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10
大异香散
【别名】 大异功散
【处方】 京三棱半两,蓬术半两,青皮半两,陈皮半两,半夏曲半两,藿香半两,北梗半两,益智仁半两,枳壳(制)半两,香附(炒)半两,甘草(炙)3分。
【功能主治】 积聚胀满,早食暮不能食。
【用法用量】 大异功散(《医钞类编》卷九)。
【摘录】 《直指》卷十七
大已寒圆
【处方】 荜拨、肉桂,各四斤。干姜(炮)、高良姜,各六斤。
【炮制】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广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胜,手足厥冷;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之。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退阴助阳,除脏腑积冷。主恶冷湿痹,肘臂挛急,寒嗽痰厥,心中澹澹大动,屈伸不便,积水足浮肿,囊缩。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逆,便利无度;及疗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
大已寒丸
【处方】 附子(炮,去皮脐)1两,川乌头(炮,去皮脐,作豆大,再炒黄)1两,干姜(炮裂)1两,良姜(炒)1两,官桂(去粗皮)1两,吴茱萸1两。
【制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退阴助阳,除脏腑积冷。主恶冷湿痹,肘臂挛急,寒嗽痰厥,心中澹澹大动,屈伸不便,积水足浮肿,囊缩。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逆,便利无度;及疗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食前米饮送下。
【摘录】 《儒门事亲》卷十二
干葛解肌汤
【方源】:《伤害六书》
【组成】:柴胡、葛根、黄芩、芍药各9克,羌活、白芷、桔梗各6克,石膏24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寒郁化热症。症见恶寒渐轻,身热增重,头痛身痛,心烦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
【方解】:本方又名柴葛解肌汤。方用柴胡、葛根解肌清热为君。羌活、白芷散表邪而止头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清药寒温并用,辛凉为主,共成解肌清热之剂。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蕴热不解,郁而化热之症。若无恶寒头痛,去羌活、白芷,加金银花、连翘;热盛伤津,加天花粉;咳嗽黏痰,加栝楼皮。挟热下痢,去石膏,加黄莲;常用本方治疗感冒、流感具有上述症候者。
解暑片
【方源】:《常用中成药》
【组成】:朱砂180克,大黄120克,麻黄、天麻、雄黄、雌黄、硼砂、苍术各96克,山慈姑、大戟、五倍子、千金霜、鬼箭羽各90克,丁香60克,麝香、沉香、檀香、降香、苏合香油各45克,冰片、细辛、肉桂各30克。
【用法】:制成片剂。每服2~4片,日服1~2次。
【功效】:解暑辟秽。
【主治】:暑季发疹,腹痛吐泻,头晕胸闷,神志不清等症。
【方解】:本方原出于鲍相璈著《验方新编》,方名避瘟丹,后人有所增减。朱砂重镇安神,天麻、雄黄、苍术、山慈姑、鬼箭羽等祛湿止晕;丁香、麝香、沉香等清香芳香走窜,醒神辟秽。
利胆退黄汤
【方源】:《熊廖生经验方》
【组成】:茵陈、败酱草、板蓝根、玉米须各30克,金钱草60克,郁金12克,栀子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疏肝。
【主治】:阳黄。症见一身面目俱黄如橘子色,小便黄赤,发热,或兼恶寒,口干,或渴,胸腕满闷,厌油食少,右肋隐痛,甚则刺痛,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方解】:本方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传染性肝炎、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等病,湿热俱甚,发现黄疸者,均可加减运用。方中茵陈、败酱草、板蓝根清热利湿解毒;金钱草、郁金、栀子疏肝利胆退黄,如热偏重而便秘腹痛,加生大黄9克;湿偏重而头重身倦、腹痛便溏、苔白腻者,去栀子,加薏苡仁30克,藿香9克,茯苓12克;衄血,加鲜茅根60克;肋痛,加延胡索9克。
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盛,手足厥冷;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
大已寒丸
