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顺往事:朱兆怀,和这座180年老字号的传奇故事!

▲  朱兆怀像由我市著名作家王川精心设计

最近,镇江恒顺集团的醋博物馆二期开馆。同时在“三酉堂”前,由我市著名作家王川精心设计的恒顺老字号创始人朱兆怀像揭幕。

这位晚清镇江的传奇商人的塑像表情沉稳,双目有神,流露出面对初创时的种种艰难,满怀信心又有所忧虑,确实是一位老谋深算而又善于思索的名商形象。

这位叫朱兆怀的丹徒西彪村人在道光二十年,也就是1840年创建了“朱恒顺糟淋坊”,从此“恒顺”这个字号传承至今,已有整整180年。

站在恒顺醋博物馆的广场内,望着连排的厂房和馆阁,外形宛如航空母舰般壮观,是否能想象到这里生产出的酒、醋、酱将走遍全世界每一处餐饮、商业、家庭厨房,有着镇江基因的调味品是如何成为行业“龙头”的呢?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个商业帝国的创始人朱兆怀时,这个传奇般的人物的身上,展现出不寻常的谜之魅力。

他来自镇江的谏壁镇
史料记载:朱兆怀,系丹徒县西彪村人。

西彪村在镇江的谏壁镇,除了西彪村,还有个东彪村。古时候,有武艺高强的人在这里以“彪”结社,收门徒、教武艺,维护治安,还兼营彪行代客押运钱财。明清年间,“彪社”盛行一时,附近村名受益甚多,与彪社相连的东、西两村也日益兴盛,故东村取名“东彪社”,西村取名“西彪社”,后来才称“东彪村”、“西彪村”。

“彪社”兴武,离不开打铁烧炭。朱氏祖辈在当地经营铁炭行,生意也很不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个家族得到了一笔创业初始基金。

某年,有位山西客人运来大批铁和炭,委托朱氏代为出售,然后该客去山西运货却一去不返。这件事发生在晚清兵荒马乱的背景,朱氏的意外致富也在情理之中。

发财后,朱氏后代在镇江附近开设企业。这些后代出了不少企业家,单在扬州就设了七个布店、两个酱园店,故在扬州有“朱半城”之说。在谏壁还开设了恒大酱园、嘉泰当典。

朱氏家族有一个年轻人朱兆怀,则在镇江西门外开设了“恒顺糟坊”。

朱兆怀这一房家道不是很殷实,所以在族里不是很受待见。据说,有一天朱氏家族聚会,年少气盛的朱兆怀嫌酒味欠佳,惹得家人不快,有人顺口说道:“要吃好酒,自己开店。”朱兆怀不吭声,但暗自下了决心,有朝一日非开业酿酒,以解此讥不可。故而,恒顺刚创业,就酿造了闻名遐迩、人们喜爱的百花酒。

百花酒以“仙糯米”为原料,除用大曲外,还自制“细粬”,并用好水酿制而成。质地优良。具有“香、甜、苦、辣、醇“特点,酒性温和,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滋补功能。清朝地方官采为“贡品”献给皇上。就连当时京城负一时盛名的”京江会馆“,也改名为“百花会馆”。

当时有诗赞曰:

“百花酒香煞百家,万家举杯誉万家。

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泽犹如洞中春。”

可见百花酒享名之盛。

▲  我收集到的恒顺老产品介绍上有百花酒的诗。

因为酒的产量直线上升,酒糟的处理成为一个问题。开业十年后的1850年,朱兆怀有一股闯劲,他变废为宝,利用酒糟加入谷壳发酵,酿制香醋。经过精心酿造,制成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风味独特的镇江香醋,并将字号改为“朱恒顺糟淋坊”。

不久,朱兆怀开始制酱。朱恒顺对制作原料极为讲究,采用精选的上好黄豆、面粉和当地清洌的井泉,请来资深酿造师傅,对每一道制作工序把关严格,酱品无论是风味还是品质都显别致。

