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消防:大明灭亡因消防
大明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南方驱逐北方而建立的王朝。
大明制度严密(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群龙无首,政府照常运转),
军事强大(大明武器在某些方面不输于200年后的鸦片战争中的英军武器,只不过深藏起来了,没有用得上),
国势强盛(郑和下西洋,也是远征考察的过程,声名远播,无人能够抵挡,实力不输一百多年后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化丰富(话本小说发达,施耐庵堪比莎翁),
影响超群(韩国奉明朝的正溯,因鲜族与满族在大明政府中的地位是相同的)。
大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不同的历史学家给予不同的解释。《万历十五年》从一个截面来分析王朝兴衰的规律,许靖华在其著名的气候文章中简单提到了明亡清兴的气候秘密。本文承续许文,从消防角度解释大明灭亡的气候原因和应急管理问题。
(许靖华:旅欧国际知名科学家,1929年6月28日生于江苏南京,祖籍安徽歙县许村。获世界地学界最高荣誉Twenhofel乌拉斯坦勋章。1944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48年7月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同年赴美留学,1948年7月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67年起移居瑞士,任教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美国国家科学院、地中海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在地质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卓有建树。曾任国际沉积学会主席、国际海洋地质学委员会主席、欧洲地球物理学会主席。作为科学家,许靖华先生涉猎广泛。作为作家,他的作品有科普著作、自传、小说,等等,涉及了自然科学、哲学历史、社会人生、东西方文化等诸多方面。除了学术成就外,科普作品也风靡世界。)
一般而言,气候温暖的时代,人民富足,国家稳定;
气候寒冷的年代,干旱饥荒,人民暴动,政府应对无方,就是政权更迭。
对于火灾来说,干旱和寒冷意味着空气湿度低,燃料(主要是木材,因为我国古代工匠没有掌握石材的物理性能,只能仰赖木材做建筑材料,这是梁思成的观点,非我独创。)的导热系数低。
导热不畅的结果,就是升温快,着火容易,因为本来应该传递给内部的热量停留在燃料表面。这样,寒冷季节容易风干物燥,容易失火。
根据今人对江淮流域500年的方志研究表明,1620年到1720年,是全球变冷的小冰川期,极为寒冷。崇祯年间,中国发生两次绝无仅有的“八年大旱”,民不聊生,群盗纷起,遂天下汹汹,局势不稳。这是明亡清兴的气候背景。
(崇祯即位的1627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 寒冷的气候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导致中国北方普遍出现干旱少雨的自然灾害,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出现了全国性的大旱灾.粮食产量骤然下降,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据史料记载,崇祯五年至十五年间,黄河流域发生了连续11年的大旱,并且愈演愈烈,向南扩展.十七世纪也许是历史上东北亚地区极端气候最严重的时代,华北的空前旱灾从1627年持续到1652年,即便是再开明的王朝恐怕也架不住如此长期的大饥荒,何况腐朽的晚明。而此前辽东战事不但耗空了明廷而且几乎征用了全社会的壮丁。
而女真的兴起亦肇始于天气寒冷导致部落之间的剧烈征伐。
满清兴兵犯明的一个理由就是要求女真部落退出柴河、三岔、抚安的农耕区,盖当时气 候原因,女真社会经济生活已极度脆弱。
一个侧证亦可资当时气候变迁的影响。—
当时刚刚统一各部落并入侵过朝鲜半岛的满清,屡屡以严厉手段惩罚越境采集人参的朝鲜山民,甚至遣使斥责朝鲜国王。虽被杀山民的头颅在国境线上示众,但朝鲜山民越境采参却屡禁不止,因为当时临近辽东的朝鲜北方几个道,因为严寒,几乎已无法以农事为生,只能犯险越境采参。
按照竺可桢的《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统计,十三世纪至二十世纪期间,最冷的一个世纪是十七世纪。而小冰期寒冷的冬季分别出现在如下时段:1470—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间,而相对温暖的冬季则分别出现在1550- 1600年和1720-1830年。 )。
1597年,故宫发生火灾,烧毁了三大殿,让怠政贪财的万历皇帝(明神宗)好生心痛。当时,国家按部就班,没有额外的钱财了保障故宫的重建工作。贪婪的万历动员了大明的应急系统(东厂,西厂和太监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征税,使本来就受到饱受旱灾威胁的百姓更加受到人祸的威胁,于是加重了全国人民的严重对立局面。万历死后,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勤政爱民,却不知如何入手。
