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来信:有心学书法的人别再掉坑里!

编者注:

作者此文推送于朋友圈,征得同意,转载于本公众号。虽属一家之言,但可见用心思考。言之凿凿,供各位书友参考。也希望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书法入门”(ID:shufarumen)

原题:关于唐碑不得不说两句

作者:史迪文

很纠结,不知道怎么去说!看到太多人掉进去了,太多人为它争吵!唉~

唐碑(碑楷)!很有意思!历史上争议很大,包括现在,有的人觉得至高无上,有的人觉得一文不是。每个人看问题都不一样!

我们站在这个时代的角度,去看这些争议的时候觉得唐楷是没有对错的,它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讲?唐碑发展是有历史背景的,唐代社会繁荣,当时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人民生活富足,对碑的要求也是高、大、尚!

以二王传下来的书法艺术,无法在冰冷的石头上表现出来的。比如你看《大字阴符经》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变化很大,一分笔在石头上根本无法看清。你再看颜真卿晚年作品粗细都一样,在石头上看得清楚,的确好看!而更多的书法技艺也无法表达在石头上。

从唐代很多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为了满足时代的应用要求,以欧阳询为代表的一大批唐代书法家目光投向了更早的篆隶。篆隶的特点是把格填满,笔划均匀,笔势统一无变化就好看。唐楷就是向这方面发展的,唐人学篆隶这方面历史上是有共识的。这种字只是为碑石服务,它更多的是为了实用,为了实用它放弃很多书法艺术技法。

你看颜真卿的一生中所有的碑楷,从《多宝》到《家庙》变化很大。早期作品明显看到二王笔法还很浓,晚年的碑字是越来越简单了。历史上所有的人一致认为那是发展了书法,开宗立派。

我个人不那样认为!我的结论是:颜真卿为了碑而逐步放弃二王笔法的一个过程,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大的变化,是为了服务碑石!他不得不放弃,这种放弃可能是对的吧,但是这个放弃唐代以后没人能看明白,造成了中国书法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坑,很多人认为唐碑楷书是书法艺术又一高峰。

不是,只是碑字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而这种字与书法艺术是另一回事!二王书法艺术不管是用笔还是裹束都要千姿百态,而碑字要求统一,它们是对立的。颜公求学于张旭尽得二王笔法,他的行书另当别论。而欧阳询是没有得到二王笔法的,反而在碑字上得心应手。柳公权也是一样!

而到了清朝以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书法家更是提出了碑字比帖好的谬论!

唐以后很多人,包括现代,学书法大多都以碑楷为入门,什么欧体,柳体,颜体等等最后大家练来练去都变成实用书体了,还自我安慰说工整也是一样好看。唐碑练的越多离书法艺术越远!练多了你将万劫不复!因为那是对立的!

问题来了,那我该怎么学书法?从哪入手?

学书法当然是先求笔法了,当然是学王羲之。先了解永字八法、九用、五势等等。帖的选择是:先褚随良《大字阴符经》,先把八法和九用练好。但是别学裹束(结字),搞懂后再到智永的千字文,学识势;再到兰亭,学裹束。可得千姿百态。照这个路线走一定会登堂入室的!

希望有心学书法的人别再掉坑!特别是八零、九零后,好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希望未来几十年中国书法艺术再现当年的魏晋风流,江左风华!

史迪文

2017年3月10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