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定与赏玩要点(扫盲班)专业课

古玉圈子里,经常有人说,听说某某人刚得了一件宝物,咱们一起去鉴赏鉴赏,在古玉圈子里敢说敢用“鉴赏”两个字的那最起码要有超一流的知识面与审美情趣,那当然了,现在当下,摸了几天玉,还没摸熟玉是啥味也学着用“鉴赏”两个字,在很多公共场合是容易闹出笑话来的。

“鉴赏”一词,分为鉴定与赏玩两个意思,首先作为收藏者或者学者,我们自己要清楚的认识到,首先一件器物放到我们的面前,首先我们的知识面能够覆盖这件器物的真伪,也就是可以自我鉴定真伪,因为只有能够简单的鉴定真伪,然后才进入赏的阶段,赏这个阶段就根本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与灵性,赏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对于器物哲学与历史文学的推理与验证,这个过程全部在自己的脑海里完成,鉴是瞬间决定的,而赏则需要用一生去感悟,这绝对不是看了几篇文章,去了几次博物馆,溜达了几回地摊就能达到的一个境界,能用赏玩这个境界的,非十年苦功不可随意“鉴赏”二字,一般学者与初级藏家,用学习一词更为妥当,尊重自己,也是尊重这个行业。

从鉴赏的角度延伸来看,首先我们要区别于常人,用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一件器物,要学会归类和从简的办法,作为古玉来说,沁是玉当中最复杂也是最有趣的所在,丰富多彩,绚丽斑斓,古人对于玉的说法更是五花八门,若按古玉书上记载来学习,那除非你有超级大脑,就按(玉纪)和(玉纪补)中纪录,单说一个玵青类的沁色举个例子,中就有虾子青、鼻涕青、蟹壳青、竹叶青、澄潭水苍、雨过天青六种说法,是否让人眼花缭乱,当然了,古人力求极致没有错,但是作为我们学子者,就大可不必,没有必要抱着书本硬啃,毕竟人的脑部容量和记忆力是有限的,我觉得把古玉按照颜色区分即可,按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彩,做一个从简归类,如果感兴趣,后期需要精细可以再根据需要与书对照。

一、赤(红)色沁

朱砂红:汉代玉剑饰 南越王墓出土

血红(沁):商代有领玉璧(残) 四川

樱桃红:战国玉剑饰 杭州历史博物馆藏

褐红:商代虎头玉饰天津博物馆藏

二、橙色沁

澄潭:战国玉珩陕西宝鸡出土

三、黄色沁

秋葵黄:商代玉璧伦敦苏富比藏

孩儿面:战国玉璧湖北枣阳九连敦出土

四、绿色沁

五、青色沁

六、蓝色沁

孔雀蓝:商代有领玉璧四川金沙遗址出土

七、紫色沁

葡萄紫:商代玉龙妇好墓出土

八、黑色沁

纯漆黑:新石器时期玉琮天津博物馆藏

九、白色沁

十、五彩沁

第一个鉴定角度,以上是一个很简单的归类法,就为我们鉴定玉器的颜色,剩下了很多的精力与时间,把有限的精力留在更需要的地方,古玉鉴定,工,沁,肌理风化,和内部风化极其重要,这是一个里外兼通的鉴定过程,我们先学习什么工,我们玩过老玉的应该都知道,老的玉器必然是先有工,然后经岁月风化才有沁,所以,沁必然在工的上面,也叫附着沁,也可以称为自然沁,所以自然之沁只按玉之肌理发展扩散,当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沁色“遇川盖河、逢峰覆山”,表现为工痕与器表地子的沁色扩散自然一如、毫无二致,甚或因沉积较深而显色稍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包浆厚重”;当自然之沁在器表未到达时,未受沁处的刻痕或孔隙内,则多有粉状白化,或呈原玉色。如此则方为符合沁色自然之理,反之如果一件玉器工痕上沁色中断了,则为工断沁,则有老玉心工之嫌了(留皮巧雕除外)

