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orrow never knows》倒带人生

《Tomorrow never knows》倒带人生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如果有机会倒带人生,你想倒带到那一时刻呢?

今天小E想和大家聊聊倒带的故事。故事由披头士开始,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966年。

1

Tomorrow never knows创作背景

一世纪60年代中期,风头和颜值均在巅峰的The Beatles不想被众多巡演局限,想继续研究音乐创作,便托他们经营indica书店的朋友Barry Miles帮忙寻找反主流文化的文学作品。1966年1月John(约翰列侬)收到Miles寄给他的一本Timothy Leary所著的《迷幻经历:西藏亡灵书手册》(The Psychedelic Experience: A Manual Based On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John带着这本书去了特立尼达度假。在飞机上他一边播放录音机一边读书中的句子,很快就利用书中的句子完成了创作,并直接起名为《The Void》(虚空)。

乐队成员George比较喜欢哲学与灵性方面的东西,所以他觉得John的出发点非常好,但这种体验很主观,且超现实,他无法确定John是否可以把他自己的体验用音乐表达清楚。

John坚持自己的想法,按书中指导服用了一定量的LSD致幻剂(小E衷心提示,LSD属于毒品,我国命令禁止,不可以尝试哦),并用自己的体验完成了初步的创作。

LSD毒品的样子

写好后成员们在John的家中聚会一起讨论了这首作品。整首作品只用了一个和弦C,感觉比较单一。他们想在一种感觉的基础上叠加另一种感觉,但又不改变原来这种感觉的性质,因此他们在歌曲的部分小节让部分乐器演奏降B和弦。这样听起来不仅更为丰富,而且也有他们喜欢的印度音乐的感觉。

接下来他们商讨准备从音色和效果入手来营造感觉。先从比较重要的鼓入手,鼓手Ringo决定把鼓皮调松,让鼓声变得更喧闹;录音师在录制的时候又往鼓中塞入毛衣,让鼓声变得更低沉,再加上压缩限伏效果,制造出了非常不一样的鼓声。录音师说:“我从来没听过这样的鼓声。”

其他配乐也独出心裁。他们决定每人随机录制一段生活中的声音,然后把声音做成loop,每人回家完成,第二天交工。第二天回来,他们带来了笑声海鸥声汽车声等。然后,他们一起把这些声音混合不同的效果,变成了非常奇怪的声音。

接下来,他们处理了人声,通常主唱John的声音会被做成两个轨道,但这一次John想自己完成两个轨道的不同录制。而且,他想把其中一个轨道的声音做成喇嘛诵经的那种感觉。George说可以借助Leslie音箱来完成(旋转效果的音箱)录制,然后就得到了像诵经一样断断续续的颤音的效果。在乐器吉他上他们还使用了倒放效果。最终完成了这样极具实验性的迷幻作品。

Leslie音箱

John最初给这首歌命名《The Void》,在佛教中这个词语被叫做sunyata(空),用来形容虚空,无,意志死亡这些状态的。John为了避免这个歌名太过哲学化,因此准备胡乱编造一个名字作为歌名。鼓手Ringo说:“有时我在想某个事情,可能突然会冒出另一个事情,谁知道明天会冒出什么样的事情呢。”John觉得其中那句Tomorrow never knows非常合适用来做歌名。

广告

!

时间

白老师说这个拾音器真的不错

音堂

2

Tomorrow never knows中使用的效果

这首曲子中,乐队成员的分工是这样的:

约翰·列侬(John Lennon):人声,风琴,tape loops

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主音吉他,贝斯吉他,tape loops

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吉他,西塔琴,tambura(坦普拉),tape loops

林戈·斯塔尔(Ringo Starr):鼓,手鼓,loops

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钢琴

tambura(坦普拉,一种印度乐器)

歌曲中低沉的嗡嗡声贯穿整首歌曲。

这是一首很玄奥的曲子——史上最伟大专辑《Revolver》的结尾曲目,兼具革命性和美妙听感——也是披头士拓展音乐边界最重要的一首歌曲。是什么样的效果让这首作品变得这么玄奥呢,让我们一步步揭秘。

《Revolver》专辑封面

磁带循环(tape loops):是经过修改的盒式磁带,它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无限循环播放。在这首作品中他们主要是将自己录制的不同声音做这种处理。歌曲中一共有六个循环(loop):

·海鸥的声音,实际上是麦卡特尼笑声的失真录音;(0:07)

·管弦乐队演奏的降B和弦;(0:19)

·用Mellotron的长笛模式演奏的音符;(0:22)

·用Mellotron的小提琴模式演奏的音符;(0:38)

·手指摩擦酒杯边缘的声音(只有在立体声混音中才听到);

·还有变形的锡塔琴声音,在乐器间歇部分,跟着" It is being, It is being "这句话后面听得最清楚。(0:56)

他们当时用Brennell这个机器制造的磁带循环效果

Brennell机器

这种loop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音质上。磁带播放出来的声音有独特的音频效果,这也是他们追求的。如果你也想改制向下看:

镶边(Flanger),专业说法是人工双跟踪(Automatic Double Tracking),Les Paul在自家车库偶得,1952年用在了他的单曲“Mammy’s Boogie”中。

而Flanger这个词,却是披头士创造的,在1966年的《左轮手枪》(Revolver)专辑中,披头士使用了这个效果。故事据说是这样的:约翰·列侬(John Lennon)一直讨厌自己的声音,他要求在自己的音轨上放些特效。他对乔治·马丁说:“我不知道,能不能换一种方式,把它涂满番茄酱,flange它”然后,这个词就出现了。

