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意识”才是导致“读书无用论” 的根源
“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另一个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这是“读书无用论”的在新闻报道中的一段话。
解读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精英意识”的存在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蔓延,而且会越发严重。
“精英意识”实际就是“精英教育”的思维内在存在形式,也就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思想意识。“精英意识”的存在导致许多的学习个体在谋求精英的道路上,可以不折手段,甚至可以损害个体自身的身心健康,以换取最终的精英头衔以及精英们所应享受的一切优越待遇。
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精英意识”存在形态。实际上“精英教育”是一个金字塔似的教育形态,众中取精,精中更精。这样的“精英”产生明显离不开激烈的竞争以及个体所要付出的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不管怎样,精英只占大众比例的少数。但家长的“精英意识”存在导致无法学成的学子,很自然的被淹没在这种意识里,淘汰、退学便成了现实。因此,许多家庭在这种意识的趋引下,宁愿自己的孩子过早的去接触社会,也不愿意让他继续接受教育。家长内心深处的“精英意识”,蒙蔽双眼,他们便没有意识到专科职业学校所存在的潜力——一技之长就是生存的本钱。更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即便是大家也是普通人。
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
“精英意识”使得教育部门在升学率上大做文章。
所谓的重点学校,以“入学免费、承担一切生活费用、免试保送大学”等等一系列的优势条件垄断其他下层学校的前几名。而其他的学子只能去上其他的非重点学校,择校生、高价生、捐资生,种种不合理的乱收费便孕育而生,乱收费的根源便是“精英教育”。
学校的“精英意识”更存在于只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的学子桌面上的几堆山高般的书堆,便是很好的见证。学习压力太大,学生是在“被迫”中接受知识,因此学生把高三年称为“黑色的学期”。在“精英意识”潜移默化下,劝升学无望的考生放弃高考,或者劝学生另谋他就便是自然不过的了。
学业上的压力,求学路上的无望,便导致“读书无用论”的产生。
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从“精英意识”角度讲,社会的这个大环境也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承认“精英”为社会所带来的经济意义,却敷衍社会底层劳动人员所创造的劳动成就。这种“精英意识”使得大学生的出路艰难,大学生这个“金字招牌”选择与其身份不配套的职业,便惹来大张旗鼓的讨论。
大学生,首先他也是人,一个正常活着的人。同样也要工作与生活,什么样的工作配得上大学生?没有标准。其次,他才是赋有高学识的人。饿着肚子的高智慧、高学识,能做好什么工作吗?
“精英”所引领的是社会的创新与承担着应有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前进的风帆,艰辛与拼搏他们必须顶着。但是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他们的风光显耀于人前,而那些痛苦与孤寂却被光环淹盖。“精英”的比例太小,淘汰太强,许多人往往看不到这些,导致放弃。
终了,感悟家庭、学校,在孩子教育上,应该以平常心教育普通人的心态去实施,教育孩子友善、乐观、向上,做个普通人。
读书充实的是个体的修养与学识,视野的开扩,思维的灵动,都来源于深层的知识积蓄,并不是眼前瞬间可视的。由此读书是个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只求结果,不要过程的形象化工程。
读书无用,相对应的便是愚昧与无知。任何形式的工种都需要人去研究与揣摩,除非你只想被当成劳动的工具。
读书可以提高修身与见识,有助更好的完成工作,提高生活质量。何来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