1893年,“朱恒顺”改牌号为朱恒顺酱醋糟坊,并在西门大街(今大西路)作坊对面设立门市部,从此步入“酱园业”。

过去,酿造业又称酱园业,凡是酱园,都有一个“官”字,称官酱园。在民国新盐法实施以前,开设酱园必须捐得“盐帧”(即经营盐的执照),盐帧是一块用火铁烙有“官盐”两字的木牌,有了盐帧,就可在酱园两字前面冠以“官”字,官酱园的衔头由此而来。

西门大街是旧时商业比较集中的所在,所以酱园开业以来生意非常好,朱家讲究诚信经营,加上酱园各种产品讲究质量,故颇受顾客好评,营业兴旺。朱兆怀辛苦勤劳数十年,奠定了恒顺字号的基础。

6年后因原执照残毁遗失,恒顺第二代老板朱长源在巡抚两浙盐漕部纳银80两后,补办了一份记有“光绪贰拾伍年伍月廿一日给……右照给官酱园朱恒顺收执……”的执照。这意味着朱恒顺开始不止步于一隅,它走向了全国经销的道路。

▲  恒顺1899年的执照

与此同时,镇江的商阜繁荣促使朱恒顺官酱园扩大生产的规模,也开始涉足榨酱油、腌制酱小菜等延伸产品。并且,“恒顺”字号十分重视营销方式,注重食品包装,并开始对外做宣传广告,精装小菜和酱醋、酒大批远销外地。

▲  朋友金先生的上海恒顺广告

恒顺香醋在民国初,年产达三千坛(每坛按七十市斤计重),在镇江醋业中是名列第一位的大店。

以酒起家,因醋驰名,以酱发展。此后,恒顺便开始蓬勃发展。

“大好人”的朱老板

关于朱兆怀和“恒顺”老字号起源的故事,我收集过不少资料。其中有则恒顺一位老人的后代说的故事,是当年厂里连夕仙主任告诉我的,分享给大家:

朱兆怀最初只是一家糟坊起家,只做老黄酒(百花酒),不做醋,字号当时也不叫“恒顺”(与前面的理论矛盾)。朱老板不仅有想法,而且人很善,心又好,人称“及时雨”、“大好人”。

这时,糟坊的一家新酒店开张,开张大吉,本是一件喜庆的事情,但刚开门,一大清早竟然有个老人拎着壶到柜台前,声称要买醋。

众所周知,当时的醋都是坏酒做的,新酒店开张居然有人来买醋,大伙儿觉得不吉利,对此很不高兴,有人甚至想动手打这位买醋的老人。

糟坊老板朱兆怀这个人很有气度,也很有想法,他和颜悦色的对买醋老人说:“老师傅,对不起,现在我们还不做醋,请您日后再来好吗?”。老人答应后,不拿壶就转身往外走。

走到门口,老人说了一声:“等你们做了好醋我再来拿壶,这醋啊,可是能治百病的好东西啊!”说完,老人走出门外,就不见了身影。

出了这件怪事,伙计们就议论纷纷了,有人添油加醋的说这位老人貌似画画里面的华佗,是位神仙,既是神仙的指点,朱老板决定开始造醋,并将字号改为“恒顺”,意思里也含有永远顺着神仙的意愿。

虽说这只是故事,但透过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另一层含义:

过去,酿酒是件利润高的生意,镇江是座小城,多了家新酒店,同行的利益就会受损,在朱兆怀新店开业的时候找个人去搅搅场子,闹闹不愉快,也是给店主心里添堵。另外,找个老人去捣乱,万一店里哪个小年轻心中不愤动了手,老人往地上一躺,这新店还怎么开业?

