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摘抄:在大唐的怀抱中<女皇武曌对帝国西部的经略>4

武周圣历元年(698),赤都松赞与大臣论岩密谋,决意铲除起政钦陵)及其家族,遂派兵袭击了起政家族的大本营秦域(系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谓,指今青海东部、南部和甘肃西部、南部。秦,指古代的秦人、秦国、秦皇朝;域,是藏语‘土地’、‘地盘’、‘地方’之意,秦域就是指秦人或秦国的土地,而甘、青也的确是秦人发祥地),捕杀起政党羽两千余人。当时恰巧不在秦域的起政闻讯后,欲发兵反叛复仇,结果由于部下忠于赞普而不肯相从(一说因赞普兵盛,大破叛军),起政遂在宗喀地方(今青海湟水流域)自尽,自杀殉死者百余人,其家族势力土崩瓦解。起政幼弟赞婆率千余人、起政之子弓仁(藏语原名‘莽布支’,663~723)因畏惧赞普降罪,带领本部七千余帐向大唐投诚,被武周朝廷安排在凉州驻牧(投唐后,赞婆被封为辅国大将军、代理右卫大将军归德郡王;弓仁被封为左玉钤卫将军<</u>一说为‘左羽林大将军’>、酒泉郡公,后进爵为安国公,食邑二千户;不久赞婆去世,追赠特进安西都护府大都护,而弓仁因战功卓著,屡有升擢,先后任朔方军前锋游奕使左骁骑将军兼归德州都督使、改任朔方军节度副大使,卒,追赠拨川郡王,追谥曰,其后裔融入汉族,并以弓仁祖父禄东赞的官职‘论’<即藏语的‘宰相’之意>为姓氏,成为汉族‘论’姓一支的始祖)。

   在铲除起政(钦陵)势力后,赤都松赞任用悉诺逻恭禄大相(即大论),但由于良将尽失,吐蕃在与大唐的军事斗争开始走向全方位的失利。武周长安四年(704),吐蕃强占多年的姜域(系吐蕃人对今遇难地区的称谓,因为‘姜’、‘羌’音近,姜域也就是指羌人居住的地方。)之中的六诏(分布在今云南洱海地区的西羌<或‘西戎’>诸部落,在唐初时经过分化整合,形成了六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即蒙嶲诏、越析诏、浪穹诏、施浪诏、邆赕诏、蒙舍诏。史称‘六诏’,而蒙舍诏位于诸诏之南,故蒙舍诏又称‘南诏’)地方百姓暴动,从未上过战场的赤都松赞亲自带兵前往镇压,不仅战事不顺,他还死在了回程途中。
   赤都松赞后期,在军事战略上已处于守势,只得主动与唐廷和解。他去世后,其子赤德祖赞(又译为尺带珠丹、墀德祖赞、弃隶缩赞、弃迭祖赞、乞黎苏笼腊赞等,绰号梅阿迥<意为‘胡须先祖王’>生卒年:698或704~755、在位年:704~755,在位年:藏语原名‘野祖如’,吐蕃王国第三十六任、吐蕃王朝第五任赞普)继位,因年幼,由祖母没庐·赤玛类摄政,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唐廷这时也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局面。公元七世纪末,突厥人重新崛起,在唐帝国北部不断进行袭扰,甚至紧逼凉州。他们时而表示归顺,在获得了唐廷大量的赏赐后便立刻反目发动叛乱。而当唐军兵威强盛时,突厥人又提出了和亲······就这样反反复复,让唐廷疲惫不已。吐蕃军队虽然在西域被唐军歼灭了,但起政钦陵)在起兵叛乱前对帝国的一次打击,在青海和甘肃交界处打败了唐军。那里距长安不过六百余里,如不是唐军层层设防,后果将不堪设想。东北方向上,原本受突厥奴役而苦不堪言的契丹人和库莫奚人,这时正享受着大唐所予以的优厚“福利”,享有高度的民族自治,唐廷还数次将宗室之女下嫁给契丹族首领,但是唐廷派往那里的主持一方军政事务的悍将安禄山欺男霸女,肆意侮辱契丹人,招致了后者大规模的反叛。
   吐蕃其实已经被内乱大大地伤了元气,但是依然强硬地要求唐军撤出刚刚收复的安西四镇。武曌(武则天)果断而坚决地拒绝了吐蕃的无理要求,又派二十万大军进剿契丹人的叛乱,还与来势汹汹的突厥人虚与委蛇。
   在西部战线上,武曌起用了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应对突厥人的北向和应对吐蕃人的南向辽国方向上,郭元振(656~713,今河北大名县人,唐代名将,十八岁就进士及第)、唐休璟(627~712,今陕西兴平人,唐代名将,长期在边地任职,分别于吐蕃、契丹、突厥多次交手,并经略护卫西域,尤其在吐蕃和中亚各部中威望重要)先后被任命为掌管凉州的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他们在任期间,厉兵秣马,同时开荒、屯田、耕牧,并且注意采取张弛有度的民族政策和地方政策,极大地巩固了帝国的西部疆土。在军事斗争中,仅唐休璟就先后六次率军大败吐蕃军队。
   吐蕃的内乱使得其自顾不暇,加之看到唐廷在西部的防守态势非常稳固,于是从武周长安二年(702)开始,恢复了中断多年的朝贡。
---------万分感谢我的好友@黄金家族微博  所著、所赐惠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