【处方】 荜茇4斤,肉桂4斤,干姜(炮)6斤,高良姜6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盛,手足厥冷;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米饮送下。
【摘录】 《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
阴证服四逆辈,胸中发躁而渴者;或数日大便秘,小便涩赤
大已寒丸
【处方】 肉桂5钱,茯苓5钱,良姜7钱,乌头(炮)7钱,附子(炮)1两,干姜(炮)1两,芍药1两,茴香(炒)1两。
【功能主治】 阴证服四逆辈,胸中发躁而渴者;或数日大便秘,小便涩赤。
【用法用量】 服此丸上不躁,大小便自利。
【摘录】 《元戎》
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疴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胜,手足厥冷,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
大已寒丸
【处方】 荜茇 肉桂各2千克 干姜(炮)高良姜3千克
【制法】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疴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阴气独胜,手足厥冷,伤寒阴盛,神昏脉短,四肢怠惰。
【用法用量】 每服20粒,食后用米饮汤送下。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轻型消黄汤
【方源】:《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茵陈30克,生薏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2克,藿香、杏仁、当归、丹皮、酒炒黄芩各9克,草豆蔻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利湿清热,活血芳化。
【主治】:主治轻型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此为湿热滞留于中上二焦,湿重于热。症见黄疸轻,厌油,恶心,时呕,口不干,不思饮,困倦,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稍数。
【方解】:若见低热,加鲜茅根30克,青蒿12克;大便溏、纳差者,加焦谷芽、白术各9克。若黄疸已退,转氨酶不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石见穿等解毒药。
清暑益气汤
【方源】:《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5克,石斛15克,黄莲3克,麦冬9克,竹叶6克,荷梗15克,知母6克,甘草3克,粳米15克,西瓜翠衣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耗气伤津,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者。
【方解】:暑热伤人,则身热,心烦,溺赤,脉数。暑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耗气则体倦少气,神乏无力;伤津则口渴。既有暑热熏蒸,又有气虚失固,则见自汗。其脉数中见虚,则为暑热与气阴不足并存之象。
方中重用西瓜翠衣清热解暑,为主药。辅助以荷梗,协主药以清解暑热。西洋参益气养阴,石斛、麦冬滋阴生津,三药合治气阴之不足。另有知母清热滋阴除烦,竹叶清心除烦,少用黄莲清热泻火,粳米益气养胃。诸药合用,既清解暑热,又益气养阴,故为治疗中暑而气阴两伤之良剂。
【按语】:本方以少气体倦,汗多口渴、脉虚数、病发于夏季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夏季热、夏季感冒、肺炎等。如暑热不甚者,去黄连;暑热较重者,加生石膏;津伤甚者,加生地,玄参、五味子;小儿夏季热属气津不足者,去黄连,加白薇、地骨皮。
本方因有养阴滋腻之品,暑病夹湿者,不宜使用。
【同名方】:清暑益气汤,由黄芩、苍术、人参、升麻、神曲、橘皮、白术、麦门冬、炙甘草、当归身、青皮、葛根、黄柏、泽泻、五味子组成。功能清暑除湿,益气健脾。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身热头痛,口渴自汗,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
洗心汤
【方源】:《河间六书》
【组成】:白术、当归、荆芥穗、白芍、甘草、大黄、薄荷各10克,麻黄6克,生姜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心泄热,祛风、润肠。
【主治】:风壅涎盛,心经炽热,口苦唇燥,眼涩多泪,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尖红,苔薄黄,脉数者。
