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被“名校生”光环裹挟,从抑郁低谷归来,我找回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今日导读

今天带给大家的郁友故事,来自一位别人眼里妥妥的“名校生”,从小成绩优异的她,成长的一路上都带着“光环”,浙大哲学系本科毕业、英国名校LSE读研,本以为可以顺利地继续自己的名校—名企之路,却未曾想在留学期间诊断出中度抑郁,无奈休学。

今天这篇文章,是她在休学归国、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基本康复后,写下的对“名校”身份以及对自身抑郁原因的思考和剖析。相信可以引起许多同类人的共鸣。

为什么对许多人来说,“名校”的光环,非但没有成为能量来源,反而消耗着原本的能量?如何不在弥漫着努力风气的社会内卷中迷失自我、找寻自我价值?希望通过她真实的叙述,你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去年5月,一个名叫“985废物引进计划”的小组在豆瓣出现,小组成员大多是出生于1990年以后的“985”高校学生,拥有“勤奋”、“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的标签,却自视失败者,以”废物“的谐音“five”自居。

我仿佛找到了组织。

(图片来源:豆瓣小组截图)

我在浙江大学度过了甜蜜的四年时光,还没等我想好我该做什么事、做什么样的人,就业或升学的压力已经像车轮般碾了过来。来不及多想,我拼尽全力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女神校,而后在伦敦继续着这看似甜蜜的名校生涯,拼命追赶着,又不知道追赶着什么。

紧跟而来的,是身体觉得累了,跑不动了。人生顿时陷入最迷茫的时刻。我瘫倒在床上没法起身,之后确诊中度抑郁,我觉得我二十多年的人生宛如泡沫。世界对我来说是消音的,我听见自己内心的回音——你真没用。

“名校”,本应该是属于我们的光环,却非但没有成为我们的能量来源,反而像是一个陷阱,消耗着我们原本的能量。

这似乎有悖逻辑。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从三点简单谈谈我的理解。

1、“平庸”的名校生 

“名校”确实给学子们提供着一个更优化的平台,但也给学子们冠上了一个硕大的闪着金光的标签,让人恍惚间以为这个标签背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仿佛戴上就能势如破竹,仿佛不平凡的过去和未来。

但这个标签背后呢?——就像一个衣着光鲜靓丽的人被剥光。不管是在应聘面试的时候,还是实际的工作中,亦或是与人相处、经营感情的时候,这个标签会随时或主动或被动地咣当掉落。当理想自我与真实世界相触的一瞬间,落差感迎头落下。

也许正是名校学子们意识到自己的平庸的那一刻,才触碰到了这个世界的真相——

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不甘平庸但又被迫平庸着。

名校虽然给了学子不平庸的勇气,却没有教会我们应对平庸的勇气。

2. 内卷—努力与模仿努力 

我时常在西溪校区的自习室打完最后一遍铃才结束一天的学习,仿佛果农在果园里收获了满满一筐果子,沉甸甸的。但回想起来,这份努力是否真的能让我趋近理想?而我的理想又是什么呢?

我只是在享受这种努力的感觉。这种努力只是为了在集体中显得不落下风,但却没有方向。我真的需要每门功课都拿好成绩吗?我是不是应该花点时间去实习、去旅行、去恋爱?去打开我的眼睛和耳朵,感受真实的世界,感受自己的内心?

这种模仿的努力,或者说互相竞争着的努力,看似是在迈向成功,但实际上消耗了原本可以用来规划创造自己独特人生的时间和能量。就好像一个旅人一直在跑着,却没有停下来想想该往哪里跑,看看地图规划下路线。等跑得筋疲力尽,才发现前路仍然灰蒙蒙的,前人永远也追不上。

因为这种努力关注的点在于是否有努力的表现,不在于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而真正的努力只是为了把事情做成,这个时候人就不会在意自己是否在努力了,只会集中精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模仿的努力,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内卷,最终导致个人和集体的内耗。这种内卷卷走了什么呢?它卷走了个体思考的时间,让人忽视了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让集体消弭了多样性,我们如同一群乌合之众,漫无目的地卷着和被卷着。

3. 价值感的缺失

我觉得导致名校光环吞噬个体能量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我们,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做什么。

我第一次见我的心理咨询师,她听完我的自述经历后,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来咨询的目的是什么?”

