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傅雷平面
手头有一本傅雷翻译的丹纳的书:《艺术哲学》。
傅雷在他的“译者序”里论及丹纳的绘画审美标准时这么写道:”他不承认艺术欣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客观标准可言。因为“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的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所以与艺术家同时的人的批评即使参差不一,或者赞成与反对各趋极端,也不过是暂时的现象,最后仍会归于一致,得出一个相当客观的结论。”随着时代前进,进一步的意见会逐渐形成,于是“分歧的见解互相纠正,播摆的观点互相抵消之后,会逐渐趋于固定,确实,得出一个相当可靠相当合理的意见,使我们能够很有根据很有信心的接受。”
从现代概率论的角度理解,丹纳和傅雷认为对于绘画作品的大众意见,最后会归于一个正态分布。在这里我们不评判他们的这个见解是不是真理。我们用概率论的方法来诠释他们这个见解。
按照丹纳和傅雷的理解,最后所有人对一件作品的评价,形成一个正态分布,而且是多维的正态分布。就是说评价的维度,不只是一维。比如我们就取两维吧,一维是“美不美”,另一维是“好不好”。现代审美的“美”和“好”不是同一个维度。现代审美的维度也不只是两个,我们暂且就用两个,来诠释丹纳和傅雷的观点。
那么下面这个两维正态分布的示意图,就比较好的刻画了丹纳和傅雷的意思。(图片取自维基百科《多变量正态分布》条目)
对于某一幅作品的大众的评判就是那个平面上密密麻麻的黑点。每个人的意见投射在这个平面上,就是一个点。
想象一下这个平面是非常巨大的,上面的点的数量也是非常多非常多,而我们每个人的意见只是其中一个点。这个图就像是卫星拍下的森林,甚至更高,是上帝视角。
如果我们想象一下自己在这个平面上走动的话,我们就是上面一只渺小的蚂蚁。我们在上面走动,只是涉及到极其渺小的一部分,根本无法看到全貌。就像在原始森林里面,我们只看到周围的几百棵树,而且很可能四周各个方向我们都看不出什么区别。就是看到各类意见,众说纷纭,都很雄辩,不知道主流在哪里。
这个时候我们碰到了丹纳和傅雷,他们告诉我们,一定会有一个中心的意见,是有根据可以有信心的相信的。
我们把这个平面,称为“丹纳-傅雷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