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人报名参加!3天高能培训!重拾社工信心!强烈推荐,满满干货~
6月在深圳有一场 “史无前例”的社工入职培训,报名很火爆,香港督导的培训哦~很多已入职的社工都报名了。小客报名都没报上
,看到有人投稿写这次培训,心里窃喜,可以间接学习~联系了主办方正面文化,获得了更多的培训感言,快来看看到底有多精彩吧~培训内容介绍和链接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搬好小板凳,
拿出小本本,认真看,
这样的培训不多见!
一次看不完记得收藏转发,
让更多的伙伴看到~
本文大概
12286
字
读完共需
15
分钟
作者 | 卢燕
三天培训下来,小组分享自己的收获时候,我竟然表达不出任何或具体的细节、或华丽的词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坚定自己的心,相信自己!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因为目标而聚集,也因为目标而结束。组员因为目标一致而走在一起,相反的因为目标不同而分道扬镳。安全感的建立(合约、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团结合作。
社区工作
社区工作是社工组织居民讨论他们面临的问题,和他们一起面对/解决他们共同的问题;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怎样解决问题到增强居民的能力。即help peopel help them。
莫SIR从“泉叔的故事”引出的两个问题:
A、被服务对象再次拒绝,是否要继续接触服务对象?
B、去探访服务对象,该带什么东西呢?对于这两个问题,社工需要权衡服务对象是真实需求和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看成一个个体来做事,而价值观决定社工的做事方式方法,努力做自己,让服务对象看到,就会有变化;同时,社工要掌握服务对象个人网络、从亲朋好友、邻居着手,对服务对象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针对社区工作如何介入,莫SIR结合香港的服务介绍了地区发展、社区网络及照顾、社区经济、社区教育、社区团体协作和社区/社区行动六个模式,强调让居民在参与中提升意识。Athena用人在情境中的模式(人类生存模式)来讲解什么是社区,Athena让我们畅想完美社区的同时,也让我回想自己所在社区的不足,巧妙的找到了社区工作的目标,也说明了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做社区工作才做知道如何做。进一步引导我们思考为何要做社区工作,如何介入社区工作,但是最终又回归到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需要社工与居民共同生活、共同感受。
简而言之,社区工作要多外展、走出办公室,和居民一起找到他们的问题、一起讨论解决办法,坚信自己的信念,做好自己。
个案辅导工作中Joanne首先和我们约定了协议,如尊重隐私、勿拍照、录影等,再和我们讲述个案辅导的定义、目标、介入技巧等。Joanne用案例和多种理论比较结合的方式授课,讲到个案辅导就是帮助对象了解自己内心→接纳自己→转化→自我实现。
在萨提亚的4种生存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和打岔型)以模拟方式展示出来,加上适当的解释和澄清,我是很容易接收到信息的,赞!针对4种姿态又有4种不同的情绪,社工在理解的基础上,仍需要积累更多有关情绪的词汇,我们才可以更恰当的描述/感受服务对象的情况。
最后,Joanne把冰山理论的七个层次(应对姿态、感受、感受的感受、期待、观点、渴望、自我)单独拎出来,举例让我们有思考并区分这几层具体含义指向,理顺自己自己的冰山(内心),才能更好去处理服务对象冰山(内心)。
三天的学习让我再次相信社工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几位老师用自己对社工热爱来感染了我们,培训过程中不单单有书本上的社工知识点,还有社工实践和我从未接触过的“新世界”,非常幸运参加了这次培训,感恩在这里遇到的一切!