我说我想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道名校的意义在哪里,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名校“废物”们真的是废物吗?不,他们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或许他们自己也看得到这些闪光,但只是,不知因为何种原因,他们不认为这些美好的闪光有很大的意义。

这里援引徐凯文(北大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提出的”空心病”概念。“空心”,就是没有目标感、意义感。

名校生,在无数次的考试和升学焦虑中把好学生思维发展得格外发达,但现实是一个价值如此多元的世界,做对题、拿高分从原来的制胜法宝变得不值一提。我们失去了目标或者是迷失在众多可选择的目标里,这种巨大的茫然的失重感,让人的心变得空洞。

别被大脑的“我应该....”所控制

王尔德曾说过:“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种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得到了,却依然痛苦,因为发现一直努力获取的并不是心之所向,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耳边有太多的声音影响我们的判断,甚至越过我们帮我们做出抉择。

社会有它期待的名校生的样子——考研、考博或者找个体面的工作,找个条件匹配的对象结婚、生孩子,给孩子找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然后重复自己名校生的人生。

但我们真的要按照这个名校生的逻辑去生活吗?名校生逻辑是社会主流认可的逻辑,是别人眼中的好。但我们真的要活在别人的逻辑里去做一个“名校生”吗?我们的心需要安静下来,去反思一下我们追逐目标的过程,反思一下我们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反思我的抑郁体验,社会的价值观取代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大脑被“我应该…”控制着,被社会主流价值观裹挟着,半推半就地做着社会大众们绝对认可的事,而我的内心和身体却承受着与这种“我应该…”猛烈的冲突。

生命的质量和质感

“我应该”背后有太多人撑腰,看得到的是父母长辈期待的目光,看不到的是整个社会的压力。

我们总认为“应该”就是对的,好的。于是拼尽全力去做应该做的事,但被我们忽略的事情是“我想要”,这是不太需要大脑思考的,是我们的内心和身体自然的需求和渴望。

名校生逻辑确实可以让生活变得非常有质量,因为那是经过大多数人检验筛选的框架;但名校生逻辑并不一定能让生命变得有质感,因为感受和体验的愉悦只来自于个人独特的真实的反应。

乔布斯选择打破名校生逻辑,在19岁那年休学,转而去往印度朝圣,也许他是听到了神明的声音,也许他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剧作家赖声川做过演唱、演奏,组过乐队,还做过英文播音员,最终选择了戏剧,因为戏剧可以把他所有想做的东西呈现出来。他申请进入了美国伯克利大学戏剧艺术研究所,把名校作为他实现理想的能量来源……

人生不是一件沉重的行囊,也不是一条有谁事先规划好的直线。就让我们这样鲜活的焦虑、悲伤、疑惑、欢乐,在不断地尝试、犯错、转向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为自己而活,不要为“名”而活。明白你想要的,然后疯狂地去追逐和感受,然后疯狂地去快乐。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感谢分享自己抗郁路上的故事,投稿加小编微信:zhuyiwei0213,有公益稿酬喔。

本文作者猫爪是郁金香的一名新晋陪伴者

有需求她陪伴倾诉的小伙伴

可以扫二维码联系她喔!

擅长人群:青少年、学生、留学生、学生家长

擅长陪伴方式:理智的陪伴与温柔的思辨

陪伴寄语:抑郁是我的痛苦宝藏,所有经历都会成为财富。

- end -

猜你还想看

做助人的小事,成为助我走出抑郁的最大功臣

陪伴孩子的打开方式:不求不助,有求必助

抑郁了,我的工作怎么办

抑郁症能自愈吗?不去医院可以吗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才是解决这个疾病的正道

穿过抑郁的幽暗岁月,我找回了内心的光明

抑郁症药物控制良好可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怎么办?我好像得了抑郁症 | 抑郁测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