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古镇
慈城老街
明清巷子宋元街,藤蔓纵横动客怀。
遥想当年花落夜,有人如我立青阶。
慈城是宁波市江北区目前唯一的辖镇,位于江北区最西端,距市中心14公里。慈城史称勾、勾余、勾章,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多年皆为慈溪县 治。慈城古县城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享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古县城内保留有唐代的街巷格局,存有大量的书院、藏书楼、药铺、庙宇、官宦宅地、陌巷民居和考棚、孔庙、县衙等传统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被列为是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环境优美乡镇。
不同于其他印象中的江南古镇,竖立着醒目耀眼的门楼牌坊,门岗森严,划地收费。慈城是个完全开放的地域,就在我东张西望寻找古镇入口的时候,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慈城的腹地,身边是一幢幢古香古色的青砖黑瓦老建筑,脚下是宽窄不一但泛着光的石板街巷,偶然一个转弯,一块文化保护单位的牌子就呈现眼前。
冯岳彩绘台门是明代刑部尚书冯岳故居的大门,于1610年由明神宗亲赐所建,其建筑主干上绘有各色生动活泼的图案,古色古香,雄伟气派,是浙东明代门楼彩绘和雕刻保存最好的一处。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大路旁边这一片老宅子气象森严,屋瓦延绵,围墙高耸,一看就不同于普通民宅,近前一看,果然又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俞宅是冯宅和俞宅的并称,冯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后期,系湖广布政使冯叔吉后裔所居,现建筑由台门、倒座、照壁、二门、正房和厢房组成。二座门楼及照壁上砖雕人物、花草等纹样,刻工细腻,刀法流利,为乾隆时期之代表作。俞宅为市级文保单位,原为冯叔吉的故居的一部分,后卖给了俞家,现存清初建筑面积达6700多平方米,是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古建筑群之一,体现了清初江南建筑的风格。
穿行在静谧幽深的巷子,砖墙自顾斑驳,藤蔓自顾翠绿,在历史的年轮里留下各自的印迹。巷口步履匆匆的行人、墙上怀旧风格的涂鸦、街边的小店、候客的摩的、出门买菜的主妇……一切都是那么随意,那么自然,在这千年的老县城下,依旧是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
正对大街三岔路口的就是威严的县治中心古县衙。据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琯所建,延续至1954年,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由于外敌入侵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屡建屡毁,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溪县志》上详图重建的,也是古镇需购票进入的几个古建筑之一。
重建的县衙门保持清代县衙的格局,先是进入迎送的仪门,东西两厢分别为财神祠和土地祠,这种布局大概是重建时故意为之的。进入仪门,堂前空庭正中立着一块石碑,正面上书“公生明”,背面书“廉生威”。庭院两边分别是东西科房。东科房为户房、钱科、粮科,西科房则是吏、礼、兵、刑、工五房。大堂之上,一如电视剧常见画面,“明镜高悬”牌匾下即为公堂,诗云:
照壁仪门带旧颜,游廊牌匾列期间。
明堂自有森严气,应是官丞正坐班。
与电视剧里单列的公堂不同,慈城县衙公堂侧面还有县丞署、厢房、书房、后花园等配套设施,为县丞办公,县令起居、会客、生活之场所,亭台楼榭布局巧妙,梅兰竹菊散发清芬,既有馆阁之肃穆,更兼园林之幽雅,看来古代公务员的待遇着实不错。
后院保留着一段唐代的砖砌甬道,这是慈城县衙最珍贵的文物。这一千多年前的砖头,呈深灰色、方形、只一指宽,一层层排列整齐,堆积起一条倾斜的1米宽的狭长甬道,这是盛唐时期县衙门大堂的遗迹。
慈城另一座杰出的古建筑代表是位于城内中心位置的孔庙,建于北宋雍熙元年,历代累有兴毁,现存的孔庙仍保持清代光绪年间原貌。占地约7000平方米,共有祠、阁等房屋137间,建筑布局完整,气势宏大。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梯云亭;两侧的左右轴线上也对称地建有祠、阁,体现出儒家“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
匆匆一瞥,慈城古县城的历史韵味和人文底蕴亦足以让人回味。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