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都姓武,武侠和武德真不是一家人!前者鼻祖是日本科幻小说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
字数:1750,阅读时间:约7分钟
武侠和武德这两个词看起来都挺中华的,当今各大武术门派也动不动就COSPLAY武侠风,某网红武林人士更是动不动就喊”不讲武德”。其实这两个词非常不搭调,最早讲武德的人可根本没听过武侠。
武侠这个词其实是舶来品,武德才是华夏的原生词语。武德这个词最早出自《左传》,讲的是正义战争的七种好处,分别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德充沛在古代就是大发横财称王称霸,善战的民族往往有惊人的收益,比如善于圈地抢钱的罗马人,比如抢遍欧亚大陆的蒙古人,更比如总让人误会充话费送国土的某个东亚大国,这些国家都是正面例子。因为武德这个词儿来历很大又非常吉利,所以李渊才把自己的年号叫做武德,武德后来才引申为武者的品德、规矩,但核心其实还是能打、是强者的自我约束,而不是倚老卖老、乱立规矩。东亚文明国家都知道武德的原本含义,因此日本人在1895年就建立了囊括剑道、空手道、柔道、弓道等所有传统武术项目的协会——大日本武德会,让皇族和大将当会长,试图提高全民的武德含量,从而达到征服东亚乃至世界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有剑侠、有游侠、有气侠、有侠客,但就是没有武侠,“武侠”这个词最早是日本小说作家押川春浪发明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侠的最初含义就是“三辅谓轻财者”,就是够义气舍得烧钱帮助哥们的人,是地下社会的教父级大佬,所以太史公笔下的侠并不一定会武功,而董卓等人也有侠的美名。更有意思的是尽管押川春浪少年时代读过《水浒传》,对中国的狭义故事很感兴趣,也创办了武侠世界这本杂志,但他写的武侠文学其实很多是动作科幻小说(和倪匡类似)。
押川春浪在《武侠世界》中编写的故事有《武侠舰队》、《武侠之日本》、《东洋武侠团》等,主人公们更是毫不讲马某所谓的武德,他笔下的”武”除了传统的剑术、柔术外,还有各种西洋运动和枪械。他认可的侠是”天佑侠”之类的日本军国主义游侠,他所谓的”侠之大者”就是和西方殖民者竞争的军国主义精英,内田良平和头山满其实就是他认可的大侠。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武侠的含义有了多次改变。这个始作俑者就是梁启超,梁启超为了反驳”中国之历史是不武之历史,,中国之民族是不武之民族也”的传言,特地借了”武侠”这个词,认为梁山好汉就是武侠,中国历史上的侠义之士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武士道精神。梁启超给中国的武侠进行了最早的结论,平江不肖生等人则丰富了中国武侠世界的组织结构和武学理念,王度庐、梁羽生、金庸等人的加盟更让武侠文化有了浓郁的文人气息。武侠和武德也在中国武侠文化中开始紧密捆绑,比如梁羽生笔下的武功就有明显得正邪之分,不讲武德的人为人不正、功夫也不正。中华武士会、精武体操会、中央国术馆的大师们也纷纷凑热闹,比如中央国术馆就把北方的武术大师通通编入少林派,让中国武侠故事和国术大师进行了绑定。
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国术大师层出不穷,武侠故事一个编得比一个精彩(或者离谱,鲁迅时代武侠故事就被仙侠化了),本来就有大量江湖手段的武术传播者更是从武侠故事中吸收了不少灵感,弄得国术传播泥沙俱下。武侠和武德的观念因此在近代得到了魔改,并逐渐成了主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