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要素

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这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对知识、对审美、对情感的需求是相吻合的。进人这样的情境,儿童的情感、心理必然会发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促使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情境教育不仅从哲学上找到依据,而且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移情、角色学、心理场等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

一、以“美”为境界

教学需要美,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美,是教育的磁石。这块磁石就在教师备课笔记的旁边闪烁着光亮,是拿起还是放下,教学的效果就大不一样。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力度。缺乏美感的教学,失却了师生间生命对话的勃勃生机,失却了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润泽,课堂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孩子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何产生愉悦的情绪,产生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呢?没有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力”,教学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呢?

小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学习、熟知人类积累的文化遗产,从而了解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体验人类文明的光辉,让儿童从中获得人类创造世界的精神力量,连同知识,最终转化成为儿童内心的精神财富,使儿童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我们到达的美好的境界。以美为境界,让儿童受到美感的陶冶及完美人格的培养,可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来。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总之,美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美”的结晶。人类文明史的财富,都渗透着人类创造美的智慧和血汗,我们每天所教的学科,本身都渗透着美,蕴涵着美。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以“美”为境界,既是从“美”着手,具体地说就是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热情地创造美,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

二、以“思”为核心

每一个大脑功能健全的孩子蕴藏着丰富的甚至无法估量的资源,那就是人的潜在的智慧,“沉睡着”的力量。小学阶段是人的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童的潜在智慧,作为人的一种“可能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发展、开发。儿童的语言活动、认知活动,连同情感活动,无不受其思维活动的支配、调控。因此,情境教育从儿童发展的明天考虑今天的教学,在理论构建上,提出以“思”为核心,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主张教师的教学应始终以儿童思维发展这一核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努力把孩子教聪明,并且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的教育的高境界。

事实上,儿童是具有创造性的,孩子是喜欢想象的,他们生来求异,不愿像鹦鹉学舌那样没有自己的思想。只要教师有心、有情,儿童潜在着的创造性是完全可以被激活的。当然,儿时的创造并不意味着非要发明什么,教育重在激发儿童创造的欲望,着力培养创造的活力、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

(一)倾注期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积极思维。唤醒创新的潜能

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心里感到有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最富权威的人,加上教师的过严要求,常常使学生敬而生畏,这种“敬畏”就是一种无形的束缚,甚至是一种思维的桎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表明,以这种兴奋的情绪,热切的主动性,勃勃的生机,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才是真正的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成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学生情不自禁地从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映像中进行检索,并加以沟通组合、叠加,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每到此时,教师再给予热情的称赞,使孩子体验到自信,感受动脑的快乐、幸福,在这经常的期盼激励中,儿童的内心会形成激发自我潜在智慧的心理倾向。

孩子的创造活动是在无拘无束的宽松氛围中进行的,而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创造的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和、融洽的关系,会给孩子带来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我能创造”的自信,以及创造成功的快乐。

(二)启迪想象,在宽阔的思维空间中组合新的形象,提供创新的契机

应该说,每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儿童,都潜在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既可发展——强化,也可压抑——泯灭。要创造必然要展开想象,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境教育中强调对教材形象的感受,教师常常运用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的场景,再现教材描写的形象,包括数学中数的感受,让数学与生活沟通,在小学各科教学中都通过形象,结合教师的语言描绘给孩子留下鲜明的印象。此时,教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能够激起儿童的情绪,巧妙地把儿童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南于“形”与“情”促使孩子的幻想、联想,想象的翅膀悄然张开。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大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也越是活跃。

在优化的情境中,让学生获得事物的“直接印象”,激起学生组合新形象的需求,利用广远的意境,让学生展开奇特的想象,为创造新形象提供契机。此时,儿童潜在的创造性易于突发表现出来,教师及时加以肯定、鼓励,使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启迪想象,十分有利于直觉的培养。世界上最娇嫩的东西,莫过于孩子的大脑。通过天长日久的观察感受,训练感官,强化感知觉,积聚大量表象与经验,并实现、强调教材形象的某一部分,使儿童潜在的直觉在外界有利因素的碰撞下,迸发出直觉思维的火花。

