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腾起、灵通于背
太极拳练功札记
一江水白
乱弹——
练拳是需要想象的,所谓“意象”或“心意”都是想象。想象最忌的是刻板,一个形象一个动态,它是活的。没有想象的拳就等同于纯粹的肢体运动,就不是咱们的传统拳术。但想象又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幻境,它是建立在我们身体的这个平台上的。
练拳时的想象有点儿像是咱们的山水画,似像非像,实若虚,虚若实。也有点儿像是素描,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一个大致形象,突出几个关键部位就可以了。它忌填满塞实。
所以前人们才一再强调“用心不可太过”,是“若有若无,只在有意无意之间”。假如什么都不想就在那里随意地比划,或者是似是而非的凭空捏造,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练功又是精致的,就如同打造一台精密的仪器,是个细活,它不是某些人口中自以为是的“大道至简”。个人以为,所谓“大道至简”、“道法自然”只适合做最后的总结,不能成为我们日常练功的实际指导原则。仔细想想现实当中huawei的芯片和光刻机的故事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了。
练拳是小技,可以印证大道理。但不是直接搬用大道理的,否则就是教条主义,是空口说白话,最终一事无成。
练功窍要之一:大臂肱骨外侧面至肘节处肱三头肌远端肌腱(主要是三焦经上的天井穴、清冷渊穴处)松开后,产生柔和的感觉,再用意把这个感觉收纳入肺,演拳时顿生妙趣。
《开讲啦》有个搞雕刻的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雕刻家)和小撒对话时说——心灵柔软的人,手也是柔软的。平常练习雕塑时还可以用手在空气中练习比划。
手软与手无力是两码事儿,咱们可别领会错了。
1、吊胆田——腹股沟深处裂开至尾骨两侧,连接深层臀肌,其肌筋膜作意轻轻向腰隙收缩;与此同时,肛门括约肌也向上方轻轻收缩,顺尾骨内壁轻缓上缩,直至腰隙。这些意劲到达(注入)腰隙之后就合而为一了,这是有脚而腿而腰的东西。这个意劲最后还可以直达胸口窝,而后在胸腰之间运化。
2、合丹田——两肩作意由肩井穴处顺脊两侧向下松沉,直至腰隙,这是由两膊而肩而胸而腰的东西。
如此,上下两头合到腰隙,融会贯通,即为合丹田。
意劲合到腰隙丹田,即是松腰。
到了这个程度,意劲的开合就可以在腰部统一运转了。开的时候,意劲往后腰部走,打通膀胱经上的肾俞穴和志室穴,这个时候,意劲也就能做到腰以上向上行,腰以下向下行,这就是“开”。
运功时久,就会发觉这个开与合是一个东西,意即一伸一缩。再用功,则是周身团聚,松沉折叠(腰背部折叠运用时得用上胆经上的带脉穴、京门、五枢穴、维道穴以及肝经上的章门穴等)。身躯的感觉是腿长长了,长到腰上,腰以上至头顶则好像是缩短了,其上轻下沉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3、灵通于背——就是功夫要上后背,上了后背才能生出敏感来。有了敏感,才能用心捕捉千变万化的灵机。
如何感知功夫上后背——心气稍稍下降,两腿根好似长到了腰肾处,这样就能与两膊说上话。
运功时久,你会感觉两腿与两膊能生出无数的变化来。(两膊运转时与两腿形成无数个夹角,犹如千手观音。两膊变化由腿而来)
勤勉用功,稍待时日,后背两大腿根意劲透入胸腔,似成球状,此时,两膊在胸腔里运转就是360度无死角了。
4、筋膜腾起——源于抻筋拔骨之后。最关键窍要在于两肘关节撑开后,其意蕴渗入两肺,两肺渐成两瓣薄薄透明的叶片状,再渐成网膜状(还可意象成张开翅翼的蝴蝶状)。
胸腔揉开后,胸腔内胸口窝处始显网状膜,渐次向周围扩散,分上下布散,上半部分散布入上胸腔,再散入锁骨肩窝内,渗入肩头骨缝,顺大小臂、腕部骨节,直至指甲缝。下半部分联络后背肋骨壁里的横膈膜,再向下延展,入腰,渗入腰背筋膜,继续向下延展,渗入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沿大小腿、踝骨骨节,直至脚底达趾甲缝。
如此,全身体内形成一片完整的网状结构,这个网状结构就是棚劲,演拳时一动无有不动,左右上下前后相互牵扯,尤是在各骨节缝里不能扯断,胸口窝里不能内陷,在体腔内不能打结,就像一张撑开的虎皮(亦可意象成张开翅翼的蝙蝠),柔韧有劲,又似一张撒开入水的网,即轻灵又沉着,且丝丝入扣无缺陷。
这张网形成以后,身体好像是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包含胳膊)横向劈开两瓣,而后把网膜夹在中间。以后练功、演拳就动这张网膜(可意象成古时军中幡旗,又如老辈人家的中堂),其筋骨及内脏都是随着这张网膜而动。
这张网膜织成了,就什么都有了,身体内的伸缩开合缠转皆有此网膜而来。
用功到此,方能真正体悟“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这句话。
骨节撑开至指尖,意气回落至腰隙丹田,此为开中有合。尤其是在演拳转换时,骨节撑开保持架构,用意劲伸缩缠转,出入骨缝,逐渐形成所谓“中气”,一运就是缠丝劲。缠丝劲是一个整体,一动全动,即为整劲,而后在整劲的基础上用意变化。整中求变,方是真正的活变。能活变方能称谓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