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消防:年年岁岁又寒食-中国古代的消防节
再过两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当中非常重要的清明节。我国政府规定清明节放假三天,其实就隐含了寒食节放假两天,清明一天的古代节日安排和习俗,有着深远的历史回响。很多人并不知道,寒食节是我国古代的消防节,是我国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日,是影响我国数千年的火耕文化的一部分。当代政府虽然没有明令恢复寒食,可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寒食的各种功能,才能更好地享受这一春天的节日。
寒食具有多种功能,只有认识了其中的每一项功能,才能够认识其现代意义。首先,寒食节过去是,现在也是消防节,这一点在大兴安岭林区仍然存在,只不过没有冠名寒食,仍然需要冷食,这是林区防火的需要。
为什么寒食节不能火食?在《山海经》中记录了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北方民族(山戎),有着不火食和荡秋千的习俗,是他们不吃熟食么?
不是,而是为了林区防火,在短时间内不火食。那么,为什么不火食那么重要?这是古代的一种生产和生存方式,由于我国的金属工具出现很迟(至少比以色列代表的中东地区晚了1000多年),没有工具,只好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的存在基础,就是天象。一定要在一定的时候(大雨来临之前)点火,这样可以一次性解决开垦、除草、施肥、浇水等问题,所以对放火的时机要求很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民提出了“百五节”,即冬至之后的105天,是放火之前的准备,不得动火,是为了在雨季到来之前,有足够的燃料,保证降雨和施肥的需要。 我国古代的井田制,公田私田,就是与刀耕火种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刀耕火种需要大规模的协作,所以必须在公田的效果最好。商鞅变法的关键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其实质就是由于农业工具的改善,允许人们精耕细作,因此不必采用刀耕火种的粗放管理方式了。秦国最早进入农耕社会,这是七国大战,秦国胜出的重要原因。
其次,古代“上巳春嬉”,九月九登高,三月三临水,现代的寒食节与上巳节一起,并入了清明节,因此宣传寒食节,也有鼓励春游,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化作用。因此,寒食节也是旅游节,是人们“踏青”,“远足”,“重返自然”的好时光;这一点早就被旅游公司过度开发了,只是旅游受气候的影响比较大。气候寒冷重端午,气候温暖看寒食(古代的寒食,最晚发生在五月五日),我国古代的节日,随着气候变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南方客家人(潮州文化)把二月二当作寒食节,有着气候温暖的考量。现在全球变暖,更靠近唐代“春城何处不飞花”的物候条件,因此有推广寒食节旅游的必要性,这可能是我国政府改变假日制度的主要目的。
第三,寒食节秉承了古代的上巳节,曲水流觞,是古代中华民族的情人节,有助于男女交往,提高社会的婚配质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孔子在某一年的上巳节,提出著名的“沂水春风”故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汉武帝遇卫子夫,就发生在公元前139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写作《兰亭序》,也是发生在某一年(永和九年)的上巳节,“曲水流觞”,背后有没有浪漫故事?他没说,我们不知道。唐代徐谦益的《初学记》收录了数十首上巳杂诗,说的几乎全是野外宴饮游乐,以及青年男女结伴比目之事,如晋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暮春春服成,百草敷英蕤;聊为三日游,方驾结龙旗。廊庙多豪俊,都邑有艳姿。朱轩荫兰皋,翠幕映洛湄;沉钩出比目,举弋洛双飞。羽觞乘波进,素卵逐流归。”梁朝沈约《三日率尔成篇》“清晨戏伊水,薄暮宿兰池。象筵鸣宝瑟,金瓶泛玉卮。宁忆春蚕起,日暮桑欲萎。”今天,上巳节与寒食节背靠背,都已经成为清明节的活动内容之一。
第四,寒食节只能吃熟食,因此古代即称作“熟食节”。作为一种快餐的熟食,寒食节美食也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改基因和化学添加剂当道的时代,有必要研究绿色食品和寒食美食,满足人们的特殊口味。寒食不动火,需灭烟,可是并没有制止其他的加热方式,如微波炉,因此现代人并没有对寒食冷食的困境。关键是,如何加工食物,让人快速享用?麦当劳早已做到了,你看到麦当劳有火源么(有热源,无火源,是消防突出单位)?所以,熟食就是快餐,是中国古代的快餐,本来是很容易推广的。在当今的雾霾危机,严控大排档的氛围下,有必要再次推广我们古代的“熟食节”。古代“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应当改变成现代的“神州少排挡,处处见春饧”。