(三)结合实践,在有情有趣的学科活动中。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学校课堂是重要的阵地,也就是儿童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结合学科实践进行,变复现式的记忆为创造性的训练。也只有结合学科训练进行,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才能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育主张结合词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引导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思维的形象性:通过篇章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有序性;在综合性的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通过想象性作文,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就拿语言训练来说,或改变体裁,或转变人称,或增添角色,或续编故事,或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从语言形式讲,有独白,有对白,也有多角色的表演,灵活运用已学的词、句、篇、修辞手法。在数学教学中,主张结合熟练的计算,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结合几何的理解,训练思维的形象性:结合应用题的演算及自编,培养思维的逻辑性;结合公式定理的探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利用情境,进行角色趣味计算、演算竞赛、小博士解难题、一题多解小比赛,在情境中“自编应用题”、“探索公式的发现”以及模拟操作、现场实地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在各科训练中进行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训练中,大胆放手,鼓励求异,使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持久而经常的训练。

三、以“情”为纽带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讲,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

“教育是充满情感、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人,他们稚嫩的心田,需要情感的滋润,他们的智力活动、行为动机,存很大的程度上也都受到情感的驱动。因此,世界教育的趋向,已从注重知识——注重能力——注重智力,发展到日益重视情感的教育。

这就是说,让情感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进入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完满人格的人,也才能真正完成素质教育的神圣使命。然而,任何一种美好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要靠后天的熏陶和培养。所以,情境教育提出以“情”为纽带,缩短心理距离的理论,让情感纽带连接在教师——学生一——材之间,形成互动的情感网络。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真情交融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程,首先需要启动。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企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可以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结局来组织考虑导语;或者通过实物的展现,一个模拟实验的演示……优化的情境是教师的情感与优选的手段交融在一起创设的。教师的心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是连在一起的,常常是和学生一样全身心地沉浸其中。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都特别敬爱教师,也希望教师喜欢自己,但教师是否喜欢自己呢?幼小的心灵会十分敏锐地触摸到教师内心的情弦。孩子一旦觉得教师爱自己,那么他一下子会变得活泼聪明起来,充满信心;倘若觉察到教师对自己冷漠或者歧视,那么他会顿觉自己不行,潜在智慧的幼芽便不能及时萌发,连同个性也不可能在这种失落和畏惧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没有爱和自信的学习是不会成功的。

情境教育主张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首先必须懂得珍爱孩子纯真的情感,学会透过“黑箱”窥测到其间熠熠发光的珍宝,以爱孩子为天职,为促进孩子获得充分发展而倾注真情,细心地触及孩子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如果把孩子比作小鸟,教师给他们的不应是鸟窝,而是一片蓝天;如果把孩子比作小鱼,为他们准备的不应是一只鱼缸,而是一条清澈的潺潺流动的小溪。师生真情的交融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教学活动在亲、助、乐的人际情境的作用下,在适宜儿童主动投入教学过程的心理世界中进行。

(二)教材与学生之间,引发共鸣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材蕴涵的情感是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人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联结、沟通、牵动在教材——学生——教师之间。教师的真情成了导体,成了火种,于是去传递,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这时学生往往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情感移向教材中的对象,并随着情感体验而加深。这样,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产生的激情,通过情感的弥散,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有效地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学生与教材之间,引发情感共鸣,有一个过程。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情境中相互切磋,你提问我回答,你说错我纠正,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这就使情境教育形成的亲、助、和的人际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学生的合作、交往又丰富了人际情境。

总之,以“情”为纽带,培养儿童的高级情感,既是教育教学的目的,又是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情感这一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着课文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有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有诱惑力,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有效的培养,并且在和谐相助的情境中,促进学生爱学、乐学,使其受到教材情感的共鸣,逐渐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情境教育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奠基工作,是微妙而长期的,也是美好的。

四、以“儿童活动”为途径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因为“人正是在活动的时候,才进行思考、作出判断的”,这就像雏鹰的翅膀是在飞翔的活动中练硬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是他的全部生活及其个性形成的条件。至今,当人们一提起活动,总觉得在课外,其实发展是在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进行的——这是关于人的公认的科学的一条根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儿童素质发展的主要途径,便是儿童活动。因此,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活动,显得更加重要。

把活动融进学科课程,这就可以有效地克服单纯学科课程“重讲、轻练”,“重知识、轻能力”,以及因缺乏应用操作而削弱了实践性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活动课程往往易陷入知识无体系状态的缺陷。这不仅让儿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保证,而且以儿童知识、智能、情感意志获得尽可能大地发展为目标导向。

情境教育主张各科教学重视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主动探究获取经验。儿童在他们身体迅速成长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在生活与学习中,孩子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用手摸一摸、试一试。应该说,没有孩子的活动,就不可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我们的教学理要顺应孩子的需求与发展规律。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他们为可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感到无比的兴奋。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充分的和谐协同,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陶冶,得到充分、主动的发展。儿童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就可以有效、迅速地形成,并日益强化,获得主动发展,变成现实。