作者 | 素梅
第一天:小组培训
第一天培训时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小问题,我的情绪并不高,破冰游戏时也处于游离状态。大头带领游戏的技巧很不错,很有感染力,我也慢慢开始投入了。第一次体验几十人一起玩剪刀石头布,全部人很有默契地出同一个手势;第一次体验“隔山打牛”,几十人围成一个圆,完成接力动作花的时间越来越短,从24秒多到13秒多!很多的第一次,一个小时的游戏时间,让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陌生感和隔阂感在游戏中慢慢淡化。
游戏结束后,大家分组讨论医生、兴趣班老师、朋友、教师等职业和社工的不同。最后,阿峰做了总结。阿峰说:小组是从合约开始,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团结合作。小组的安全感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很重要,如果没有前面的游戏,大家一来就分组讨论,气氛肯定没这么热烈,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下午,Tommy Sir为我们带来了小组工作的分享。Tommy Sir告诉大家,小组要有爱的元素,组员之间真诚沟通,相互鼓励。小组的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组的氛围。
总结:第一天的培训我状态不是太好,但也接收到很多正面积极的信息,对今后开展工作有一定启发。
插一张第一天中午和阿峰聊天时的照片,感觉我的身体语言写满了怀疑与退缩。
第二天:社区培训
第二天上午来分享的是阿峰的老师莫Sir,莫Sir是个很幽默的小老头。走在大街上绝对看不出来退休前是大学的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大隐隐于市!莫Sir说社区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让居民有参与感,社工要走出办公室,走进社区,多和居民接触,才能了解居民的需求。
下午,Athena的分享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出发,用案例告诉大家如何介入社区服务,以及制订服务策略。
最后,莫Sir带领大家同唱自编的社工之歌,培训现场秒变幼稚园。在欢乐的气氛里大家都记住了《社区之歌》、《团结就是力量》、《在社工里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三首歌。
总结:社工行业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行业。
第三天:个案培训
第三天的个案培训中,Joanne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带领大家去认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必须由“潜意识”开始。四位工作人员上台示范“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以及“打岔型”的表现形式,以及这四种外显行为的潜意识是在表达什么,和他们自身所拥有的资源。
最后,阿峰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总结:几个避免和几个需要。
我们避免建立威权,我们需要建立信任;
我们避免依赖(自助助人),我们需要提升自我价值(助人自助);
我们避免着重活动形式(方法),我们需要着重心的工作(心法);
我们避免批评与批判,我们需要尊重与接纳;
我们避免关注是否有所改变,我们需要关注改变的过程;
我们避免注重行为表面,我们需要注重行为背后的成因;
我们避免怀疑人是否会改变,我们需要相信人是会改变的。
我们一起观看纪念短片,怀念关关。纪念短片里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一句是——两个世界的距离也许只是一根头发丝的距离。
另一句是——信念不是用来坚守的,而是用来享受的。
总结:个案工作并不是要去改变一个人,而是去发现一个人的内心,帮助服务对像认清自己内心深处的冰山,自我决定该如何去面对。
三天的培训,信息量很大,需要时间慢慢去消化。感恩遇见,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看到了香港资深社工对这一行业深深的热爱,应该说更加坚定了我在社工路上继续前行的信心。
作者 | 可乐
我猜想这次培训很好玩就参加。尽管现在我也已经转行,但是我决定还是要来学习。当初做这份工,就是想着混口饭吃。但是没有想到,后来才发现,做社工不只是打份工。社工的信念,伦理价值与工作中的领导的要求,购买服务的指标,有很多碰撞。不简单。
第一天没有吃饱,但是老师的气场很舒服,以至于我都直接睡着。对于阿峰说跑步小组印象好深刻。我回想起我做过的工作,我忍不住眼泪哗哗的留。在饭堂,在房间,我似乎也开了不符合指标要求的小组。这些小组太多,但是没有文书记录,所以没有算指标里。然而我真的是做了工作。由于我之前做的是院舍老人工作和救助站未保部的工作,经常有机会并且很容易接触服务对象,我经常的出现,问候,服务对象和我之间建立了安全感。
当时做的小组的形式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但是氛围很好,够安全,大家都喜欢来坐在一起聊。而那些茶点,那么些开展小组所要的工具,不过都是工具,关键是我们人和人之间建立的链接。服务对象会问我,下次几时过来?你下次人来就行了,不用带食物啦!但是很纠结的是,这些没有算入指标,然而这一切都过去了,也就成为宝贵的经验。我还记得当时有个医务社工说,开组没有人来。那么真的可以尝试入病房去多混脸熟,直接在病房开。关键还是要有诚心,那些入病房问候很需要真诚,是否真诚,对方能够感受到。还有就是,你敢直接在病房尝试开组这样做吗?有这样的勇气敢去尝试吗?可能你督导还会说你不够专业,你的文书工作缺失,你的用人单位领导觉得你没有做什么,你似乎在捣乱,甚至会说你不适合做社工,你能抵挡这些挑战吗?
