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也要走这样一条艰辛之路吗?
教师也要走这样一条艰辛之路吗?
作者:李广生
关于好课,需要的不是一把尺子,而是一个框架。本来我想使用“模型”这个词,它比“框架”更好听一些,当然这是次要的,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定义的规范性更有利于我们接下来的讨论。但是,我非常担心,教师会因为“模型”而联想到“模式”,出于对“模式”的反感而对“模型”产生抵触。
毫不夸张地说,为数众多的教师厌恶模式,因为模式化让他们尝尽了苦头。谈到模式,他们立即把它和僵化、强制等联系到一起,意味着千篇一律的课堂、整齐划一的教学,这让他们苦不堪言。虽然他们认可“教学需要模式”,但更加担心“教学模式化”,不惜因噎废食。检索教育文献会发现,“模式”大举进入基础教育课堂的时间并不太长,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启动(此后的改革一律称之为“新课改”),“模式”一词开始广泛使用。原因似乎是为了推进“新课改”。因为本次课程改革相对于前面的改革而言,可谓是革命性的,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学校和教师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更好的适应改革的要求,帮助学校和教师快速进入改革的轨道,“模式”应运而生。因为简便易学而且能够即可见效,“模式”曾经火遍了大江南北。不仅积极学习别人的模式,而且倾注更大的热情创造自己的模式,形成一股热潮。在这股大潮中,很多教师被迫邯郸学步、削足适履,因此而排斥任何模式。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我选择用“框架”代替“模型”。
“框架”一词体现了这样的假设:好课不是评出来的。一节课结束,依据一张表格对其进行打分,然后算出总分,这有什么意义呢,90分的课真的就比80分的课要好吗?如果这个分数在教师评价中具有高利害影响,毫无疑问会引导教师为高分而教。学生为高分而学,教师为高分而教,教学则会偏离轨道。但凡用过这种打分表的人都清楚,每一项的权重和具体得分都很模糊,经不起推敲。很多人是先打出一个总分,然后再把扣分随机分配到各项,所以很难说它是科学的、公允的。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感觉,不过是用分数代表了评课者的感觉。
“框架”是好课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联还是串联、立体还是平面、相互融合还是彼此独立等。它的基本假设是:好课建立在若干核心要素的有机组合的框架之上。考察那些专家给出的好课的标准会发现,它们并不是标准,而是关于好课的框架。如前面提到的叶澜教授提出的“五实”,实际上是从五个维度建构好课;崔允漷教授则是从教师、学生、考试评价三个维度建构好课;林崇德教授也有关于好课的论述:1.行为的明确性、2.方法的多样性、3.任务的取向性、4、教学的启发性、5.学生的参与性、6.评价的及时性。很明显,这也是建设而不仅仅是评价好课的六个维度。更有创意的设计还是来自教师,他们关于好课的论述更富有个性化。
与教师聊一聊好课的话题一定十分有趣,我有打算开启这一计划。走进教师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好课是一座桥梁,而他们对好课的定义又浓缩着他们对教育和人生的理解。约一位教师,或是刚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或是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告别了讲台的退休教师也未尝不可,在一个午后,捧一杯咖啡,围绕好课自由畅谈,也许是不错的教研方式。对于实践智慧的挖掘,不正是教研的使命吗?
当我们对标准倾注了太多关注之后,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把我们改造成批评家,好像拥有了对课指手画脚的权利和资格。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从不认为自己是某一方面的权威,一旦站到讲台上成为教师,便立即表现出在几乎所有方面的无所不知。奇怪吗?不要诧异,教育在改变学生的同时也改变着教师。就世界而言,有的国家和地区特别青睐好课标准的制定,虽然他们也承认标准的局限性,但依然孜孜以求。而另一些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教师还是专家,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对此都毫无兴趣。文化、社会心理、历史和政治等,在好课这件事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教和学,都属于社会活动,都带有地域文化特色。这一点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学校不是象牙塔,更不是桃花源。
批评家需要一把尺子,以此衡量课的好坏。建设者更需要一个框架,在此基础上让好课成为现实,是真实的课堂而不是关于好课的概念。这个框架实际上回答了从哪几个方面建筑好课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教师肩负着设计师的责任。在一座大楼拔地而起之前,他们要做好规划、整体设计,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绘制出大厦的蓝图。这张蓝图我们通常称之为教案。
可以把好课的建设理解为建一栋好房子。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先于建筑。但是,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呢?至少有两个问题必须要明确,一是为谁而建,二是为何而建。建筑厂房和建筑公寓当然需要不同的设计,即便是公寓,为老人而建的公寓与为年轻人而建的公寓,也需要不同的设计。房子是给人住的,好不好只有住在里面的人最有发言权,但评课的人往往只在房子的四周观察,指指点点说这里不好看、那里不合理。
理想状态下每个人的每栋房子都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和布局。个别化教学能够实现这一点,而大规模班级制教学则很难实现。框架因此成为必须。通过对核心要素的确立和组织,在促进群体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体的需求。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哪些是最重要的?——作为设计师的教师必须要首先回答这个问题。
“建一幢好房子!”那么多教师怀揣着这一激动人心的梦想在课堂上辛勤耕耘、努力探索。他们像我的父辈那样为了给儿女建一个安身之家耗尽一生的心血。新房落成之日他们已垂垂老矣,甚至没有机会享受新家。然而同样的故事还要在他们的下一代延续,几乎是一摸一样的重复。房子建了拆、拆了建,一代一代人的精力都消耗在房子上面,既没有资本也没有力量为改变生活进行其他尝试。教师也要走这样一条艰辛之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