情境教育将儿童活动融入学科课程,教学过程随着儿童的活动推进,再利用角色效应进行,课堂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教学就丰富多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突破教材难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加强基础。应该看到,人的诸多能力,事实上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提高的。很难想象一个关在屋子里死读书,与外界很少交往的人。能善于辞令,与陌生人侃侃而谈,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包括在优化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中感知、思维、语言、交往、实际操作、游戏以及艺术活动等。如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导、联想、想象的思维活动;讨论、商量、讲述、对白、演讲、争辩的语言活动;在比较、辨别、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辨别、鉴赏能力;朗读、默读、速读、查找、检索资料,在演示、表演、模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年级不同,班级特点、活动内容与形式也会不一样。教无定法,教学过程中儿童的活动更不必划一,所设计活动与能力训练相结合即可。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充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动机,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他们似乎发现了自己,感到自己的力量在增长,那是精神的、智慧的力量。活动为儿童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一种更高的追求,自己能表现得更完美的渴望,随着活动与日俱增。这时,教师也会猛然发现,活动使孩子变得又聪明又能干,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如此引而不发、循循善诱,必然水到渠成。

五、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人类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绚丽色彩及富有音乐感的声响,又成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教材。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名篇及课文,就是取材于大自然。然而现在的“注入式”教学已经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好书”,忘记了大自然是广阔、多姿多彩的生动课堂。语文教学已经将学校的高墙与大自然隔开,单纯的语言思维不仅打破了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之间的平衡,而且已经逐渐导致第二信号系统源泉的枯竭。根据巴甫洛夫学说,同和符号需要从形象方面得到不断的强化,其途径就是与周围世界、与生活接触。我们不会忘记,人类从婴儿时期到学龄前期,从单词到短语,从多个词排列、组合成句,逐渐达到语言自动化的复杂过程,是在没有教师、没有教科书的情况下,独立克服了最初学习语言的种种困难完成的。是靠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吮吸丰富的营养,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迅速地发展了感知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学会语言,掌握符号,保持着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但是,我们却常常会丢弃儿童独立学习语言的这一成功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把儿童自然保持的两个信号系统的联系割断,使之失去两者之间的平衡。这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我们应该顺乎自然,利用儿童学习语言的经验,让儿童回归大自然,投入周围世界宽阔而丰厚的怀抱中去。

(0)

相关推荐

  • 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情与趣

    广西幼师   张敏 [摘要]成长从来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培养具有才能的人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音乐艺术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及创造力,是幼儿比较喜爱的活动.幼儿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大多 ...

  • 做一名学生喜爱的教师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感觉自己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怎样才能让自己再有突破?今天的我,能不能与昨天的自己有一点儿不同呢? 如今,我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背着我的双肩包,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这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

  • 【培智教育】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彭永茹 江门市启智学校 [摘要]智障儿童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抽象阶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课堂教学中的“四严”教育

    当今的中国教育,很大的毛病就是老师不敢管独生子女的学生,这是一种悲哀.古语"有严师出高徒",<三字经>里也有"教不严,师之惰"的说法.可是如今,当学 ...

  •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我今天要说的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我们都知道课堂上师生之间语言交流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提问---回答",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设计问题是教 ...

  • 课堂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一.备课十大要素 1.知识.知识的来龙去脉.重点.难点.要点.结合点.导入.延伸.长度.宽度.密度.骨架突显血肉丰满. 2.解读.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现实的结合.意义.价值.作用,剖析.论证.解说. 3 ...

  •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六导”

    语文教学中利用"六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导趣.导向.导疑.导法.导谈.导练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因 ...

  • 有效课堂教学中你不可不知的十种科学行为

    一堂课,40多分钟,为什么学生的吸收效率各有不同,为什么不同教师的课堂节奏也有所差异?创设高效课堂,需要细致的安排和科学的指导,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 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师生互动中 ...

  • 组织技能三: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每位授课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突发事件".对此,若处理得好,则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若处理得不好,遇会招来是非,甚至会影响师生情绪,进而影响班级 ...

  • 组织技能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引导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家长,也不再是"填鸭式"教学的一个饲养员,他们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

  • 有效课堂教学中你不可不知的十种科学行为 | 支招

    民小编说 一堂课,40多分钟,为什么学生的吸收效率各有不同,为什么不同教师的课堂节奏也有所差异?创设高效课堂,需要细致的安排和科学的指导,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 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