关于厚面皮。为什么我们要那么厚脸皮?这背后真正的目的何在?我之前也和同事讨论过。那些所谓“最弱最差”的服务对象,更需要得到关注和关心。我之前不是一个厚面皮人。但是我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好执着,当然,也很有诚意。阿峰现场叫了一个同学来做打招呼演示。我在工作中也是遇到了多次被拒绝的情况。但是,我就是不忍心一次就放弃。我厚着面皮做了很多尝试。出现在服务对象前的频次,真心的笑容,真的,我真的笑真他妈好看,服务对象也能感受到。阿峰举的极端例子就是:一见面就挽起对方的手说去结婚。的确,没有安全感,没有足够的链接,不能这样做。深深的感受到,这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浮躁。我们想一下子就能如何如何,想服务对象有改变,要人变,先变自己。而且还需要时间。我们要拿出诚意,就要不断尝试。就像阿峰一样,拿得这份钱,马骝戏要演完。这也是一份工作的态度,也是诚意,这份诚意,是可以打动人的。也就是我们的心。没有技巧,可以学,没有理论,可以学,没有心,做不长,做得长,也不开心啊。尤其这个工作那么需要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喜欢,嫌弃工资低,转行啦。
第二天,吃饱,我与小伙伴一起笑着说莫sir好像一个神医一样,给这里的人开方。好明显感受到香港教社工的大学老师的那种信念从心底涌出的不一样的气场,信念坚定,讲得透彻和明白,但是又客观,又谦虚。主要是声音确实好。于是没有睡那么多。原来需要也是要花时间和居民一起讨论的。这个一个多么重要的环节,很容易被忽视。我们经常提一切从需要出发,但是我们真的又花了多少时间来了解它,来发现它,从而行动去满足它。
第三天,个案辅导这个部分讲得太经常。脖子都累了,因为伸太长。我们现在做的只能叫个案,距离辅导很远。要做辅导,需要学习,不断训练,还有自己被更有水准的人辅导,不断探索自己的冰山。不论做不做社工,自我的探索和成长太重要的。我们自己本身有很多框框设定,说要接纳,说的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我很容易就下结论,判断,评论,框框就设定了。很难看到自己,看到对方背后的需要,感受,冰山。探索需要开放的心,还需要诚意。需要自己先处理好自己。
原来,“我能被欣赏”是一个隐藏很深很深的渴望。我自己就曾经经过这样一个阶段。我有次跟我爸爸说,我现在做社工的收入情况。我爸爸说了一句,你在深圳做社工,拿着的工资连乞丐都不如。我好愤怒,十万分愤怒。好想快点出成绩,好想对方快点改变,好想得到督导,领导的认可。但是又好担心自己做不好。好担心同事怎么看我。另外就是,我的内心深处,还很想得到爸爸的欣赏和认可。我被这些东西绑住了。我好迷惑。忽然觉得特别无奈。特别没有用。自我价值感一下低到贴地。如果是这样,我怎么能做得好工作。
这个辅导也体现着专业的部分。但是一个专业的人,很少说我很专业的,是做出来的。接触到人,就能感知到专业。大家也能感知到老师的专业。就是一个人的气场平和舒服,说话的语言是专业训练过的,没有批判的感觉,好舒服啊。这也是我们都需要时间慢慢学习的地方。拿出诚意,好好学习,好好培训,即便是那个培训收1200,有诚意想学习的,一样付费。
作者 | 叉姐
三天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三天里,我似乎什么都没有学习到,又似乎学到了很多东西。在社工行业,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人,仅仅只是在了解了它的皮毛以后就毅然决然地辞职回家做社工,现已经,也已经踏入这个行业一年又九个月了,虽然可能已经无法被称之为新员工,但是,我心里却觉得社工这条路太长,所以哪怕已经有一年多的工作经验了我仍然还是一个新员工。
小组是什么?小组是游戏吗?还是游戏的集合?不是的,不管是小组,还是社区工作,亦或者是个案,都是作为社工用于解决服务对象问题,促使他们成长而用的一种手段!当我和你不熟悉的时候,你怎样通过这些手法来让我学习到东西,让我逐渐改变呢?其中,氛围很重要,建立关系很重要,让服务对象觉得有安全感很重要······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其实是一个很胆小的人,总是会担心会说错话,所以只跟自己的好朋友及家人我可以肆无忌惮地表达我的思想,在其他人面前,我一般都不会说出我内心深处的声音。可是,在经过一系列大头所带的互动后,我就算没有跟自己的同工在一块,而是和其他不认识的人在同一组,我也可以把我内心的想法分享出来。