第五,寒食节扫墓,是凝聚社会宗族的一种手段。在这个小皇帝横行的时代,需要灌输一些过去的宗族礼法观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韩国仍然保留寒食扫墓祭祀的作用,我国则归入了清明节的内容,这是对历史的错误理解造成的。我国的扫墓节或祭祖日,本来是寒食日进行的。西方教科书《人类社会[1]》认为,中国的刀耕火种社会持续时间晚(可能是因为资源丰富,燃料多),而文字出现早,因此远古民族的祖先崇拜得到记录和流传。这可能是中国社会祭祖文化流行而上帝崇拜不流行的重要原因。西方社会也曾经经历过敬拜祖先的阶段,但那时没有文字,所以没有保留下来,于是发展成一神崇拜和各种宗教。
第六,寒食节与群众性体育运动相关联,秋千拔河,蹴鞠风筝。因此寒食节也是我国古代的健身节。刘向认为,蹴鞠始于黄帝[2],符合本文寒食始于黄帝“节用水火”的认识。秋千始于“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以习轻趣者”[3]。所以秋千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健身游戏,符合《山海经》对北方民族禁火寒食的认识。男蹴鞠,女秋千,是唐代典型的寒食运动,是中国最正统的本土健身运动。不必讳言,中华民族的健身传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男足是混蛋特例,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的体育渊源。
第七,寒食节背后的介之推故事,是“忠”,“义”,“节”,“孝”,“隐”的集中体现,也有宣传统治者的“恩”和“赏”的作用。知恩图报,赏罚分明,是道德社会的一条标杆,也是封建社会得以稳定发展上千年的秘密。因此,推广寒食节,具有一定的传统教化作用。就此而论,寒食节相当于中国的感恩节;寒食节的禁火实践在汉代仅仅局限在并州(山西太原)一地,魏晋南北朝时传播的南方,唐代因为李唐王室的尊崇而传播到四面八方。远在新疆的高昌,朝鲜半岛的韩国,带水之邦的日本,都曾经流行盛唐的寒食节日及活动。“禁火初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祀”,“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介之推的传说,随着寒食节的广为流传而深入中华民族的心灵。可以说,2600多年前的一把火,烧出了一位民族偶像。难能可贵的是,介之推故事的流行,完全没有赖宁背后的宣传运作,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历久而弥新,让人啧啧称奇。当前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更需要提倡感恩。因此,介之推的故事,并没有失去其文化的价值。只有“有恩必报,有功必赏”,建立合理的赏罚制度,才能够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和谐的公民社会。
顺便说一下,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三,是太阴历或者夏历的节日;寒食节是冬至之后的百五日,是火历的节日,是按照大火星(天蝎宫的α星,我国叫做大火或心宿二)锁定的节日,是中国古代最原始的历法;清明节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农历节日(二十四节气之一),可是被固定到公历的某一天,所以现在算是太阳历的节日了。三者差不多时间发生,都是代表了真正春天的节日。重上巳节和寒食节的时代往往比较暖和,宋代以降,气候变冷,所以上巳节和寒食节都并入了清明节,给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清明节。
[1] Nolan,P., Lenski, G., Human Societies, an introduction to Macrosociology, ParadigmPublishers, 2004, page 117
[2]劉向《別錄》:「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蹋徒獵反,鞠求六反。」
[3]《艺文类聚·岁时部》转引《古今艺术图》
注:本文得到麻庭光博士授权并允许转载。
麻庭光博士为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消防与安全技术系助理教授。
目前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从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