从技术发明的角度来说,EMI的工程师肯·汤森( Ken Townshend)想出了人工双跟踪(ADT)的主意:把从一个磁带发出的信号,输入另一个带可变振荡器的磁带机(以允许速度改变),并覆盖第一个信号,但在时间上稍微分开,以使声音变厚。因此,乐队只需要唱这首歌一次,就可以借由ADT获得重复唱一半歌曲的所有好处。

在这之后Small Faces的《Itchycoo Park》和Jimi Hendrix的《Electric Ladyland》的歌曲中也使用了这种效果。如果没有披头士,Flanger和它的名字就不会传播到更广泛的世界。后来ADT技术有新的变化,就不在这篇文章讨论范围了。

失真和压缩(Distortion and compression):这首作品中有多处运用。先说压缩,他们想做一个雷鸣的效果。于是录下了简单的吉他弹奏,加上快节奏的鼓声的loop,然后使用Fairchild 660电子管压缩,和Limiter(限幅效果)降速和限幅,不仅让速度恢复歌曲的原速,压缩下音色也变得很特别。在中间George(乔治·哈里森)的电吉他部分,也使用了这种压缩的效果,让吉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奇怪。(1.10左右可以听的很清楚)

再说失真。他们似乎除了固定的一轨人声外都使用了这种效果。比如像海鸥的叫声,其实是麦卡特尼的笑声经过失真处理变成的。另外磁带录制的loop也都会有失真的感觉。可能整首歌的乐器听起来都不是很正常。但这是他们喜欢的效果。

倒转的声音(reversed sounds):这部分是本文主要想介绍的。因为这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使用这种效果的歌曲。有人说披头士的“Rain”那首歌更早使用,但那首是在这首之后录制的。《Tomorrow never knows》中倒转声音的部分,主要出现在George弹奏的吉他部分(1.10)——此处还使用了压缩的效果。有人可能觉得ADT人声追踪已经是披头士为后人带来的最大贡献了,但小E觉得倒转的声音也是一大创举,它们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这种倒转的声音,比如《blue jay way》。

这种倒转的效果是怎么做的呢?它是把原音频在原轨道上翻转180度,得到一种新的的音频。是不是觉得很简单?但之前就是没有人使用呀。翻转后的音频有些许迷幻的感觉。我们可以由下面的波形图和音频感受一下这种倒转的感觉。

这是来自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Edelweiss》原本的正向声音波形,听起来很温暖,节奏轻快明朗。

这是来自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Edelweiss》的反向(倒转 reversed sounds)声音波形。听起来色彩发生了变化,略带伤感,并且语言有点像意大利语。

这只是人声部分的倒转效果,这样判断起来更直观。可以明确的听到加入倒转效果后不管在语言还是在色彩上都发生了变化。如果像披头士那样只倒转器乐部分那么带来的效果又是不一样的。喜欢的伙伴可以亲自尝试一下倒转声音的效果。

(下面干货来自:https://www.ultimate-tabs.com)

干货分享

3

倒转声音效果在其他歌曲或MV中的使用

实这首歌曲披头士使用的倒转效果,是为了表现创作中他想达到的迷幻效果。都颠倒精神世界与真实世界了,能不在作品上表现一下颠倒的效果吗?

国内也有歌手使用过这个效果,比如范晓萱,她在《突破》专辑中的《属于》中添加了一个倒放版本的歌曲。

生在70年代的范晓萱,在思想相对保守的年代冲破束缚,成为为数不多的带着浓烈的矛盾气质,而又个性鲜明的音乐人。从年少成名的主流偶像,到挣扎、反叛、自我摧毁、重塑……出道快30年的时间,范晓萱的歌手生涯经历了红透半边天到自我边缘化的过程,就像她《属于》这首歌的MV里“倒放人生”一样。

除了与自己反叛创作的倒放作品外,还有的歌曲的MV直接使用了倒放的效果。

比如Alt-J的《Breezeblocks》逆向还原三角恋情暴力冲突意外致死的场景。

还有Coldplay的 《The Scientist 》逆向还原车祸的场景。

或许这样的倒转还原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极度后悔的感觉。

4

使用此效果在正常歌曲上会有什么变化

B站上有两位(恐怖最TOP 和 迷你大萝卜)脑洞大开的up主倒转了一些歌曲,研究其中的玄奥之处,小E截取了其中精华部分(字幕重新进行了调整),供大家感受一下:

注释:Timothy Leary,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他是一名极具争议的迷幻药倡导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使用LSD。1963年,爆出丑闻,发现他的学生也在使用他的药品,Leary被哈佛开除。1996年5月31号,Leary博士在他生平好友的陪伴下在家中去世。1997年2月9号,他的部分骨灰被抛撒入太空。

参考资料:

https://www.biography.com/scientist/timothy-leary

https://www.ultimate-tabs.com

https://happymag.tv/tape-loops-and-studio-abuse-how-the-beatles-recorded-tomorrow-never-knows/

https://www.samash.com/spotlight/brief-history-of-flanger-effect-and-how-it-works/

http://www.beatlesebooks.com/tomorrow-never-knows

LOGO好,格调高

白老师的儒雅都体现在这件衣服上,

白老师说可以送两件衣服。

小E还是准备老套路,1楼和7楼有奖品。

后台私信小E地址联系电话。

伙伴们有什么想要品鉴的歌曲?

轰炸我们的评论区,小E陪你奋战到深夜

附赠AIWAYMA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