第二鉴定角度,沁是怎么形成的,老的玉器的沁区别于仿品的沁,老的玉器不管什么样的沁色,他都有最初的着落点或者晕染点,有着落点有晕染点,就会有轻重缓急,很多人称之为沁门,沁门大多数存在于薄弱处最先开始,一般来说,古玉自然之沁多从玉器的边缘薄弱处、玉质比较脆弱处、玉石纹路绺裂处、砣刻工痕繁复处,等相对薄弱的部位先行沁入;比较而言,由于玉质较好部位结构紧密,而上述玉质相对薄弱处是为“沁门”则更容易受沁着色,形成沁纹。如此则方为符合自然之理,能理解这个道理,也就能理解一件玉器为何能形成天窗,因为沁在晕染的时候,玉的内部密度的不同,钙化的不同,那么沁从薄弱处开始沁入,往往留下的天窗处,都是玉器玉质最紧密,油性最佳的地方,玉窗就像是侵略者攻城略地,剩下的堡垒一般,依然扎在资源的位置,而沁呢,又像围城一样围着孤城,那么晕染,就是孤城守军与侵略者厮杀你来我往的战场。

第三个鉴赏角度,有沁,那必然就会有晕染,因为沁他是慢慢一步一步沁染玉器的,(仿品是一次或烧或烤,所以没有沁染,显得呆板)沁着落玉体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沁入点会向周围扩散,浓淡过渡自然,无明显边际线,若隐若现、似有还无,在受沁与未受沁之间、表里之间、与玉体本身肌里形成融合。

第四鉴赏角度,沁入玉体内部,自然沁色经年历久已经逐步渗透到玉质内部,比较好的玉质,从“开窗见地”处往里看,沁层有立体感(就是视觉可见沁色的过渡与交待、层次丰富),多沁者,沁与沁之间还会形成相互交融于玉体内部,若稍薄弱部位已经发生土蚀的,显示蚀洞深层已被完全沁入如此则方为符合沁色自然之理,玉的表面刀工与沁的内外皆遥相呼应,这需要极长的时间来慢慢沁染。

第五鉴赏角度,过等观玉,我们学习到了前面的几点,沁着落晕染,以灰皮沁为例,自然沁色或质变处,透光性通常会比原玉质开窗处要差很多,少透光甚至部分不透光,但不是完全不透光(即使满沁之玉,仍然会透光斑驳),如果发生呆滞堵死式完全不透光之沁(除非满鸡骨)其他的则要引起谨慎了,以下玉器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沁过光下,它的沁与沁之间相连接都很活泛,故也称之为火活沁

通过以上关于鉴定的学习

再综合馆藏器物的研究进行巩固

鉴定会很有大的提升

真品渊源:国家博物馆藏龙山文化牙璧

首先通过上图我们看沁色为熟栗黄,鲜活艳而不俗,浓淡过渡自然,无明显边际,沁与非沁结合部略影略显、似有似无,犹如一幅随意泼墨的山水画,观赏学习这件宝贝,就需要掌握前面学到的,沁点,晕染,肌里沁的内化,从整体土沁老化来看,这也是一件标准的北方坑口沁色,沁源为土,无其他杂色沁,整体呈现微微蜡态光泽,熟透感强。

国家博物馆藏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玉龙

通过上图馆藏玉器我们大致可以看到,整体与褐色沁斑与土黄沁融合无规则散布,或重或轻,点缀器物全身,随意而天然,无明显边际,沁色的生成与收起给人以捉摸不透的感觉,工痕与器面沁色浑然一体,沁色或于工之上或于工之下遥相呼应,沁重之处见腐蚀斑痕迹,褐色沁多为碳木灰或丝制品腐烂沁染,说明这是一件棺椁内出土,整体光气熟透,刀工与沁包浆内外浑然一体,上等真品

