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有哪些特殊建造式样?

在这里,读懂中国民族建筑

古建知识解读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中国古建筑中有升起、卷刹、侧脚、弧身及倾壁等,都是中国古建筑的几项特殊做法,也可以说是特征或手法之一。

升起。平直的檐子过于呆板、死硬,看起来不舒服,因此,在设计与施工外檐部位时,就使两端向上挑出少许,使平直的檐子出现一种曲线。这样一来使人们观之有一种柔和的感觉,这叫“檐子升起”“檐角升起”,也叫“檐口升起”。

升起

除此之外,中国古建筑檐口既深又远,为了让更多的光线照射入屋内,古人採用反向翘起的檐角设计,扩大採光面;再者,翘起的檐角让屋顶翻成了曲面,碰上雨季,雨水则不再直直的沿着屋坡下落,可以进行缓衝排水,避免雨水落地四溅的情况。

卷刹。将圆而平的柱头棱角砍去,成为圆和的形状,也叫作“刹柱头”。当木柱要做成梭柱时,也做出圆和的卷刹,这个部位叫作“柱头卷刹”。

卷刹

侧脚。一座房屋的墙壁,砌成由下向上的直线,叫“直壁”,直壁过高,感觉不稳定,所以做成向内倾斜的斜坡,给人十分稳定的感觉。这种稳定的斜壁就叫“侧脚”。

外檐柱不垂直于地面而向室内倾斜,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面向内倾斜柱高的8/1000,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以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楼阁建筑每层檐柱于下层柱侧脚上再加侧脚,逐层依次向内收分。宋元两代建筑均采用之,明清建筑采用者较少。

侧脚

弧身。一座房屋,如三间或五开间,前端外壁(外檐)应该是直线的,如做“弧身式样”时,就出现如同前边直线改为曲线。这一样式的做法始于唐代,流传到明代。今天在新的公共建筑大楼中常常出现“弧身式样”,大家不了解它的来历,说是仿效西方摩登式样,其实不然,中国一千多年前,就已在建筑上运用了这种手法。

倾壁。中国古代房屋常常将一个直壁体做成向外倾斜的壁面,这是一种表现手法,使呆板的建筑有所变化。但是,倾壁的倾斜角度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为15至20度,不然墙壁会倒塌的。这样做法给人一种体形的变化,看起来也很舒服。这种做法从汉代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上常常出现。我们应不忘祖业,把它总结出来并在新的建筑上应用,既要表现时代性,又要体现中华民族的建筑特色,从而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试观今天外国新建筑中也常常出现这一手法,这也许是人们的共识,也可能是仿效中国的。

横向民居之式样侧脚墙面“弧身”式样殿顶曲线曲面

除此之外,还有后部处理方法,但没有确切的词语表示,有物件而没有名称。这个问题在调查古建筑时也常常出现,最主要的是古代建筑专业书甚少,当时不能一一记录下来。

清式佛殿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广大读者必先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