第二天的社区工作中,最明确的是我们最重要的是判断服务对象的需要,而后才去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去陪伴、同行。让服务对象参与进来很重要,那么如何去介入社区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地挖掘社区需要,并动员到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中去。回应到目前我所在社区,如何针对社区去介入是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利用多种调研手段去了解居民需要,融入居民生活中去。
个案是一对一解决问题,提供咨询,链接资源的吗?第三天的培训,让我明确认识到不是的。个案是需要处理人的内心,促使案主成长的一种辅导。所有真正的个案都有一个共同点:自我对内在了解—接纳—改变/转化—自我实现。以往,我们很多个案都是以咨询、链接资源,提供这些服务给到服务对象,而很少关注到助其成长。经过这一天培训,重点学习了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每个人的行为下面隐藏着七座冰山,而只有透析了每层冰山后,我们才可以看到自我是什么,从而针对自我的问题做出一系列的应对方式来促使服务对象成长。虽然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后得到成长。
峰sir最后指出社工价值,七个我们需要。还举例说明我们的工作中需要给多一点时间给案主!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也是我们目前社会工作所存在的不足。
每次的培训,有一点点领悟,有一点点收获,而后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就是值得的!
作者 | 靖儿
三天的新入职培训虽已结束,但每位老师讲的内容、每位老师吸引人的魅力,都留在心里。
依稀记得,当初进入社工行业怀抱着的憧憬和美好,但经过1年多时间的“磨炼”和“打击”,好多时候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选择?抑或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但参加了此次培训后,我得到了一些答案。
第一天的小组工作,让我们抛开身份,尽情的投入,体验整个过程,为了做好安全感的建立,大头姐姐花尽心思带领我们玩了一个多小时的游戏,在此要感谢大头姐姐啦~接着峰sir通过介绍安全感的建立(合约、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团结合作),让大家了解小组工作,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有些小组带领不下去,其实就是小组的安全感没建立起来。峰sir通过让我们用社工身份与雷锋、医生、老师、朋友、辅导班老师做对比,让我们更清楚社工的角色和功能,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医生这个角色,社工与医生一样,都是专业的助人工作者,都是需要针对每个服务对象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判断,从而“对症下药”,而且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和社工与案主的关系很像,关系只维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问题解决了,关系就结束。只是目前来说,社工的社会认可度还未有医生的认可度高而已。
下午Tommy sir通过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向我们介绍了文化差异、道德标准改变对社会工作带来的影响,和社工如何对于服务对象的社会标签、社会偏见等进行反定型,其中还介绍了社工如何帮助困难学生突破心理关口。接着Tommy sir通过介绍小组目的、小组人数、小组次数等,让我们了解到小组开展的目的、组员招募数的确定、小组开展次数等的原因,并通过参与者的案例分享,向我们分析,对于不适合本小组的组员进入到小组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设置“试用期”,约束组员行为等)。