朱兆怀用他的和气生财让这场“危机”成为“转机”,同时又把“转机”变为“商机”。

丘吉尔曾经说过“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危机或许正是一个发现并改正问题、突破自身脱颖而出的好机会。作为一个创业者,朱兆怀没有浪费机遇,这让他的字号不仅有知名度,而且有美誉度,这种商场上出色的应对能力,值得后人学习。

龙涎泉的故事

另一个故事,和一眼泉水有关:

恒顺的事业,是以酒起家的,百花酒除了要选好原料,还要用好水酿制。最初酿酒的水,采用长江的“龙窝水”酿制而成。

“龙窝水”在镇江长江沿线的龙窝口江岸,这里水质相对较好。后来,晚清的镇江租界在这里有取水设施。而镇江本地最初的水厂也建在龙窝口江岸,当时通过简陋设备,输送到镇屏山一个水箱储存,主要作为消防备水,也部分向商家和居民出售。

1908年英租界内设在江边的自来水厂,这是取水口和蓄水箱,水经过过滤后再泵到水塔上。照片中英文Chinkiang Water Works是镇江自来水厂的意思。

朱兆怀深知水者,酒之魂也,佳酒还需泉水酿,自古以来就备受认同,于是他在镇江城里城外,到处寻泉找井。

这时候就有个问题了,什么样的水,才称得上是好水呢?这使他陷入困惑。

西津渡有座“普济禅院”,禅院里的老方丈通晓佛理,博览群书。

有一天,朱兆怀去西津渡办事,事毕后散步来到“普济禅院”,敬了三炷香后,他和老方丈寒暄聊天,并把自己的困惑问了老方丈。

老方丈哈哈一笑,说:这不是难事。随后,老方丈对朱兆怀说了一个掌故: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下最好的水莫过于扬子江里的“中泠泉”,因泉眼位于江底,泉水自江中涌出。据记载,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喝起来甘冽醇厚,特别适宜煎茶。这水能“盈杯不溢”,把泉水注满水杯,水高出杯口,却不见水溢。

乾隆皇帝南巡路过镇江时,专门去品尝了“中泠泉”,赞不绝口,提笔写过不少赞颂“中泠泉”的诗文。当他恋恋不舍的回到紫禁城,在皇宫中,不管喝多好的茶,喝过“中泠泉”的他都觉得不是滋味。他认为问题出在“水”上,开始想念那一口泉水。

可泉水在扬子江中,当时也没有“大自然的搬运工”。于是,乾隆皇帝试图在北京附近,寻找可以与“中泠泉”相媲美的泉水。

乾隆翻阅典籍,找到一条好水的标准:好的泉水不仅要甘甜、洁净,水的质量还要越轻越好。于是,他特意命内务府制做了一套银斗玉称,对天下各地的泉水进行称重。

经过测量比较,乾隆发现天下四个地方的水比较好:济南的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镇江的“中泠泉”,斗重一两三厘;杭州的虎跑泉,斗重一两四厘;北京的玉泉山水,水质最轻,斗重仅有一两。于是,乾隆下旨“若大内饮水,则专取之玉泉山也。”从此,宫中御膳房、御茶房所用的水,要全部从玉泉山运来。外出巡幸,只要不是太远,也要有几辆水车跟着,专门拉着玉泉山的水供乾隆爷使用。

老方丈说完,微笑着对朱兆怀说,这个掌故还是他从小在金山、焦山上的寺庙修行,听他的师父讲的。朱施主可以效仿乾隆老佛爷,把镇江本地的井水都找来称量一下,只要水甘甜、洁净,越轻就是越好。

朱兆怀大喜致谢,临别时问老方丈,用这个方法找的水,是不是能让酿制出来的酒、醋还有酱味道更好。

老方丈的“普济禅院”是焦山定慧寺(古称普济寺)的下院,这座寺庙也是华严法会的发源地,所以老方丈善用《华严经》里面的典故点化人,这时老方丈用手一指禅院中的大石,朱兆怀定睛一看,原来是《华严经》上的一句:“恒顺众生”。

