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十讲四丨 礼贵乎“诚”:基于仁,发自本心
2017-11-27 12:46
礼,是从“仁”推论出来的,怎么又“贵乎诚”了呢?
因为诚的本义,就是基于“仁”,尊重本心,发自本心。
我们都知道,本心有善恶,孟子认为应当扬善,荀子则主张除恶。而所谓的诚,就是说不论善恶,要尊重本心,发自本心。
比如厌恶什么,根据诚的原则,就表现出讨厌,“远之”。
古代有“裂席割袍”的典故,说明发自本心的恶,也是值得称颂的,因为那都是“诚”的表现。
诚的另一面是,喜欢什么,就发自本心,表现出来。
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是这个道理。相比之下,后来的很多人都比不上孔子的诚实了。
尊重本心,发自本心,这是内在的。而这个内在的诚,向外推广到与外界(人)的交际,就是讲究一个礼字。
礼是人与外界交际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转化为某些行为仪式,并逐渐形成一套公认的、整体的社会规范,从而构建维护实际的社会秩序。
前面的文章中提到,儒学的礼,主要指是一种社会秩序——只有这样的礼,才能解释孔子所倡导的、孜孜以求的“以礼治国”。
我们现在所谓的礼仪,只是礼的一种初级形式,而其内核是“诚”,即发自本心——虽然这个本心有善恶之分,但只要是“本心表达”,都可以称为“诚”。
比如古代讲“先礼后兵”,因为不管是礼还是兵,都是真实目的的表达:我们首先希望和平共处,实在不行,只好兵刃相见了。
有个广泛认同的看法,“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恨”,就是基于诚来说的。
伪君子与真小人都行恶,但是伪君子却要以各种高大上的善行口号,来掩盖自己的目的,欺骗世人。
——我们现在社会上,是不是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人,搞的是欺诈的行径,却把自己包装得高大上,口号都喊上天了。
相比之下,真小人行恶示恶,即使最终的客观结果一样,却不比伪君子那么可恨了。
孔子在删定《诗经》时,以男女关系的“发乎情,止乎礼”,来说明礼的来源。
为什么要发乎情呢?因为在男女关系中,情就是那个“本心”,即诚。
而礼是基于“仁”提出的。所以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希望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交际,都是真诚的,发乎本心的——基于仁,建立诚意。
这种诚意,是希望别人对我们的,所以推己及人,也应当以“诚”去对待别人,去行礼。这是不论何种关系的。
反观我们现代社会,很多的礼仪丢了诚意,成为一种形式上的东西,所以看到有的场景,即使排场很大,非常隆重,却让人感受不到尊重!
而一些简单的礼仪,却因为其发自内心的诚意,而感动人心。比如认真的泡一壶茶,炖一碗汤等,虽然没有什么排场和大成本,却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和诚意。
所以说,以诚相待,才是礼的基本原则——诚意到位,礼可以从简,乃至“免礼”。
文:何为贵,儒学十讲第四篇,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