把“阅读”这件事拉下了神坛 | 陈童·早茶夜读第176夜
第176夜 | 2018阅读总结
把“阅读”这件事拉下了神坛
文|陈童
本周主题
「总结」
陈童金句
保护阅读,从不让它承担它承担不了的任务开始:今年我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我把阅读或者说知识当成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用理性武装情感,结果情感得不到充分的涌动,反而生活得越来越不开心。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陈童。
又到了一年一度回首自己功过得失的时候了,真是让人忐忑啊。
在阅读这件事上,今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把“阅读”这件事拉下了神坛,从仰视回归了平视。保护阅读,从不让它承担它承担不了的任务开始:今年我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我把阅读或者说知识当成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用理性武装情感,结果情感得不到充分的涌动,结果反而生活得越来越不开心。
以为阅读能让我更通透智慧看破红尘,但是读了很多书,到生活中却发现它不是让我更自由更开放,反而造成了各种观念的打架和束缚,整个人傻愣愣的——这就是传说中的“读傻了”吧,也没有像我想的少走弯路,而是根本不敢走路了,原来觉得古人说读书修身养性是迂腐,现在才觉得确实要有高于阅读的东西来引领它,阅读才能成为生活的滋养和注脚,而不是变成生活的指导手册。书是读不完的,知识也是学不完的,但是知识是分裂的,人却应该是整全的,让我武断地说一句不能服务于身心和谐的书就算了吧。
总的来说,生活远远高于阅读,阅读不是一件神圣的事,也不是万能的事,不是无能的避难所,懦弱的遮羞布,而只是一件我选择的事,自己的锅就不要让人家阅读来背啦。
把阅读的地位降下来了,心态反而更平和了,过去我是个狂热的榜单和高分图书爱好者,总有一种上榜单的书不读就亏了的焦虑感,结果就是屯了一堆经典和热门书籍,真正读的却没几本。今年终于学会为解决问题而读,为自我建设而读,世界上好书无穷尽,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读书就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实用和精神总得占一个,趣味和实用二八开,喂养好奇心、求知欲和审美追求。林语堂说“世上无人人必读之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心境不得不读之书。”我现在阅读就会寻找这种心境,开启了定制阅读的大门,我的功利心和自由的心都得到了满足。
早老师的阅读闭环说——“阅读—思考—言说—写作”也一语惊醒梦中人,再好的书读完不能诉诸文字也不能安利别人,那看来也没多好。今年在这个方面的尝试非常惨淡,输出层面的贫瘠提醒着我输入层面的低效,读书笔记还是要做的,安利也是要推的。
把阅读目标定位成攫取信息、享受语言和观念更新之后,我对阅读的想象就很少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午后,一杯咖啡一本书”这样的优雅画面了,更希望自己成为如饥似渴、不挑时间地点猎取信息的人格完整的阅读者。
剥除了种种幻想之后,想到这一年读的书摸的书,仍然感到莫大的幸福,今年读到的喜欢的书也有新有旧,推荐给大家。
01《下辈子更加决定》
叶青 /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2 / 36.00
“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用不了几天不看书就会发现黄山谷的这句话真是对啊,语汇池亟待蓄水,慢慢就只会说空话、套语和网络词汇了,别人就算了,但是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文科生,背负着语言艺术的活化石的重任,万万不能如此堕落。新文化运动起手先改造语言是大智慧,语言不更新则情感观念都无法适应新时代。在民族语言的探索和更新方面,所有人都应该感谢以一己之天才滋养和开发了母语的诗人,无法被语言描述的都会随风消散,文学家对人类的贡献就在于他们以其敏感和准确的表达保存了人类行为、情感和思想的认知的丰富性。
台湾女诗人叶青这两本写爱情的诗集——《下辈子更加决定》和《雨水直接打进眼睛》, 以“我手写我口”的清新自然抢救了爱的熊熊烈火下细微的情感波动,现代汉语的简单干净被开发出来,每一首都让人回到爱的现场。
02《诗的八堂课》
江弱水 / 商务印书馆
2017-1 / 34.00
普通读者与诗歌赏析的距离就差一个好的领读者,江弱水老师的这本《诗的八堂课》就是一个好帮手,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几个角度一切入,一首诗就从2D变3D, 3D变4D,玲珑剔透。
03《取瑟而歌》
张定浩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6-1 / 39.00