【方解】:临床上用本方去麻黄,加连翘,治疗口腔溃疡效果较好。
消黄汤
【方源】:《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茵陈60克,萹蓄、金银花各30克,酒炒大黄、酒炒黄芩各9克,瞿麦、泽兰各15克、赤芍、丹皮、六一散(包)各12克,木通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通淋。
【主治】:黄疸持续不退。症见尿黄赤而灼热,尿频,尿痛,大便干,时有发热,舌苔稍黄,脉弦数等症。
【方解】:本方药剂量较大,因为非此量不足以退黄。若体质较虚者,应酌情减量,或采用少量多次饮服法,黄疸一退即可减量服药。
治中风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历节痛风,经脉拘急
大醒风汤
【处方】 南星(四钱) 防风(二钱) 全蝎(半钱.微炒) 附子(去皮脐.生用.一钱) 独活(一钱) 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 治中风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历节痛风,经脉拘急。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七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大行谐散
【处方】 白防己2两,庵(艹闾)子5两,猪苓7两,六安石斛2两,占斯4两(1名良无极),钟乳5两(研),苁蓉7两,麦门冬2两(去心),茯苓5两,牡丹皮7两,地肤子5两,泽泻2两,桂心5两,甘草5两(炙),白术7两,胡麻3升(熬令香),当归5两,覆盆子5两,蔷薇5两,牛膝3两,八角附子3两(炮)。
【制法】 上药治下筛,蜜1升,生地黄汁3斤,取汁合令相和,微煎以和前药,晒干,以作散,每服方寸匕;或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功能主治】 强中益气,补力不足,长养肌肉,通和百脉,调利机关,轻身润泽,安定五脏,强识不忘。主
【用法用量】 以酒汤饮送下30丸。
【注意】 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葱、酢物、胡荽、桃、李、雀肉。
【摘录】 《外台》卷十六引《范汪方》
大惺惺丸
【处方】 辰砂(研)1钱半,青礞石1钱半,金牙石1钱半,雄黄1钱,蟾灰2钱(干燥虾蟆1个,烧灰存性,研末),牛黄1钱,龙脑1钱(别研),麝香半钱(别研),蛇黄3钱(醋淬5次)。
【制法】 上为细末,水煮蒸饼为丸,朱砂为衣,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惊疳百病及诸坏病。
【用法用量】 《鸡峰》无蛇黄,有生干地黄三钱。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夏季中暑方
【方源】:《华佗神方》
【组成】:人参(或党参)30克,青蒿90克,香薷9克,白术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暑,扶正提神。
【主治】:夏季中暑
【方解】:若中暑气喘、发狂、汗如雨下,宜急用人参(党参)、石膏各120克,水煎服用,一剂而定神,二剂而止汗;中暑卒倒,心痛欲死者,用青蒿30克,黄莲、白术、人参各9克,茯神、藿香各15克,半夏,香薷各3克,水煎服,药进痛则止;又如中暑倒地,口吐白沫,将欲发狂,身如火烧,有紫斑者,用麦冬、玄参各9克,天冬、青蒿各30克,升麻、黄莲、荆芥、黄芩各9克。水煎服用,一剂斑色变淡,三剂则斑色褪尽。
泻青丸
【方源】:《小儿药症直诀》
【组成】:当归10克,龙胆草10克,川芎10克,山栀10克,人黄10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服2次,煎竹叶汤加砂糖,温开水化下;小儿剂量酌减。亦可改为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常规剂量酌情增减。
【功效】:清肝泻火。
【主治】:肝经郁火,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亦便秘,脉洪实,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方解】:本方中龙胆草大寒大苦,直泻肝火,实为主药;大黄,栀子协助龙胆草泻肝胆实火,导热下行,从二便分消,当归、川芎养肝血以防火热伤及肝血,合为服药;肝火郁结,木失条达,羌活,防风之辛疏散火郁,恰符合《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主竹叶清热除烦,导引热从小便而出,合为佐药;蜂蜜、砂糖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有清热泻火,养肝散郁之效。