第二天的社区工作由莫sir和Athena向我们讲解,莫sir风趣幽默的讲解风格和超预想的标准普通话,让即使不了解社区工作和听不懂粤语的参与者都能够全身心投入进去。莫sir讲了很多,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社区工作对于居民的意义何在,这个也是我们在社区工作中遇到一直解决不了的情况,总感觉社工自己在做“马骝戏”。其实问题在于“集体参与”,我们社区目前的“集体参与”只是居民参与到社工的活动中,而不是真正的参与,能够“一起找出问题,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参与。我们不是在世界之外,而是在世界之中。我们改变,世界就会跟着改变。我们快乐,世界就少一份苦;我们做了对的事,世界就少一分恶;我们帮了一个人,世界就少一分不幸;我们站起来,那堵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墙就少一分分量。”莫sir创作的社工之歌也非常有意思,用朗朗上口的韵律带动大家对社工的认识,也让社工们感受到了一些归属感。
对下午Athena分享印象最深刻的是Athena用香港实际例子向大家介绍基层居民通过社工的服务介入,改变低自尊的观念,从受助者的身份向施助者的身份转变,从不能见光到愿意直面镜头的转变,提高居民的自我意识,从而改变居民的无用感,让大家更切身体会到“社工是一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
第三天的个案辅导培训,Joanne让我感受到了一名职业心理辅导师的素质,全程微笑、心情平和、待人亲切,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会反问参与者“这里讲得清楚吗?大家明白吗?”。在整个个案辅导培训中,Joanne以萨提亚的冰山模式为主,为我们分析案主外显的行为透露了案主内在的姿态、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而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等姿态则反映了案主自我价值低的内在,相反,内外一致才是自我价值高的表现。Joanne还向我们强调,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师,需要认识和了解各种形容情感、态度、性格等的词汇,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词语表达案主的情况,才能够更准确的进行记录。而对于不同研究方向、不同服务领域的社工,针对不同情况的个案,冰山模式不一定适用,运用自己熟悉的的理论,切实能帮助到案主的才是合适的理论。
三天高能量高密度的培训,让人感觉疲惫却又兴奋,每天早晨唤醒精神的不是闹钟,而是对知识的渴望,抱着期待和好奇心进入到每天的学习中,收获远比实际大。感恩在社工路上能与各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遇,也感恩在我感到迷茫的时候能遇到各位积极投身社工事业的导师。最后放关关的悼念视频时,没控制住就往下掉眼泪了,总以为时间还很长,还有机会再见,想不到一根头发的距离,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感恩相遇,感恩每位相遇的人,感恩每次相遇的机会。希望在社工路上,我们仍能一路同行。
作者 | 广州社工 Yaki
非专业的我选择成为社工时,没有系统的知识,没有行业的认知,只是带着助人的价值观去边做边学。在这个入职培训的前几天,刚好因为工作有些负面情绪,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一和团队有关,二是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惆怅。案主就在眼前,但我还未有能力去深入地帮助到他们。就这样带着各种疑惑不安,我只身来到了深圳。
第一天开始在“大头”带游戏时,我并没有很兴奋,也很少和大家交流,只是用新奇的眼光去迎接这些陌生的面孔。“大头”含着口哨和大家逐一握手击掌,甚至在每一轮游戏中会点名一些不同的人,给予掌声和活跃气氛。我的想法是,全场100多个人,她都能兼顾到,这是与生俱来的洞察力吗?
到了第三天,做总结时我“斗胆”上台了。我是个慢热的人,对别人的话很多时候我都要思考组织半天,因此很少会即场发言。第一天我只是在微信上提问,到第三天我面对大家去直接向阿峰发问,连自己也对自己这种跃跃欲试的心态感到惊讶。是什么改变了?
我想是三天里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工的投入真正打动了我。Tommy Sir 讲的东西很精辟,但我感觉到他真的毫不保留分享了他的“招数”,而且那些要点都是小组带领中非常关键的。莫Sir很瘦,甚至我见到他在Athena补充要点时,抽空默默地吃了药。但他讲课时一直站得很直。虽然一天下来很疲累了,但最后带领我们歌唱时那种欢快的笑容至今令我印象深刻。Athena看起来像个学生,从第一天就披着围巾坐在一边,她和莫Sir带来关于社区工作的丰富经验令我眼前一亮,也解答了我入行后的疑惑:就是为什么社区活动做得那么多,居民却没有很认可?是因为居民没有真正去“参与”啊!
