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229篇原创文章,作者:Kilo。
全文共6761字,配图16幅,阅读需要15分钟,2020年1月18日首发。
“燃烧的岛群”是二战史军迷的俱乐部,拥有国内一流的二战史专家、作者顾问团。想进群的朋友,请加微信minshengluhao,邀请入群。入群后务必先看群公告,违规者移出群聊。燃烧的岛群欢迎您!
在马里亚纳海战,这场使斯普鲁恩斯饱受争议的战役结束后,按照早先就已经确定的轮换部署,哈尔西带着他的参谋班子重新使用第三舰队的番号,执掌起“大蓝舰队”(即第3、5编号舰队,与斯普鲁恩斯进行轮换行使指挥权)的指挥权。此时,第三舰队已抵近菲律宾中部沿海,正准备按原计划在棉兰老岛、帕劳群岛、雅浦岛方向发起登陆。但是此时,“蛮牛”敏锐地发现,日军在这一地区已经几乎没有可以使用的作战飞机了,绝大部分油库已被炸毁,简直就是“一个仅剩几个小据点没有什么战斗力的空壳了”,“就连可以攻击的运输船都几乎没有了”。
图1. 似乎为中途岛海战或马里亚纳海战,旁边的巡洋舰不明身份面对这种形势,颇具战略眼光的“蛮牛”看到了一个可以直接进军莱特岛,大大加快解放菲律宾进程的机会。在与参谋班子一同进行研究,并在比对尼米兹与麦克阿瑟手头可用兵力之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一加速进程是可行的,而且完全有取胜的理由。此时,“蛮牛”坐在舰桥内的一个角落里,为是否地定下这个决心而内心中进行着艰难的挣扎。后来他回忆说“这样的一个提议,已经超出了我的职权范围,而且可能影响到整个战争的进程,或许得由罗斯福、丘吉尔来共同决策。”最终他叫来了卡尼(第三舰队参谋长)说“我已经豁出去了,给太平洋舰队发一封急电。”尼米兹向正随罗斯福在魁北克开会的参联会成员作了报告,马歇尔征求并得到了麦克阿瑟的确认性意见(此时麦帅正在海上并保持无线电静默,实际上这个意见是他的参谋长萨瑟兰以麦帅的名义作出的)。
图2. 麦克阿瑟返回菲律宾的摆拍照片,这个逼装得必须给满分!就这样,在魁北克正参加加拿大官方正式晚宴的莱西、金、马歇尔和阿诺德,被心急火燎的参谋人员从宴会厅中叫了出来,马歇尔后来回忆道“怀着对麦克阿瑟将军、尼米兹上将和哈尔西上将所抱有的极大的信心,做这个决定并非难事”;就这样,“在信息到达魁北克90分钟之后,麦克阿瑟将军和尼米兹上将便收到指示,10月20日开始对莱特岛的行动,并取消之前批准的三个过渡性登陆行动”。写到这儿,笔者真的是颇有感慨啊。与诺曼底登陆当夜没有一个人敢于叫醒刚吃过安眠药睡下元首的德国人相比,美国人的制度优越性此时就体现了出来,再加上“豁出去”的哈尔西、萨瑟兰,实事求是的尼米兹,知人善任、善于放权的马歇尔,大事何愁不成啊?而与美军决策层“从善如流”相对应的则是战争进程被大大加快,敌人的准备时间被大大压缩,成千上万的生命被挽救。这一事件充分表明,在战争决策中“效率就是生命”!