在驿站马夫李自成的带领下,没有准备好的农民军意外顺利地占领北京,却被实战经验更丰富的满清军队打散(1644年),开创了满清200余年的统治。
由于改朝换代,国家的积蓄在战争中消耗一空。本来1660年前后世界范围都发生了重大的城市大火,如江户大火(1657年),伦敦大火(1666年)和波士顿大火(1672年),只有中国,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消耗量燃料(如扬州十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城市大火。当时寒冷的环境非常有利于火灾蔓延,但缺乏燃料(的堆积),所以满清开国之初没有重大火灾。
没有火灾,就没有消防,所以满清时代的消防事业严重低于世界水平,间接影响了全国的政治组织水平。
1902年,袁世凯创建天津警察制度,正式引入西方国家和东洋日本的消防制度,距离罗马帝国的国家消防队创建时间为1896年,距离大宋王朝的国家消防队创建时间为880年。历史在重复,气候在循环,消防有历史,落后有原因。
有道是,
王朝兴衰,天灾人祸;潮起潮落,气候起伏。
冷干旱燥,暖湿富足。物积易灾,人祸难控。
百年生聚,一朝焚毁;应急失当,昏招连连。
回首往事,历史朦胧;隔岸观火,处处消防。
注:原文作者:麻庭光
Dr. Ma,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正月十三日,明成祖命人在午门前施放焰火,不料焰火引起火灾,将午门城楼烧毁,并烧死多人,连当时指挥救火的最高军事长官马旺也被烧死。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四月八日,故宫三大殿因遭雷击引起火灾,大火熊熊,势不可挡。学府秘阁邻近三大殿之一的奉天殿(即今之太和殿)亦被殃及,其时,大学士杨荣率领300名勇士将御书、图籍抢运至东华门外,幸未被毁。而明成祖朱棣却十分惶恐,认为这场大火是老天对他的惩罚,起火当天就到太庙和社稷坛祭祀,祈求祖宗和上天保佑。但是上天和祖宗并未保佑朱棣的一片“忠心”,在这场大火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内,宫内几乎年年失火,所以,故宫三大殿直到19年之后才重新修复。
这次修复之后才过了3年,也就是公元1443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奉天殿又一次遭雷击起火。幸亏这次大雨倾盆,遂将大火浇灭。又过了两年,即公元1445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看花匠用火不慎,烧毁御花房两座,大火既而蔓延至御器库,烧毁御器一大宗。皇帝当时十分生气,本来按当时的律条应当判看花匠拘禁,但皇帝命吏立马斩之。
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是皇宫火灾频发的一年,这一年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连续三次宫内起火,而每次起火都有数个地方燃烧。孝宗皇帝不去追查人为纵火的嫌疑犯,反而怨天尤人,罢止了次年的元宵灯会。倒是有一个算命先生非常聪明,他发现一个姓李的太监十分可恶,就在皇太后面前以算命为由,说李太监动土犯岁忌招致灾祸,太监畏罪自杀。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武宗皇帝派人入宫中悬挂彩灯,彩灯一个挨一个,辉煌如白昼。武宗十分喜欢玩鞭炮,宫中放着大量的鞭炮。一个鞭炮引燃了其它鞭炮和彩灯,随即酿成冲天大火。武宗皇帝一边恬不知耻地对身边的随从说:“这是多么伟大的焰火呀!”一边“奋不顾身”地钻进了他的豹房(淫乐场所)。这次大火从傍晚烧到次日天明,烧毁宫殿6座,连皇帝的玉玺也烧没了。可是,这场大火一点也没让武宗皇帝感到内疚,他反而变本加厉地营建宫室,耗资数百万两白银,这些钱均从百姓身上搜刮。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皇宫内又因太监燃放烟花和用火不慎等引起火灾七八次。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二十六日,宫内东偏房又起大火,延烧房屋14间,世宗皇帝告诫大学士张聪说:“宫中地狭而屋多,且屋宇相连,所以火灾频发,且每每连烧。我闻南京宫中诸门皆砖砌,不用木。固知圣祖虑深。今所毁者,不须依旧式,未毁者量为规划,务使道途疏豁,堂舍整简,勿令相近。门俱如南京制,以免火灾。
此世宗皇帝真有远见卓识。用现代消防术语讲,就是建筑物必须留有防火通道、防火间隔和防火分区以及使用阻燃建筑材料。但是,皇帝老儿说归说,下边具体办事的人做归做。在当时恐怕没有人真正懂得消防安全知识,尤其是用火、烟花和雷击,根本没有任何防范措施。这次火灾之后,平均每三两年皇宫内就发生一次火灾。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农历四月十三日,故宫内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又一次燃起冲天大火。这次火灾的原因仍是雷击所致。火灾损失惨重,三殿二楼十五门俱焚。火灾起时,皇帝命奴仆、士卒抢运《永乐大典》,幸使大典未焚。