以上所学所看皆为鉴的基本功的一部分,与赏还无半点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鉴定,其意思就是我看到了这件器物,我要理解每一处工是如何,沁是如何,甚至沁的颜色是如何来的,工,沁,玉的内部变化为何会产生与如何产生,这是一个对比与自然的物理过程,而赏,则需要人有一定的悟性与灵性,看一件器物,能有所呼应,才可以称为赏,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就比如有人问问你,这玉好看嘛,不能回答就好或者不好,要延续和思考,关于赏和悟性这个话题,在以下两篇文章中略有概括,对于古玉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品鉴一二

古董艺术的最高审美 就是格物致知

陋兰室 · 鉴玉 | 古玉玩家的最高级别(返璞归真)

古玉鉴定
知识与灵魂碰撞
(0)

相关推荐

  • 古玉收藏鉴定中或许需要修正的几个认知点

    古玉鉴定是认知行为,认知是否正确,直接决定鉴定结果和收藏成败.在学习交流和收藏鉴定过程中,发现有些藏友的一些认知点有失偏颇,或许需要修正. 本人提出几点感悟,与大家商榷.不一定正确,即使正确了,表述也 ...

  • 科普古玉鉴定九处要点(上课多备药,下课少感冒)

    众所周知,老玉工的工序(单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等九要点,那么能掌握其九个要点对于古玉产生的痕迹,对于鉴定将起到决定性的效果. 此九处 ...

  • 古玉鉴定:金代古玉鉴定要点学习(学习资料)

    (公元1115 --1234年 )金代是由女真族完颜部联合契丹,汉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辖域包括今天的东北三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以及河南.安徽.江苏一部份的广大地区. 女真族又称"女直&q ...

  • 清代传世和田美玉鉴赏~和田玉古玉鉴定要点分享!

    清代传世和田美玉鉴赏:和田玉鉴定没有那么复杂,真正玩家一眼识别!和田玉籽料在清中期前多羊脂白玉,而且皇家用玉多:尤其是西汉以前所有白玉都是皇家垄断滴!真正的美玉其雕工都是非常细腻完美滴,正所谓好马配好 ...

  • 高古玉鉴定的几个要点

    现代在玉器上打孔使用以电为动力源的圆柱形钻孔工具.电动机械的旋转速度快,在和田玉这类密度高的玉器上打孔,如果钻头不锋利时会比较吃力,孔壁上有时会留下较稀疏的螺纹状痕迹. 进入清代,随着高古玉收藏的爱好 ...

  • 红山文化古玉鉴定要点,以点带面,牢记在心,提高眼力(干货)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红山",你是否也会迷茫?反正我是迷茫了好久,方有此文. 一.孔 红山孔道多为喇叭孔,这与实心桯钻有关.介质不断磨损,直径越来越小,最终呈现喇叭孔.孔道包浆厚重 ...

  • 古玉鉴定的秘诀 ,其实很简单 !

    古代玉器说白了 就是玩细沙的艺术 把玉器表面的磨砂感找到了 吃药的概率就能少一半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 吃透这几张图 | 古玉鉴定不求人

    陕西宝鸡凤翔县八旗屯  春秋龙首纹玉觿 已上是陕西宝鸡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墓春秋晚期各类玉器 以上是陕西宝鸡凤翔县秦景公墓出土的各类玉器 以上是陕西宝鸡益门春秋墓出土的玉器 以上是陕西西安北郊联志村出土 ...

  • 史上高古玉鉴定方法大全

    鉴赏高古玉有许多方法.除了传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两三千年以上,会发生一些"质变",比如氧化白斑(俗称灰皮).钙化.瓷化.晶状物析出.次生物出现.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 ...

  • 古玉鉴定 沁色篇

    看到网络上大部分写古玉沁色文章,基本都是在研究,怎么沁进去的,以及沁色的分类,什么通过微量元素与土壤相互作用,什么红白黄绿黑沁,甚至还有血沁,人亡后血液早就凝固了,没多久就只剩骨头了,稍加思考就知道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