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火车去徒步

应该说这趟6031次绿皮火车还是比想象中的要先进些的,每张椅子都铺着衬布,这一点就完全是出乎意料的。虽然暖气还是在用烧煤的方式,热水也仅仅就是一个事先装好了水的热水桶,任何人接水都需要蹲下,努力伸着手去扭动开关;但是,车厢里的一应设备并无老化和破烂的痕迹,几乎可以说是新车皮。给人以老火车的感觉的,主要是其站站都停的频繁,还有列车员跟旅客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快车上的、高铁上的那种公事公办,那种可能是客气但也是疏远的状态,而是一种家居式的随意和亲切。这趟车上,又胖又矮的大妈级的列车员们态度普遍和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间都透着对自己这份的工作的热爱。她们认真回答每一个顾客的问题,并且会对恰巧看见的某个旅客打招呼,说:好久不见了啊!去哪儿啊?旅客也就会笑逐颜开地说去井南或者南峪,最远也不过是阳泉吧。真正坐这趟车到终点站太原的人,几乎是没有的。

大家都是短途乘客,沿途的村子里的人上车来去不远的另外一个村子,主要是火车比汽车便宜很多。那些拎着大包小包,甚至用扁担挑着两篮子缸炉烧饼花椒大料黑枣之类的山货的村民们则是要坐了这火车去阳泉卖,等晚上再坐回来的车回家。单程的票价大多都是两三块钱,最是经济实惠。所以在电气化水平已经很高了的这个时代里,这趟车还在烧煤,并且窗户透风等等问题,是没有什么人抱怨,大家都默认这是价格低廉的题内之义。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宁愿条件差一点,也别那么贵。

火车在冬天的早晨开始骤然奔跑起来的时候,大地上还是一片黑暗,人们也像都还没有从睡梦中彻底醒来,习惯性的乘坐火车的紧张感还笼罩着一切。不过,随着太阳升起,阳光照耀进车窗,人们在暗夜里上车的紧张就一起纾解掉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很温暖的状态,而列车广播里也嘱咐乘客们要聊聊天来缓解旅途的压力。这广播一定是程式化的,未必针对现在,但是大家都更愿意天然地认为就是在说现在,所以听了号召一般地都叙谈了起来。这种气氛让人忘记了一向的坐车的“严肃”,只是在突然发现停车了,该下车了,才赶紧拿了东西跑下去。

除了沿途的村民外,如今乘坐这趟火车的还有从石家庄或者太原出来的户外爱好者。他们在沿途的小站下车,去周围的山上进行徒步穿越,或者去看个什么庙,在个什么村子里吃点本地饭,算是一种休闲游玩的自由方式。花费很少,车资很少,而饭菜甚至住宿的费用也都很低。男男女女一大群人,算是在刻板的城市生活之外,找到了一种舒展自己的新格式。

坐火车出去徒步,有很多优点:不必先开车消耗精力体力,还能在火车上先补充水分和食物,获得充分的休息;先把热水喝足了,下车前再灌满保温壶,随后的徒步过程中基本上就一路无忧了。而且,坐火车可以去得比较远,到平常不大容易抵达的陌生的地方、陌生的自然环境中。尤其是回程的时候,一上车就可以休息,等下车回家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基本恢复了。这种种有点,其实早就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了。

德国的火车就为这种短途的徒步乘客甚至是骑车旅行的乘客提供了最大的方便:没有检票验票环节,随时可以自由进站上车;而且大部分站点都能做到一个小时一趟车,车上还有专门放自行车的地方。而火车奔驰的前方,总是绿水青山丘陵起伏之上是等距的苹果树行列,在那一站下车都会有充满了大地美学的场景在等待着你。

我们的火车,交通干线上的火车,则因为手续繁杂而人又总是很多,而到达一个地方以后要想离开车站到大自然中开步走,又谈何容易。所以,很难实现那样的火车加徒步的理想状态。

不过,在一些偏离开主干线铁路的地方,在一些慢车行经的所在,这种理想状态还是约略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实现的。尤其是那些站点位于山区中的时候,往往就为这样的旅行格式提供了最方便的实现机会。

回程的时候,更名为6032次的同一趟列车完全是在黑夜中前行。黝黑的山谷中,动力十足的火车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地奔跑着,自带一股摇篮似的节奏。车厢里,人很稀,可以躺在长椅上睡觉,可以对面聊天。不管是睡觉的人还是说话的人,都忘记了是在坐车,没有通常坐火车的那种压迫与煎熬。只是觉着徒步走了一天以后浑身血脉麻酥酥的通畅与舒泰。

在城市生活的缝隙里,这样的悠然的旅行,是一束自由而惬意的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