【按语】:本方以目赤肿痛、烦躁易怒、尿赤便秘、脉洪实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性头痛、抽风、癫痫、小儿发热、角膜炎、中耳炎、结膜炎等。如上呼吸道感染而夜热不退,加薄荷、荆芥穗;惊风抽搐,加钩藤,蝉蜕、地龙;目赤肿痛,加草决明、车前子、菊花;睡眠不安,加珍珠母、夜交藤、枣仁;肝阳上亢,加代赭石、牛膝;大便秘结,大黄宜生用后下。
【附方】
1、泻肝汤(《秘传严苛龙木论》)由防风、大黄、黄芩、茺蔚子、黑参、桔梗、芒硝构成。功能散风明目,清肝泻火。主治风热入眼,致患鹘眼凝睛外障,初起痒痛泪出,眼珠难以转动,不辩人物者。
2、泻肝散(《仁斋直指》)由栀子仁、大黄、荆芥、甘草构成。功能清肝泻火。主治肝经有热,眼目红肿疼痛。
当归龙荟丸
【方源】:《丹溪心经》
【组成】:当归30克,龙胆草30克,栀子30克,黄莲30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芦荟15克,大黄15克,木香4.5克,麝香1.5克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3~6克,1日2次,温开水送下。亦可去芦荟、麝香,改做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清泻肝胆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头晕目眩,神志不宁,甚则惊悸抽搐,谵语发狂,或胸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方解】:本方中龙胆草、芦荟泻肝胆实火为主药;栀子、黄芩、黄莲、黄柏泻三焦之实热,大黄泻火通便辅药;火旺则易伤阴血,故以当归养血为佐;热盛则气滞窍闭,故用木香、麝香行气开窍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泻肝胆实火之效。
【按语】:本方以面红耳赤,眩晕头痛、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胆囊炎、高血压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精神分裂症、真性红细胞、精神分裂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习惯性便秘、。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病症。
本方药多苦寒,易损脾胃,中病即止;胃寒者即孕妇禁用。
【同名方】
《丹溪心法》当归龙荟丸,有两方、一方即本方,另一方即本方加川芎、柴胡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基本相同。
【附方】
龙脑丸(《宣明论方》)即本方加青黛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清骨散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银柴胡5克,胡黄莲3克,秦艽3克,鳖甲3克,地骨皮3克,青蒿3克,知母3克,甘草2克。
【用法】: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骨蒸劳热。症见午后或夜间潮热,五心烦热,盗汗嗌干,消瘦困倦,唇红颜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骨蒸劳热未阴虚而虚火外蒸所致。午后至夜间是由阳转阴时,阳得阴助,与邪相争而发潮热,五心烦热。阴虚而虚火妄动,外蒸肌肤,故见骨蒸盗汗,唇红颜赤。阴虚加之虚火消耗,故嗌干,消瘦困倦,舌红少苔,脉细数皆阴虚而有虚火之症。
方中以银柴胡善治骨蒸劳热而为主药。胡黄莲、地骨皮皆以退虚热为功,与银柴胡能相须用。青蒿、秦艽善透伏热,配知母滋阴清热,鳖甲育阴潜阳,后二者兼有顾本之义。少用甘草调药和中。诸药相合,力能清透虚热,养阴次之,故适用于骨蒸劳热甚,而阴伤不重者。
【加减】:血虚甚,加芍药、当归、生地;嗽多,加阿胶、麦门冬、五味子。
【按语】:本方以舌红少苔、骨蒸潮热,脉细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创伤发热、产后发热、不明原因发热、小儿夏季热、肺结核等。如阴虚较甚,加玄参、生地、制首乌;头晕气短,身疲乏力,加黄芪、麦冬、北沙参、五味子;盗汗较多,去青蒿、加煅牡蛎、糯稻根、浮小麦;便溏纳呆,秦艽、胡知母、黄莲、加扁豆,淮山药;外科流痰,见颧红潮热,虚赢少气,加生黄芪、生牡蛎。
【同名方】
《丹溪心法》清骨散,由柴胡、人参、生地黄、防风、熟地黄、秦艽、薄荷、赤茯苓、胡黄莲组成。功能清退虚热,益气养阴。主治男子、妇人五心烦热,欲成劳瘵。
【附方】
1、柴胡清骨散(《血症论》)本方去银柴胡,加柴胡、丹皮、白芍、黄芩、童便构成。功能泻火疏肝,退热养阴。主治淤血在肝,骨蒸劳热,眼目青黑、手足心热,毛发摧折。
2、柴胡清骨饮(《医宗全鉴》)本方去银柴胡、加柴胡、韭白、猪脊髓、猪胆汁、童便构成。功能清热养阴,退骨蒸。主治劳瘵热甚人强,骨蒸久不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