图3. 小林晴久画作:莱特湾大海战中的航空战列舰“伊势”号随后,“蛮牛”向这支庞大的舰队下达命令称“我们这支明星部队刚刚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现在我已为你们在亚洲战场上预定好了最佳听众”。而这些“听众”指的就是马尼拉、马尼拉湾及其周边的机场。在这里、在琉球、在台湾,第三舰队舰载机出动架次数以千计,在消灭了一切被发现的海上、空中、地面目标后,日军司令官寺冈谨平甚至在自己的日记里悲叹 “九月是苦月”(在日语里 “九”和“哭”读音完全相同)。最后,在对可能影响到莱特岛作战的敌海空力量进行大幅度削弱,对敌方作战意志进行最大限度压制之后,实在是“百无聊赖”的“蛮牛”甚至想出了将受损舰艇作为诱饵的招术,来诱使敌人上钩,期间出现了“第三舰队受损舰艇已经得到救援,正在高速朝敌人撤退”这样海战史上著名的电文。罗斯福总统在发给“蛮牛”的私人电报中这样写道 “你的舰队深入敌方海域作战横扫一切,国家为你们骄傲。除了你的飞行员英勇作战之外,我们还对你的舰队所表现出的坚韧品格和超一流的航海技艺极为欣赏”。
图4. 小林晴久画作:莱特湾大海战中正在对空作战的“瑞鹤”,最后的珍珠港老兵莱特湾大海战,美日双方投入作战舰艇总数达到243艘,作战海域纵横分别达到1000、1500海里,不仅在参战舰艇数量和时间空间规模上超过了一战中的日德兰大海战,而且还由于武器装备、作战方式的发展,而成为人类战争历史上唯一一次以海空作战为主要形式的 “立体”大海战。就在这里,宣告了日本法西斯帝国海军的彻底消失。在史无前例的大海战中,“蛮牛”取得了“一生中最大的战果”,也饱受了“一生中最大的争议”。多年来,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大海战中“蛮牛”所饱受的争议已为世人所熟知,即 “蛮牛”被小泽诱骗北上,给了栗田健男可乘之机,如果不是栗田畏葸不前的话,那么……故事大家都知道,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关于“武藏”、“瑞鹤”、“金刚”等巨舰在莱特湾大海战前后的经历,可到同名公号搜索:“巨兽之亡”和“巨兽亡二”)
图5. “瑞鹤”号即将弃舰之前,舰员全部集中在飞行甲板上做最后的告别仪式笔者想说的是,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随着岁月的流逝,笼罩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海战周围,笼罩在“蛮牛”本人身上的那层神秘的面纱被慢慢揭开。下面是莱特湾海战中日方海军作战进程中的几个场景回放,也许是“敌人有时比自己看的还清楚”的缘故,相信可能会更有助于读者对那段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的理解。场景一:1966年底,莱特湾大海战的日方主要当事人,时任第一航空战队司令官的小泽治三郎在去世之前曾拉着来看望他的,莱特湾大海战日方第一当事人栗田健男的手说:“给你添麻烦了。”其实,就在栗田健男下令掉头北上的时候,他周围第二舰队司令部的任何人都没有提出异议,当第一战队司令官宇垣缠指着前方说了一句 :“长官,敌人在那边”,而栗田健男的回答则是“行了,北上吧”。
图6. “扶桑”号战列舰从苏里高海峡闯入时遭到美国舰队的集火攻击场景二:在日海军第二舰队的23艘战舰(包括“大和”号超级战列舰)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后,面对美海军第七舰队的6艘护航航母、7艘驱逐舰时,栗田健男下达的第一个作战命令就是“驱逐舰退后,战列舰攻击”,这是一个明显违反当时海战常识的作战命令,尽管驱逐舰速度快、训练好、指挥素养高、装备的氧气鱼雷威力超强,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油了!此时日海军的驱逐舰剩余油料已经不够冲进莱特湾再回去的了。在美海军驱逐舰施放烟幕后,日方战列舰无法进行弹着点观测,搭载的水上飞机根本飞不起来,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热带暴风雨的到来和美海军驱逐舰奋不顾身的鱼雷攻击,真的将栗田的战列舰给绊住了,同时80架美海军舰载机已经临空,栗田的重巡全部被重创,同时接到情报“在苏禄安岛5度113海里处发现敌正规航母舰队” 。