朱兆怀顿时领悟,酒、醋、酱都是老百姓的日常必需品,要抱着一颗“恒顺众生”的心去酿制,把原料啊、水啊都用最好的,自然就能把产品做好。

回去之后,朱兆怀特制了一个银斗,带着一杆小称,城里城外开始了寻泉之路。

丹徒一带本就近城多山,特别是在官塘附近,泉水丰富,和城中地下水是一脉,但污染少水质更佳。这天朱兆怀寻水到这里,只见一片竹林跃入眼中,林间有个凉亭,亭下竟有一股泉水潺潺流出,原来这是附近溪水的源头,环顾四周,附近山体厚实、植被丰茂、从来没人为破坏。

朱兆怀正是疲惫之时,看见泉水格外亲。他迫不及待的俯下身,用手接了一捧泉水,仰脖喝下,半晌才说“如此清香甘甜,如果百姓都用上这水酿的酒、醋、酱,才是福气”。

他拿出银斗小称一量,斗重一两三厘,和“中泠泉”重量相仿,要比城里其他井泉水都轻呢。

朱兆怀赶紧让人把这块田地购置下来,并在这里取水酿成百花酒,酒运到城中,买酒的人都夸“香、甜、苦、辣、醇”全具备了,还特别养身。连清朝地方官都将“百花酒”采为贡品献到皇城。

泉水叫什么名字呢?这是根据乾隆皇帝的办法寻找到的泉水,一来皇帝都念念不忘这样的水,二来清朝有位大戏剧家李渔写过一首《饮第一泉》诗,其中“雷雨春生液,蛟龙夜吐涎。”的诗句极有口碑,那就叫“龙涎泉”吧。

在泉水之上,朱兆怀还做了一个井栏,取之酿酒制醋。因为酿酒作坊的主人姓朱,当地百姓又把这一眼泉水叫做“朱氏井”。至今,官塘当地还流传这样的诗——

“井名朱氏纪何人?千载风流数恒顺;

天生龙涎清可掬,百花满泛瓮头春。”

随着几代沉浮,这口老井一度湮没,后又被寻到。如今我们来到“三酉堂”前,这口泉水经过恢复,还是清澈见底,见证着恒顺味道的传承。

而朱兆怀也牢记老方丈的指点,将字号定位“恒顺”,一生精于酿制,让世人品得好酒,尝得好醋,吃得好酱,惠于众生。

时序更替,朱兆怀创建的“恒顺”老字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从偏于一隅的镇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从一个传统酱醋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现今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食醋生产企业、全国同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遗工艺、国家级工业遗产……从创业起步、到创新成长,恒顺不仅取得了行业内无数的“第一”和“唯一”,更确立了行业“龙头地位”。

如今,恒顺牌的产品连续多年销量领先,出口美国、日本47个国家,“消费者喜爱的食品品牌”“江苏省质量奖”“中华百年传承品牌”等众多奖项纷至沓来。在中国品牌价值榜单上,“镇江香醋”品牌价值位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调味品第一、醋类第一等,“恒顺”这个品牌也更加日久弥新,熠熠生辉。

这就是朱兆怀和“恒顺”的传奇。

跟着唐诗看镇江:

1.写下“青山一道同云雨”的王昌龄,在镇江写过两首很牛的送别诗!

2.唐朝的诗人在镇江说,不趁春天好好看花偷闲,春天就白过了

3.1300年前写在镇江北固山下的一首诗,让人触摸到了大唐盛世的温度!

4.很多人来镇江,只为寻找唐诗里的“小山楼”,张祜笔下的金陵渡!

5.唐代诗人笔下的镇江:润州的城旷达,人也风流!

6.镇江有个美女叫杜秋娘:我的传奇容颜,让你难忘千年!

7.大唐的诗仙在镇江,留下过多少传奇!

这正是: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