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侧疼痛方,如果在民间中医,这或许成为不传之秘
本订阅号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办。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每天2分钟学习经方,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订阅号对话页面回复“搜索”,查询更多内容。
作者:王红兵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胡希恕先生在讲《金匮要略》时讲本条文说:这个方子常用,“胁下偏痛”,偏于一侧痛。这个方剂不只治胁下,凡是偏侧痛,都起作用。在临床上常遇关节疼痛,我们用桂枝加术附,偏于一侧痛呢,可以加大黄,但剂量不必用大。
冯世纶老师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中:本方的辩证要点是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疼痛。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哪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夹瘀所致,用之均验。
今年跟诊冯老,有一个病例印象深刻:
6月2号,从南京来一位病人,江女士,43岁,20年前因睡水磨石地板一觉后,出现左半身麻木。近年来左股压痛不能久坐,呈灼痛放射痛且怕冷,患者遍访名医服药无算却了无寸效。冯老细问病情,还有左半身肌肉轻度萎缩,身怕冷,精神差易疲乏,睡眠差,有过敏性鼻炎遇冷灰尘打喷嚏,月经量少。舌淡胖水滑苔白,脉细。据证辨为少阴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桂枝茯苓丸合方:
麻黄6克,白附片18克,细辛6克,大黄3克
桂枝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
桃仁10克
7剂
6月12日二诊,患者左股压痛麻木显著减轻,身灼痛放射痛也减,睡眠好转,过敏性鼻炎好转,晨起有喷嚏。原方加半夏15克、厚朴10克继续服药观察疗效。
按:患者多年来四处求医治疗痹痛,一定祛风散寒除湿、养血活血或补肝肾等法用之不少,为何不能取效?
我想主要是不识表阴证,胡冯六经八纲理论体系注重少阴病的辨识,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治疗沉寒偏侧疼痛的大黄附子汤相得益彰,久痹必瘀再合桂枝茯苓丸,所以一诊短期内获得显著疗效。正如马家驹博士说:“少阴病并不少见,只是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而已,正如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最近本人遇一病人,如法炮制也获良效。
赵女士,58岁,左侧肢体困重疼痛怕冷5年,曾多处求医中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察舌暗红苔薄腻,脉细弦。患者疼痛以困重为主考虑以湿邪为重。肢体怕冷却手足心有发热感,应为湿瘀化热之像,拟方大黄附子汤合桂枝茯苓丸合四妙丸加减:
附子10克,细辛6克,制大黄6克,苍术10
薏苡仁30克,黄柏6克,桂枝10,茯苓12
丹皮10,赤芍10克,桃仁10克
7剂
患者服完药后说,服至第4天时,腹痛腹泻一次,后再没有腹痛腹泻,但肢体困重疼痛怕凉显著减轻。原方再服7剂后,告知已基本痊愈,只有轻微困感,因药味难喝,想休息几天再巩固疗效。
胡老讲痹症时说:骨质增生这个病,无论是颈椎还是脊椎的骨质增生,都可能压迫神经,而且疼痛偏于一侧的多,遇到这种情形要加大黄,值得注意。加大黄根据什么呢?这也是根据仲景书来的,凡是偏疼,原文指胁下偏疼,如果脉紧弦,寒也,应该以温药下之。温药下之是用的附子、细辛、大黄,我就根据这条悟出这么个规律。古人说凡是沉寒,它是偏重一侧,用附子、大黄这类药才能去这个寒,这是中医辨证的看法。骨质增生并不是沉寒之疾,但是若也是一侧疼,须用附子、细辛时,就必须配合大黄才有效,尤其是关节疼。这是我自己摸索的,还没有遇着别人说这个,书上也找不到。我治好过很多这样的病人。过去的农业部农垦局,上到书记下至办公室的一些人,我都给治好过。他们那有个医生,遇到有得这个病的病人他也给开这个方子,'文化大革命"过后他来我这串门,跟我说你这个方子可好使了,我也治过不少病人呢。这个方子应用的机会最多了。
胡老给出我们这个经验,加上辨证准确,不难取效。如果在民间中医,这或许成为不传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