图7. 从林加延锚地启航中的栗田主力舰队,重巡洋舰和战列舰是日本人最后压箱底的宝贝疙瘩场景三:在栗田健男下令转向前,第二舰队残存舰艇(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距莱特湾内还有45海里,按照最大航速计算还需要走两个多小时,湾内美军舰艇5000吨以上运输船58艘,2000吨以上登陆舰151艘,麦克阿瑟也在莱特湾内的“纳什维尔”号轻巡上。但在第二舰队残存舰艇附近还有美海军第七舰队统一指挥的10艘护航航母,舰载机总数超过400架,足够将栗田的残存舰艇送去见天照大神2-3次还不止。按照最初“蛮牛”的话来说就是“金凯德(美海军第七舰队指挥官)足够自己保护自己”。其实莱特湾大海战的最终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联合舰队共损失3艘战列舰、4艘航空母舰、10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总吨位306000吨。美海军损失1艘轻型航母、2艘护航航母、3艘驱逐舰,总吨位37000吨。日本海相米内光政曾这样评价——“这就是终结”。是的!此时的日本海军已经从整体上丧失了机动作战能力,剩下的只有那种有去无回的“菊水特攻”了。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目的是让敌人屈服于我方的意志”。而此时从日本帝国海军到联合舰队,已经没有任何人对战争的结局和他们一切徒劳的努力表示怀疑了。虽然事后很长时间“蛮牛”还仍时时自责,但是这种自责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除了罗斯福总统对他大加赞扬之外,不管是尼米兹还是欧内斯特金,甚至是太平洋上海军的“死对头”麦克阿瑟,都没有对莱特湾的“蛮牛”说一句消极负面的话。甚至在次年1月他向欧内斯特金单独汇报时有如下对话:“我还是认为在日本舰队就在我的炮口之下时弃之回撤是个错误”
图9. 在美机猛烈空袭下最终沉入海底的“武藏”号超级战列舰在人类海战史上,很少有前后两场海战如菲律宾海战和莱特湾海战一样,所遇到的问题是如此相似,更巧是两个指挥官面对类似的战斗环境还表现的如此不同。许久以后“蛮牛”一直认为,要是让他指挥菲律宾海战,而斯普鲁恩斯来指挥莱特湾之战就好了。古往今来,在人类战争史上青史留名的人物常常因为拥有的独特人格魅力而被世人所津津乐道,这些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其取得的赫赫战功。其实,战争历史也正因为这些具有超凡魅力的人物和那些流传久远往事的存在,而更加引人入胜。“蛮牛”,就是这样的人。在司令部成员的眼中,“蛮牛”是个可敬可爱,可以与之平等交流,但并不使你畏惧的“老头”。1943年7月开始,罗伯特·卡尼就任“蛮牛”司令部的参谋长,那时“蛮牛”还在为失去勃朗宁(卡尼的前任)而恼火,但是还是热情地欢迎了卡尼的到来,并直言选择他担任参谋长,是因为他是“三个魔头中最小的”(欧内斯特金上将曾提供3个在南太平洋战区服役的优秀候选人让他挑选)。具有丰富反潜战经历、担任过巡洋舰舰长的卡尼在就任后跟在 “蛮牛”身边,发现了关于他的不少新鲜事:
图10. 哈尔西上将欢迎尼米兹上将的来访,此照可能摄于1944或1945年每当他早餐时间走进餐厅时,正在用餐的参谋军官们总是会全体起立。“坐下,真是的!到底要我跟你们说多少次啊?”他已经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意思,但是他的参谋们每次都还是会这样做,至于对他的“训斥”,大家常常是咧嘴一笑。晚餐前,他习惯喝一点,有时是马提尼,更多的是苏格兰白兰地,他曾说过,“虽然会有例外,但是一般来讲我从来不会相信一个既不吸烟,也不喝酒的人是一名斗士的”(从这一点上讲,1942年发动最初对日反击时,他指示高级卫生事务官专门补给了大批波旁威士忌,以取代安眠药发给飞行员一事大家就都能理解了。虽然当时美国海军禁止海上航行期间官兵饮酒)。每天早上九点,他的司令部跟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时间表一样,照例举行晨会(相当于我们的早交班),但是他并没有按照《议事法则》(美军固定流程)所规定的程序,而是从来不管会议程序细节,那些用不着在会上解决的事情统统置之不理,最多交代一下必要的背景情况。然后就是一系列的会见和小型会议,在外人看来,他的主要工作好像就是将各种事务的细节移交给参谋人员和手下其他军官去完成,将决策交给他们去落实。
图11. 尼米兹和哈尔西两位上将的同框照,两人自始至终亲历了太平洋战争,并成为肝胆相照的好基友他非常喜欢将参谋们聚到自己身边,一起聊天,甚至是争论。他鼓励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意见,不管是什么职位、军衔,只要发现他有不对的地方,从来都是毫不犹豫地激烈地反对他、他的副职和参谋长提出的意见。他同参谋之间已经非常随便,争论中别人要是打断他的话时,会径直称他 “比尔”。有时候,尤其是在晚上,借着酒兴,大家都有点飘飘然的时候,他会朝他的参谋们摇头或者摇手指,大家都明白,马上就会停止争论了。他定下决心之后争论就此终止。“好的,伙计们,就这么定了,这就是我们将要做的。”大家都明白他希望所有人都要毫无二心地执行他的决定了。当重要战事即将来临且又时间允许的时候,他希望他的参谋人员在深入分析研究各种背景和选择之后再提出方案。有时他会几乎原封不动接受他们的方案,有时他又会按照自己的直觉来做决定。“这很有说服力,但是我有种感觉这个不对,我们按照我的方法来干” 。每一次这样的情况,他的感觉都是正确的。
