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中医程医生: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苓桂术甘汤证之第67条
三、里部病辩证
一、阳明病
二、太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若下”下,《玉函>有“若发汗”三字。《脉经》、《千金翼》,并云“伤寒发汗吐下后”。
尤怡《伤寒贯珠集》云:此伤寒邪解而饮发之证。饮停于中则满,逆于上则气冲而头眩,入于经则身振振而动摇(案:振摇因阳虚,非因饮入于经”。《金匮》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又云: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云: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是也。发汗则动经者,无邪可发,而反动其经气,故与茯苓、白术,以蠲饮气,桂枝、甘草,以生阳气。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
丹波氏云:逆满者,上虚而气逆不降,以为中满。气上冲胸者,时时气撞抢于胸胁间也。二证递别。
元坚云:此条止脉沉紧,即此汤所主。是若吐、若下,胃虚饮动致之。倘更发汗,伤其表阳,则变为动经,而身振振摇,是与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八十五条——82条真武汤证)相同,即真武所主也。盖此当为两截看,稍与倒装法类似。其方专取利水以健胃,与甘枣汤有小异。甘枣汤,其病轻,而饮停下焦者也。术甘汤,其病重,而饮停中焦者也。
渊雷案:
尤氏及二丹波之说并是也。尤所谓饮,其病非一。于此则指慢性胃炎之蓄水,由所饮汤水之不下降,与胃壁所泌之过量黏液,相合而成,故《金匮》以本方治痰饮。彼自然而发,此因新病乍愈,正虚而发,其病证、药法则一也。心下指胃,胃有蓄水,故自觉满闷,按之亦能得其满状。胃肠本以下降为职,不下降而停蓄,若上泛,皆为逆,故曰逆满。气上冲胸,即蓄水上泛所致。胃病易发脑证,起动则蓄水震荡,故头眩。沉紧与弦,则水饮之常脉也。
四句为苓桂术甘本证,下二句为误治之变,属真武汤证,乃插入之笔也。水饮属寒,本宜温药和之(语出《金匮》),若更发汗,则益虚其阳,而头眩者变为振摇,头重脚轻,欲仆地也。动经字,论中他无所见,疑出后人沾注,解之者以为伤动经脉云。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金匮》及《玉函》作三两。三服下,《玉函》有“小便即利”四字。
《方极》云: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悸,上冲,起则头眩,小水不利者。
《方机》云:苓桂术甘汤,治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者,兼用应钟或紫圆。眼痛生赤脉,不能开者,兼用应钟或紫圆。耳聋,冲逆甚,头眩者,兼用应钟及七宝。
《类聚方广义》云:苓桂术甘汤,治饮家眼目生云翳,昏暗疼痛,上冲头眩,睑肿,眵泪多者,加芣苢,尤有奇效,当以心胸动悸,胸胁支满,心下逆满等证为目的。治雀目证,亦有奇效。
渊雷案:
慢性胃病,世间最多,不必皆有蓄水。其有蓄水者,大半为苓桂术甘证,故本方之应用极多。胃水常引发目疾,赤痛而多眵泪,本方加车前子,奇效。时医治目疾,但晓寒凉滋润,桂之温,术之燥,皆视为禁药,于是经久不得愈,而世俗有眼百帖之口号矣。
《建殊录》云:僧某者,请诊治曰:贫道眼目非有外障碍明,然但望物不能久视,或强之,则无方圆大小,须臾渐杀,最后如锥芒辄射目中,则痛不可忍,如此者凡三年。先生为诊之,上气烦热,体肉瞤动,为桂苓术甘汤及芎黄散服之,数十日,其视稍真,无复锥芒(下文用小柴胡汤)。
又云:服部久左卫门女,初患头疮,瘳后两目生翳,卒以失明。召先生,求诊治。先生诊之,上逆、心烦,有时小便不快利,为苓桂术甘汤及芎黄散杂进,时以紫圆攻之,障翳稍退,左目复明。于是其族或以为古方家多用峻药,虽障翳退,恐至有不讳也,久左卫门亦然其言,大惧之,乃谢罢,更召他医,服缓补之剂。久之,更复生翳,漠漠不能见。于是久左卫门复谒曰:向我女赖先生之庇,一目复明,而惑人闲阻,遂复失明,今甚悔之,幸再治之,先生之惠也。请甚恳,先生因复诊之,乃服前方数月,两目复明。
又云:良山和尚,年七十余,其耳聩者数年,尝闻先生之论,百疾生于一毒也,深服其理,因来求诊治。先生诊之,心胸微烦,上气殊甚,作苓桂术甘汤及芎黄散服之,数月而末见其效,乃谢罢。居数日,复谒曰:谢先生来,颇得通听,意者上焦毒颇尽邪。先生诊之曰:未也,设再服汤液,当复不能听,然后更得能听,其毒信尽也。因复服前方数月,果如先生之言。汤本氏云:以上数证,东洞翁俱兼用芎黄散,余则自信黄解丸(黄连、黄芩、大黄、栀子。一方无大黄有黄柏)为优。
又云:丸龟侯臣,胜田八九郎女弟,患痿癖,诸治无效。先生诊之,体肉瞤动,上气殊甚,为苓桂术甘汤饮之。须臾,坐尿二十四行,乃忽然起居。
渊雷案:
本论云,“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一百六十七条——160条),说者多以为苓桂术甘汤证,东洞盖本此以为治也。
《成绩录》云:摄南某氏妻,郁冒上逆,居恒善惊,闻足音跫然,则惊悸怵惕,以故不欲见人,常独卧深闺。是家给富,家人咸敷毡以步,俾莫席音。摄养修治,无所不到,一不见寸效,荏苒在寐者,数年。于是请先生,先生与以苓桂术甘汤,积年之疴,以渐而愈。汤本氏云:此病乃重症癔病(即《金匮》之脏躁)也。
《生生堂治验》云:一男子腰痛,大便每下血合余,面色鲜明,立则昏眩,先生处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加五灵脂汤,顿愈。
《橘窗书影》云:下总国小见川西云寺,脐下动悸,时时迫于心下,眩冒卒倒,头中常如戴大石,上盛下虚,不得健步,尽国中之医手而无效。出于都下,乞治于余。余与苓桂术甘汤,兼用妙香散,服之数旬,积年之疴,脱然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