《诗的八堂课》讲古典诗多,《取瑟而歌》则通过分析林徽因、顾城、海子等优秀的现代汉语诗人手把手教读者如何欣赏新诗,张定浩主张幸福、创造的诗歌观,是对感伤的诗歌印象的一次反拨。
04《巴枯宁的手》
姜涛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6 / 28.00
《巴枯宁的手》的学术性比前两本更强,讨论的诗歌更专业,和诗歌领域的经典命题,姜涛老师既写诗又研究诗,兼具学院派的眼光和信息量与诗人的优美准确、体贴敏感。这本书属于《汉园新诗批评文丛》,每一本都匆匆翻过,平均水平很高。
05《人生的意义-牛津通识读本》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 朱新伟
译林出版社 /2012-11 / 25.00
文学理论领域大名鼎鼎的特里·伊格尔顿的手笔,结论是人生的意义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现场创造,不到盖棺没有定论。主要想推荐牛津通识本系列,很适合做导读,特别是哲学,叔本华、黑格尔、海德格尔……大部分思想家都有一本,名家手笔,简单明晰,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基本上能把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串下来。
06《占有还是存在》
埃里希·弗洛姆 / 李穆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现代消费的公式是我所占有的和我所消费的东西,即是我的生存。”《存在还是占有》描述的这种状态是不是很熟悉?改革的春风连带着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和焦虑症一同吹遍了大江南北。继承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弗洛姆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进行了人本主义的精神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鼓励人“多占多得”导向,生命在于体验而不是占有——“‘重占有的人’依赖于他拥有的东西,而‘重存在的人’则相信他的存在这一事实,相信自己是活生生的人,相信只要敢想敢干和敢于做出回答,就会产生新的东西。”从消费模式走向存在模式,求学、生活、工作都会有豁然开朗的自由感,而自由也并不是随心所欲,只是成为自身的可能性。
07《那不勒斯四部曲》
[意] 埃莱娜·费兰特 /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群众的眼睛的确是雪亮的,红遍了大江南北的四部曲担得起这份荣耀。嫉妒、友谊、爱情、知识的局限、爱情的冲动和幻灭、母女关系、个人与时代……女性成长中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能从四部曲中得到启发——女性主义是题中之义,但是好的小说总能给人更多,最重要的还是女性应该为自我立法、自我更新,有内在的生命力,否则在别人的规则里做到最好也仍然有自我认同的危机。
08《成为母亲》
[英]蕾切尔·卡斯克(RachelCusk) / 黄建树
上海人民出版社
知识武装头脑,情感穿破头脑,在生育带来的身心革命面前,被现代知识武装的头脑如何与生物本能和人性融合?女性主义是现代运动,生育却是个古老的话题,如何重新认识古老的生命体验?女性在生育中不可避免的客体化,被孩子所依赖所吸引,母亲更天然地和孩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肉体到精神,与孩子的一体化经验用优势或劣势来概括都失之简单,而母亲对孩子除了缴械投降或者顽强抵抗有没有别的办法?
成为母亲的过程被过度自然化了,不被表达的就不存在,女性需要更多的表达来丰富自己的生育体验,知识分子的贡献就在于表达。
09《同情者》
[美] 阮清越 / 陈恒仕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8
越南人写越战的故事,对照美国人作为失败者书写的越战,主人公是个混血儿,又或者用书中主角的蔑称——杂种,多重边缘身份带来更加尖锐的自我认同矛盾。每每看到这样的作品就会再度迷信题材决定论,层次感丰富,冲突激烈的历史天然是展现人性的最佳舞台,日常真的能拥有历史所带来的深度和厚度吗?哲学和历史负责思辨和客观,但还是要偏心文学,把理论溶于血肉。
太好了,对于阅读这件事我终于不再拧巴了,我能不能彻底挥别矫情的顾影自怜,只做生气勃勃的猎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今年的阅读也让大家幸福了吗?欢迎关注早茶夜读,从此读书有了谱系。
更多……耶
往期陈童荐书
本期主题
「总结」
2018.12.24~2018.12.28
上周回顾
「舆地」
2018.12.17~2018.12.21
本期编辑: 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