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乾清宫、坤宁宫遭火灾俱焚。刚刚过了半个月,皇宫内存放皇帝宝物的承运库又遭火灾,将累朝历代所藏宝物尽皆焚毁。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十月和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十二月,皇宫内厕所、厨房分别起火一次,幸亏扑救及时,未酿成大祸。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故宫三大殿遭雷击再一次燃起冲天大火。这次大火是从那时算起40年前即嘉靖三十六年故宫三大殿火灾的翻版,火灾原因和火灾损失几乎一模一样,所不同的是,名称改了: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建后分别改称皇极、中极、建极三殿。
万历皇帝在位48年,皇宫内失火20余次,平均每两年失火一次,这跟他的前前任皇帝世宗一样不幸。各位请留意,祝融决不仅仅“惠顾”世宗、神宗祖孙俩。其后的光宗、熹宗俩皇帝在位分别是1年和7年,而其皇宫内亦分别起火1次和3次,跟其祖上的失火几率同样。这还不包括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三十日那次被人们称之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之一”的王恭厂火药库大爆炸事件。
时至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农民起火军领袖李自成把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仇恨转嫁到对皇宫的仇恨,他在皇宫内点燃了熊熊烈火,明朝的统治就在这熊熊烈火中灭亡了,同时,故宫又一次遭受焚毁。
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六月,有两名女子在故宫前金水河里放鹅,坐在绳堆上吸烟,烟灰引燃了绳堆,大火蔓延到炮车和仓房,焚烧绳子3万多斤,烧毁炮车200余辆,仓房120余间。
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80年)十二月三日,6位烧火的太监在御膳房用火不慎导致火灾,大火从膳房烧起,一路烧毁后右门、中右门、西斜廊,然后烧毁太和殿,之后大火拐了个弯,将东斜廊、中左门烧掉。当年地震,虽遇大赦天下,但这6位太监不容赦免,结果被处以绞刑。
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二月二十四日,光明殿东侧的柴场失火,大火延烧光明殿。康熙皇帝前往视察,发现守巡官员兵丁尽皆旷误,于是大为光火,令曰:今后各位都统,必须亲身巡察守卫官兵的执勤情况,若发现旷误者,一定严惩不贷!尤其是粮仓,须倍加谨慎,倘有疏忽,格杀勿论!毋庸置疑,康熙皇帝这一严格管理的措施还真管用,其在位61年,除上述两次火灾外,皇宫内还真没再发生大火灾。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五月十一日,西华门内清茶房煮饭后忘熄余火,遇大风吹燃灰烬,遂酿成冲天大火,大火烧毁西华门并房屋85间。
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十月二十一日,乾清宫失火,这次大火将《永乐大典》之正本化为灰烬,也烧掉了太上皇弘历最喜欢的五经。此时太上皇已有87岁,他认为这次火灾是火神对自己的惩戒,于是下了一个《罪己诏》以示自责。可是,这一罪己诏并未博得火神的同情,次年三月十二日,乾清宫再次“火”了一把。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十月十九日,文颖馆内烤火取暖,因火炉过于破旧,火焰从砖缝里冒出,烧着了丢弃的废纸,遂延烧了书柜,所幸火尚未穿顶。此时二阿哥、三阿哥及王大臣等率领官员兵丁奋勇扑救,随即扑灭了大火。结果两位阿哥及大小官员近百人均立功受奖(笔者心里真为还珠格格及还珠格格的崇拜者暗自高兴)。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二十日夜半时分,武英殿内失火,延烧房屋30余间。当晚值班人员玩忽职守,应予严惩;王大臣等900余人奋勇救火,均得嘉奖并晋升一级官俸。次年正月十七日,神武门内敬事房失火,延烧房屋20余间,又是王大臣等奋勇扑救,大小官员及兵丁,各得嘉奖、晋级和赏银。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是故宫火灾频发的一年,这年义和团抗击洋鬼子不免把战火烧至故宫,而洋鬼子纵火烧故宫然后趁火掠劫。
公元1923年6月26日夜12点,故宫神武门内因电线走火引起火灾。大火烧毁房屋120余间,各种金银宝器、古玩字画烧毁无数。那时的消防队中看不中用,面对十余丈高的冲天大火束手无策,事后竟打算撤消宫内电灯。新中国成立后,消防事业蓬勃发展。尤其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场所更是做到万无一失。
1987年8月24日夜,故宫内景阳宫遭雷击起火,故宫消防队迅速出击,一边控制火势,一边抢运室内文物。大火扑灭后,除景阳宫屋顶被损外,室内文物均未遭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