最后一天的神秘嘉宾Joanna,和阿峰有个共同点,就是即使在讲解一些严肃的理论,也是面带微笑,而且能在很紧凑的时间内以多种方法去分享了一个我从未接触过,觉得很高深的理论“萨提亚模式”,让我开始有些头绪了。这是将这个模式学到多深入才能如同说一件平常事那样清楚表述出来呢?而阿峰,他除了授课,也一直在全场主导,兼顾各种细节,在老师忙于解答我们问题的间隙,很贴心地递上一瓶水;调整舒服音量、制造开心的气氛、不顾满头大汗和大家逐一拍照,还会在大家提问时协助做一些诠释,同时能够敏感地察觉大家在困惑中的不自信,时不时为大家打气。而“大头”会为不懂粤语的同工同声传译,和讲课是一样的辛苦!还有其他同工和义工......
我的心装载了很多收获,无法一一言明。
经过三天培训,我不能说,现实的问题就得以解决了,但有些东西确实种在了心中,我有了新的方向去践行。如莫Sir所言:要他的国降临,就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
作者 | 土豆
参加了多次阿峰组织的培训或者正面文化实践,但是写感想的次数却不多,原因不是我没有收获也不是不愿意分享,其实是因为收到的东西太多在心里,下课之后除了及时用笔记下来的,我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回过头问自己,是真的不记得吗?不是的。我不记得老师的原话,不记得阿峰怎么教怎么说,但是领会到的东西,我会用自己的方式用出来。或多或少,但是出来的东西却是自己的。
去上阿峰的课我会有一个纠结的地方:能做笔记的时候要不要记?我要全神贯注去领会还是要一直在记?哪个方式会比较好?好吧,土豆的内心世界会纠结于这些东西,很久。问回去自己纠结的原因,一是想得到更多学到更多,二是担心自己在记笔记其他人不记会凸显出我“不一样”的地方,但其实我还是比较愿意低调一点的~。很久之后我得出自己的答案:用自己能接收到的方式去学习。对于一些看似简单但是在我看来“威力无穷”的字,我也会记~我2014年8月参加的阿峰小组带领技巧,记了一些东西,直到现在一直受用无穷。当然说这个不是希望大家在培训的时候去记笔记,正面文化,体验最好~
对于这次培训我的角色经历呢,很多事情可以去说,但是总的来说:“相信人是有潜能的,包括自己;成功条件是与生俱来的,包括自己。”给自己多点肯定和欣赏,多点发现和认识,给自己多些些时间,能力会有的,水平也会有的。
培训间隙和阿峰分享了自己最近的变动和对自己的发现。每次说到这个事情我总会“热泪盈眶”~为什么你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当然还有阿峰很厉害~我觉得自己是用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去挣扎、纠结、不断反复看自己、否定自己、肯定自己等等事情,才学会了“再给自己多点时间去做一件事情”这个认识。这个认识得来得相当不易,我自己都忍不住为自己鼓掌~
我非常认同Joanne说的我们要先搞定好自己,再去搞定好案主。在内心世界游走,去发现自己的冰山,看到自己的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给自己来点改变或者转化的机会或可能。用更好的自己,去更好的影响他人。
最后,用“心”做社工。
作者 | 廖秀萍
很有幸参加这三天的培训,收获很丰富,信息量很大,每位导师和分享的组员都很用心,学到的东西是自己的,怎么运用才是关键。
内容很多,在此只与大家分享我深受触动的几个点:
第一天上午,通过正面文化简单的丰富活动,大家很快就调动起融洽的气氛,互不相识的人与人之间距离感觉被拉近,互相信任,共同契约的一个小组氛围,为后续的培训与打开自己,勇于分享建立了基础。
接下来,Tommy Sir与我们分享了开小组的一些技巧。以及峰Sir的经历分享,让我们明白,小组没有固定的形式及规则要求,但是基于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有一些共同的价值与理念,小组的发展与持续是需要一定的价值理念作为基础。Tommy Sir的小组怎么转变的圆圈图告诉我们,最外围的是行为,接下来是不同想法的表达与沟通,接着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信念,这是一个变化融合的过程,最后是自我的身份定位。我的理解,最核心的是一个小组成员在小组中的自我认同的提升,这也是小组成效的一个体现。
关于小区工作的部分,莫Sir通过一人简单的案例:泉叔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基本社工信念,小区工作的本质,小区的发展以及小区工作的介入手法等。最令我有深刻体会的几点是:
1、服务对象的参与是很重要的,服务对象从受助者成为一名参与者,个人主体性得到体现,并能发挥潜能,在他熟悉的领域成为一名助人者,这就是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的体现,我们不是为了助人而助人,而是要发掘人的潜能,使每一个人能得到自我的实现与自我认同的满足。