写到这里,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东西方的指挥官和司令部之间关系强烈的对比与反差。客观地讲,东方的指挥官与司令部之间(前苏联、俄罗斯,还有。。。),是以一个不平等的地位存在的,指挥官就是“神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可以不论正确、客观与否,随意地否决下级(包括副职和参谋长)提出的任何意见建议,而且也很少出现大家一起平等交换意见的场景,所以在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东方的指挥官往往是十分孤独的。但是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在筹划组织和最终决策过程中,指挥官与参谋人员(也包括参谋长)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为谁都不是神人,谁都有不知道的东西,哪怕是欧内斯特金那样的“全能上帝”,哪怕将来引入AI技术也一样,二者之间也应该是互为补充、互相完善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指挥官不能,也不应该凌驾于参谋人员之上。至于这种 “不平等”是不是和平积弊,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看问题有时甚至会走极端,比如说他绝对是个爱国者,非常憎恨日本,却附带恨上了日本的一切,看不到日本有一点好的地方。在他的性格特质上有点戏剧性的成分,属于那种传统侠客式的人物,有股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气(跟乔治·巴顿一模一样),另一方面他是个非常诚实的人,从不抵赖也从不为自己狡辩,与之对应的,他非常憎恨那些奸诈狡猾的人。
他的参谋们对他都非常爱戴,他对他的官兵们也非常忠诚,他在公共场合从来都是表扬,批评的事都留到私下里进行。每一次胜利,他都会大加宣扬这是自己部下的成绩;当遇到挫败时,他会主动承揽全部责任。这不禁让笔者想到咱们家老祖宗孙武的那句话“进不居功,退不避罪,唯民是保”,看来古今中外名将都一样,没有几个是喜欢“表扬和自我表扬的”。在二战中的美国军队里,估计没有什么人能比号称“凯撒”的道格拉斯 麦克阿瑟资格更老、威望更高的了,迄今为止,他依然保持着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等多项记录。都说老史迪威个性桀骜不驯,绰号“醋坛子乔伊”,在笔者看来麦帅才是真正的“超级醋坛子”,而且在太平洋战场这一海军的“天然主战场”上,也只有“道格”敢于争权夺利,“使绊子打横炮”,没办法,人家资格老、威望高,当他已经是将军时尼米兹司令官还是个中校呢。但是,就在麦帅这个与海军“不共戴天”,在今天看起来都令人望而生畏的“军霸”口中,却对“蛮牛”赞不绝口。
图14. 心胸狭隘的史迪威将军和他并不太看得起的“花生米”总统合影两人初次相遇还是军校时代,在参加庆祝麦金利总统第二任期庆典的阅兵式时,但是真正在一起“抱团取暖、共克时艰”还是在1943年的南太平洋上,身为西南太平洋战区最高指挥官的麦帅曾这样评价 “蛮牛”:“从我们见面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欢她,他耿直、坦率、充满活力,许多海军军官的那种在海上作战行动时的怪里怪气和对作战舰艇的患得患失的感觉在他身上一点也看不到。”在南太平洋期间,“蛮牛”并未因现实中军种间存在的藩篱而有所保留,相反他始终对麦帅主导的作战行动给予坚定的支持。在他已被确认将执掌“大蓝舰队”指挥权而即将离开南太平洋战区时,麦帅在给“蛮牛”的告别电报中写到:“带着深深地遗憾看着你和你的杰出参谋团队离开。你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一个伟大的水兵、坚毅的指挥官和忠诚的战友。我们迫切期待着新的合作。”当“蛮牛”在莱特湾海战后受到最强烈的质疑时,麦帅表示了对他坚定的支持,不仅制止了身边人的非议,还专门强调“不要管‘蛮牛’的闲事,在我的书里,他依然是个战斗的将军。”
图15. 没找到麦克阿瑟和哈尔西合影,却找到了孙立人和麦克阿瑟的合影当1945年1月“蛮牛”与斯普鲁恩斯交接指挥权返回珍珠港休整前,麦帅还专门致电称“你的离开将给这个战场留下一条缝,而且只有你的再次回归才能将其缝合”。是的,“蛮牛”确实将这个“裂缝”给“缝合”了起来,就在这场战争的终点——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粗中有细”的“蛮牛”在主桅上同时升起了陆海军两面五星上将旗(此前,按照美国海军规定和传统,舰艇主桅上只能悬挂该舰最高级别海军军官的旗帜),并在签字桌旁与“凯撒”和“骑士”一同见证了太平洋上的最终胜利。
(关于中途岛的更多文章,详见同名公号搜索:“中途岛”、“巨兽之亡”、“捕鼠笼”和“加贺大火”)“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7年转战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2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