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笔记:江河湖海俱全的浏河(下)
梁东方
的确,古镇游并非要看什么新鲜,而更多的是看人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感受人家的生活节奏。不说要融入,而只是从其中收获启发与回味。我坐到浏河古镇的廊桥上,有如是之想。
廊桥是古代建筑遗留到现在的难得的公共空间,是一种兼有实用功能的古代广场。各色人等都在这里经过和停歇。现代城市里,已经没有这样自然而然地镶嵌在生活中的广场式公共平台了。
浏河的廊桥上,相对的两排座位上,平均每隔一刻钟就要换上一批坐下来休息的人。他们一边休息一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过桥者,在坐下的这或长或短的时间里让自己闲着,但是又随着所有经过的人一起,深入到这个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社会中。
几个河南民工高声用家乡话在桥上说着古镇里展览馆的事:看画儿去?不去了,早看过了。
一个腿脚不利索的人艰难地推着车过桥,上来下去都很举步维艰,但也都驾轻就熟,矢志不渝,毫不气馁。
一个老人推着一辆破车子走到桥上,坐下,一个手拿着一个小小的红色收音机,贴到耳朵上听着,听得津津有味。他有几次都想跟旁边的人分享一下,但是手又不能放下,脑袋也不能侧转,因为那样的话,收音机里的精彩内容立刻就听不到了。
他旁边的老太太们依次坐在桥上,自顾自地聊着天,对于他的一举一动都视若无睹。实际上大家对他人的行为都既一一看在眼里,又都各自独立,不相干涉。
实际上,在整个古镇中,有很多廊桥这样的平静地度这岁月时光的场景。古镇中,人人都是演员,人人也都是观众。这样的舞台效果,显然是以古老的建筑布局和建筑格式为基础的。比如老街上各家各户的门与地面的关系,都非常平易。没有门槛,不威严,至亲和,像是舞台上的布景。顺着这样的布景走,走到胡同深处的黑屋子窗前,就可以赫然看见里面摆满了一张张紧紧挨在一起的麻将桌。哗哗啦啦的声响不绝于耳。老人们个个目不斜视,全神贯注地垒着长城。这是民间通用的娱乐,古镇中也并不例外。
中午的时候,我们在老街上的一家小店里吃了十块钱一碗的荠菜馅儿馄饨。这家三开门的小店,经营的品种多种多样,楼下有百货,有快递代取,还有饭店:饭店里只有一张餐桌,唯一供应的就是馄饨。馄饨皮是买来的现成的,店里要做的就是和馅儿和包,再加上煮。吃过了馄饨,微信付款以后,她去里屋拿手机查看是不是已经收到了,手机里以很高亢和嘹亮的声音机械地说;收到20元!
吃过饭出来回头再望才发现,楼上居然是KTV。经营着这么多的项目,老两口忙前忙后,脚不点地。没有客人的时候就会干活,有了客人就赶紧招呼一下。显然,他们在像是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的生活节奏里,过得津津有味。
浏河公园里的2018年老年节分会场上的大樟树下,坐满了穿着统一服装的老人们。他们认真地看节目,演节目。不论是看的还是演的,都是他们自己。水边玻璃走廊上有一条标语,语法有点问题,但是意思是谁都明白的:老人获得尊敬的权力,是全社会的法律义务。
这演出的场面和这条标语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里是古镇生活的一个小小的,却也真切的角落。一条河在即将汇入长江汇入大海的时候的浩荡苍茫,使它本身先就有了海的气象;古镇和古镇上的老人们在这样的气象里久了,也自然拥有了这份令人怀想的身形与气质。它将在每个有幸在浏河古镇一游的人的人生的背景上,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色调,成为我们在无边大地上的浩瀚纷纭的地理与历史中,汲取的又一份人生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