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识小|远去的馄饨担

晚清上海骆驼担子馄饨担子 奥地利人拍摄

数九寒天的,办完事赶紧回家。夜晚黑漆漆的。天又特别冷。

猛地在离我家不远处的街市转弯转弯的地方发现了一个馄饨担,我心里想,如今城管管得那么严,还有一个柴爿馄饨担,真的不容易啊!老板是安徽人,带着妻子一起做,晚上出来做个生意。我想,在上海,只要勤劳,总会有能挣到钱的地方。我走上前去,要了一碗馄饨,那味道还不错。就和老板聊了起来,老板对我说,没法子呀,小孩子要上学,总要开销。我说对的,这年头,谁都不容易。

在这个馄饨担旁,我想起了几十年前,上海街头随处可见的一种馄饨担:担子骨架以竹为主制成,一头是锅灶,灶膛里烧的是劈得细小的木柴;另一头则是放着馄饨、碗匙和油盐作料等。来了吃客,担主即会动作利索地包起馄饨,然后入锅现煮,一会儿工夫,一碗热气腾腾的鲜美小馄饨就递到了客人的手中。

这种馄饨担,从入夜时分开市,直至深夜。尤其到了夜间,在街头巷尾,馄饨担泛着红光的灶火,在夜色中飘忽,成为那个年代上海街头一道特殊的风景。那灶火,让夜行的人从很远处就注意到它的存在,它飘散在空气中的葱花香味,很容易让人勾起食欲,然后掏几个角子来上一碗充当夜宵。如今,城管管得很严,这种吃食担几乎绝迹了。

馄饨担出现在上海街头的历史应该是很长的。记得苏州人沈复写《浮生六记》中就写到“馄饨担”:男主人沈三白偕同几位朋友,“有一年在苏州菜花黄的时候春游,苦无酒家小饮。女主人芸娘便出主意,雇佣市中一个馄饨担,锅灶俱全,一同前往……”后来编《浮生六记年表》的俞曲园先生,将街市“馄饨担”写了出来,沈三白的那次春游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也好几百年了。可见,这种馄饨担在上海和苏州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了。1980年代,我在一家新闻媒体上班,夜班下来,快到家的时候,去柴爿馄饨吃一碗馄饨,也是很有滋味的事情。

回想1960年代,我还是一个小学生,那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在徐家汇,馄饨担的主要生意也似乎是在晚上,卖馄饨的在一个竹筒上不停地敲打,发出梆梆梆的声音。那时的馄饨担很讲究,担子两头一边是炉子和锅,一边是馅、皮、作料和用具,相当洁净。锅里的陈年骨头老汤,鲜味十足。馄饨好吃,一半靠这个汤。我回家总是要拖着母亲来买这个味道的馄饨,如今妈妈也不在了,我也没有这个奢望了。

挑馄饨担的人,就像我们从事任何职业的人一样,都不容易,也很辛苦。一早出门,挑着担子走街穿巷,没有闲着的时候。有人来吃,忙着张罗顾客。没有顾客时,忙着添煤烧汤或包馄饨。馄蚀包得很快。肉馅是预先准备好了的,只见他左手拿皮儿,右手用小竹棍在肉馅里一拨,左手一捏,就是一个,是高度熟练的活儿。特别是在苏州、上海、无锡、常州等地,走街串巷的小吃担最为普及。民以食为天,这流动的江南小吃担似乎牵系着昔日普通百姓每一天的生活。

特别在数九寒冬的日子里,每至黄昏,华灯初上,馄饨担(清代称为“骆驼担”)走街穿巷,担儿上的小吃品种繁多,且随季节变化,从鲜肉小馄饨、糯米汤团,卖到桂花糖芋艿、糖粥、糖年糕。油豆腐线粉汤等等,梆声抑扬,那叫卖声有时听来真有点像母亲催孩儿下饭的唠叨。

最近我在做江南饮食风味的研究课题,可是总想着小时候吃柴爿馄饨的味,可是已经找不到了,就像我当年在太仓双凤镇吃羊杂汤,感觉很好,再去已经找不到那家店了。有时候也会想念柴爿馄饨的味道,有虾皮、葱花、碎冬菜末、酱油、香油、香菜,别的记不太清了。馄饨煮好了,先捞进碗里,再用热汤一浇,一股子葱香味儿立马飘进了你的鼻子里。大冬天的夜晚,冻的嘚嘚的你,来上一碗滚烫、飘香的热馄饨,鼻尖儿的汗立马就会沁出来。这也就是我对它的印象为什么如此之深的原因……

如今,馄饨担都被赶走了,有点资本的小贩入驻大商场里去开店了,没有资本的也不好做生意了,在上海,苏州乃至江南各地,走街串巷的小吃担已基本消逝,我也无话可说了。

2020年12月30日于沪上凝风轩

(0)

相关推荐

  • 老虎脚爪、油墩子......这些上海人才懂的暗号,你能猜对几个?

    上海人记忆中最勾人的部分 变成了共同的默契 这些都要从"吃"说起 关于上海点心小吃的记忆,许多都是从家里大人那获得的: 吃早饭-- "面包冷冰冰的吃了不舒服,吃点小笼包热 ...

  • 风土识小|话说小塘菜

    葱葱绿绿的江南菜地 与几位东北的朋友一起吃饭,他们为了表达盛情,总爱说来几个"硬菜",我一听就乐了,"硬菜"者何?是否还有"软菜"?&quo ...

  • 风土识小|“扳倒井”酒话

    山东"扳倒井"的传说 不久前,我的一位学生,也是很一位很干练的后生,说要请我喝酒,我开玩笑地对他说,早年服役,在队伍上听得一段顺口溜:"一般不喝酒,不喝一般酒,喝酒不一般 ...

  • 风土识小|“文武之道”四川路

    1950年代的上海四川北路商业街 四川路,特别是虹口区辖的四川北路,是上海非常著名的马路之一.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四川北路是上海市民的购物宝地,"走走看看南京路,买卖还在四川路" ...

  • 风土识小|廊下版画识“青檐”

    生气勃勃的廊下青檐版画艺术中心 廊下青檐民宿 对我来说,去金山区廊下镇参观学习青檐版画艺术中心,心仪久矣.这次总算如愿了. 人们常说上海滩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诚非虚言.即使在上海金山与浙江平湖临界的廊 ...

  • 风土识小|吕巷访古

    金山吕巷镇的蟠桃名闻遐迩 前些时日,我去金山区吕巷镇访问,回来我就写下了"吕巷访古"的题目,不是我"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上海周边的古镇,如同珍珠一般,需要以历史 ...

  • 风土识小|百年两幅画 今昔两重天

    百年前沈泊尘艺术创作旧影 适逢盛世修志,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在纂修<精武志>,我有幸能够参与其中并做一些工作,倍感光荣与荣幸.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奋斗史,如同一场昂扬激越的交响史 ...

  • 风土识小|姑苏繁华运河情

    苏州城外古运河上扬起风帆的舟船正在前行.据<亚东印画辑>1926年8月出版 有人说过"白发苏州",意谓苏州城历史悠久,如同"白发老翁",我以为此话只 ...

  • 风土识小|“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代绘画<清明戴柳>图 今年清明节前,承蒙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陕西省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会等主办单位盛情邀请,出席了"第八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 ...

  • 风土识小|一部浓缩的中华民俗史

    新版<事物掌故丛书>书影 庚子年末,上海辞书出版社依据较权威的古籍版本,校对查证原文,花费许多功夫,编辑出版了杨荫深先生<事物掌故丛谈>的"校订本".我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