2、小区工作/小区的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们能做的也许是很微小的事情,资源是有限的,人的观念限制以及政治制度的因素的局限,也许看似一切都没有改变,但我们要坚持信念,我们要相信,我们可以改变,只要一步步地向前走,选对方向去坚持,一切就都不会错。
黄姑娘的分享:
黄姑娘从小区的概念出发,分享小区工作的介入、评估小区工作重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分享香港小区工作的案例。
我的体会,从小区的概念出发,让我们首先了解到小区的形成是基于一定的共同价值、生活背景或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地缘性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小区的发展需要就要通过观察—访问—体验的逐步深入发掘。做社会服务不是在办公室写报告,而是要走出去,走进小区与人群才能真正把握小区的发展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需求,但最根源的深层次的需求都是要达到自我实现,自我肯定及精神上的满足。
重点:
1、在小区的工作中,我们要关注的是每个人过往的经验,背后的教育,文化,成长甚至童年的经历,对个人心理、思想的影响,只有深入的去了解才能更好的把握服务的需求。
2、自我的身份定位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及自我意识。
3、评估一个小区项目开展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我们要综合考虑成本的投入,资源的配置,做不到的不要轻易的承诺。
4、黄姑娘的分享很实用,包括问卷的设计细节,很具有操作性,一份简单问卷是具有开放性的,可以层层递进,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步步的深入,真正能了解调查者的想法与需要,最后,留下调查者的联系方式很重要,使他成为日后小区工作的有力参与者。
最后一天的培训关于个案辅导,Joanne Wong为我们介绍了弗罗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以及沙维牙雅的冰山模式以及在个案辅导中的运用。在个案辅导中,我们如何通过行为的分析了解服务对象内在的情绪表达与内心需要?
Joanne Wong通过丰富的真人演示,视频播放以及互动提问的方式,有趣生动的讲解,使理论与案例实践有效地结合。个人内在冰山图告诉我们行为的表象下面的七种情绪表现,这些情绪在内心的不断游走,我们辅导的目的是让服务对象正确的认识自己的情绪背后内在的需要,正确的认识它接纳它,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达到内心与外在行为的一致性。辅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技巧与细节,我的归纳:
1、营造安全的辅导环境
2、辅导员的尊重与接纳很重要
3、聆听及提问的技巧也很重要
4、辅导员要加强自己的同理心,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专业,客观地聚焦辅导对象内心的情绪与变化
5、合理的运用资源,支持被辅导者的改变达致自我的实现。
通过三天的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对社会工作的信心增强了。社会工作不只是一份工作,是个体的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一切都从内心出发,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的过程,我们做了什么?只要是真诚的付出,相信一定会改变。哪种理论的运用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结果都是要从服务对象的内心出发,用心去帮助他认识自己并做出选择与改变。正面文化是一种更容易理解并方便操作,更灵活的方式。助人自助的新解: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的过程,人与人之间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附录: 莫sir改编版社工歌曲歌词
一起唱~
社区工作,社区工作
为社区,为街坊
快D组织起来,快D团结起来
一齐去,争赢佢!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我们团结是力量
在社工里我们是好朋友 X3
从今时一直到永久
在社工里我们是好朋友
想了解更多正面文化,可以阅读:
正面文化qq交流群:14548655
博客地址 http://qdzmwh.blog.163.com
正面文化
即将在【社工客】推出系列专栏,
敬请期待哦
记得转发朋友圈,
让更多社工看到~
如果是做这样的“社工”,
你有信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