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风文学】陆文龙|正阳桥
正阳桥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正阳桥是我心中的地标。来昆山这座城市12年了。刚刚和苏北的一位好兄弟通了电话。是在正阳桥边上的馄饨店。老山塘馄饨店。毗邻老妯鸭血粉丝。
前些年,我都是两腿绑扎8千克沙包,从马鞍山西路走到正阳桥的。几乎每个周末。也曾经从硅湖校区走到上海。行程都是大约8千米。
到正阳桥,看看桥下,看看游船。08年我刚来时,娄江两岸还是淤泥水草。09年始,就开始改造整治了。木栈道,木躺椅,尼龙绳,景观灯。
我喜欢亲水平台。正阳桥这边,两岸都是。我算是亲眼见证她的改观。我想,她也体察我,一定也是。桥下娄江水,脉脉向东流。她是从陆姓祖籍地苏州那边流过来的。
娄江,西起苏州娄门,东至昆山、太仓交界的草芦村,下接浏河。她先是流经工业园区娄葑街道,然后吴中区,再相城区,又转跨塘镇,走斜塘街道,穿唯亭街道,过昆山,全长53.13公里。
一座城市,有了水,跟人有了魂一样。我常常这么想。尘土飞扬,空气憋闷,再繁华的城,也干瘪,不水灵。一副被抽空了的皮囊,空有华丽的图样。
跟鹿城人性格一样,不急躁,缓缓地,娄江水如此这般。我比较喜欢。本地人对她的呵护,我是看在眼里的,也记在心上的。对她的感情与日俱增,心与心的纽带。
正阳桥是我心灵的栖息地。这是娄江的人文涵养决定的。每每周末节假日,我几乎都要到正阳桥上停留一下。不仅仅是憇息,也许还有其他。
正阳桥北首,沿震川西路往东走不远,就是归有光墓园。归有光是谁啊?他是这鹿城人。生于1507年1月6日,卒于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归有光著名的散文《项脊轩志》就镌刻于震川园。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可谓大器晚成。他心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他边教边学边应试。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官职。
归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权贵的品格,表现在他整个人生的各个方面。在古文领域里,他始终坚持己见,不为群言所惑,敢于与当时统治文坛的所谓权威相抗争。
我欣赏和钦佩他的品格。尤是其文风,他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其文成为有源之水,清新流动。
所以他的文章读来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真情实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比如著名的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项脊轩志》。
正阳桥北首,沿震川西路往西走,江畔壁刻有顾炎武的妇孺皆知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了昆山,对这两句出自昆山人的这句经典有了更加感性的认知。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昆山千灯人。他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马鞍山东路上的亭林公园应该是纪念他而命名的吧。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而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三大儒讲求经世致,强调现实关怀,是对宋明理学一意超越追求的一种拨正。这是宋代以来理学探索形成的一次重大的转向。
虽有小桥流水,也不全是风花雪月。鹿城人不急不缓地过着日子,但骨子里跟水一样,柔顺但不柔弱。一路走来,借势而为,时势造就了英雄。
昆山30年改革之路,于江苏率先,在国人心目中“小城里做出了大文章”。正阳桥,这一座桥,她是见证者。历史的公认。无论景致再怎么改变,改变不了我心中的地标。
2021-01-30午初
2021-01-31晨定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简介】陆文龙,曾用名冰夫,老刀。独立学者,诗人,教育学博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有诗文发表于《诗刊》、《秋水》(台湾)和《散文》等报刊。作品被选入《中国爱情诗萃》、《中国散文精品选》等。诗文注重哲意,追究思辩,蕴涵深长。在诗意的包围中了解“性与死亡”: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说:“我们在屎尿中做爱”。诗人济慈的墓志铭是:“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