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尼斯 | 诗歌是否担负使命?|诗歌
图: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7年活动现场
▎诗歌是否担负使命?
诗歌是否担负使命?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如果诗歌负有使命,那这个使命就是开辟人文主义的广阔天际,建立一个没有压迫的文明,在其中,按照兰波的说法——“自由是自由的。”
自由的自由,意味着我们不能满足于经常性、根本性地重新审视生活、人和世界,还首先意味着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的观念、写作和表达方式。在我们生活的当今世界,各种形式的机械、技术控制一切,甚至被人用作奴役人的工具,因此,重新审视我们自身和周遭的一切,就尤为必要。
诗人们知道,在他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文明中,机械理性已经到了连理性本身也成为一种荒诞的程度。在这样的机械理性中,自然,显得微不足道;身体,这一梦想的星球、愿望的汪洋,几乎变成了没有感觉的木偶;科学,几乎背叛了科学的本质,沦落为毁灭世界的武器;文化,变成了为意识形态和体制服务的工具。
诗人们还知道,衡量文明进步或落后的标准,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文明是否贴近自然,贴近人。
此外,在整个世界,我们还应该批判性地审视驱动各国政治的逻辑。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美国政治。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的事例表明,究其本质而言,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乃是建立在一种帝国主义的观念之上,建立在霸凌、奴役和剥削的关系之上。如果我们认同民主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人及其权利和自由的尊重,我们会发现:由美国人民创造的美国民主,在当今美国政治的实践中,已经变成了民主的首要敌人。
在我看来,人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能,人的愿望与梦想,而不是逻辑,是诗歌和艺术的源泉得以迸发的核心要素。
因此,诗歌和爱一样,让当代人面临这样的选择:要么是让技术控制一切,而这将导致人的泯灭;要么是倡导富有创造性的人文主义,让技术成为促进人类创造和解放的工具,提高人的境界,拓宽人的天际。换言之,这是在被束缚并又束缚人的技术,和旨在解放他人和自己的自由之间做出选择。
诗歌相信,技术层面的生活无论多么宽广,也终究是狭隘的;除非这种生活充满了爱,诗歌和艺术。在这样的生活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传入耳际的是美妙的咏唱,而不是耳提面命的声音;人的愿望,在对于美和善的追求中,在施与和接受中,不断得以实现。
在这样的天际,足以摧毁我们这个星球的“帝国主义之病”才能被根除,而它的并发症——足以摧毁人以及人心中的爱、想象力、愿望的“形而上之病或玄学之病”也才能得到根治,友谊才能主导人与人的关系,自我与他者才能亲切地拥抱,并告诉对方: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作者:阿多尼斯(Adonis)
翻译:薛庆国
■ 选自阿多尼斯在2019年上海国际诗歌节论坛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