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膏、散、洗液】
一、徐木兰:徐氏三百年祖传的褥疮、疖毒、疔疮秘方
明医后人徐木兰继承祖业十八载,公布褥疮、疖毒、疔疮秘方
秘方:紫荆皮8两、独活8两、赤芍6两、白芨5两、石菖蒲、白芷、青木香各4两。
制法:研末,凡士林调敷。
效果:3-5天痊愈。
附一 李辽:祖传褥疮膏
褥疮膏(包括疖毒、疔疮):紫荆皮8两、独活8两、赤芍6两、白芨5两、石菖蒲、白芷、青木香各4两,研末,凡士林调敷,3~5天痊愈
附二 樊正阳:褥疮膏
褥疮膏(包括疖毒、疔疮):紫荆皮8两,独活8两,赤芍6两,白芨5两,石菖蒲、白芷、青木香各4两,
共研细末,凡士林调敷,3~5天痊愈。
二、褥疮生肌散:治褥疮II度或III度
褥疮生肌散:黄连3g、冰片2g、人工牛黄3g、血竭10g、元明粉6g、儿茶10g、白牙10g、黄芪15g、蚤休10g。
制法:各研细末,过120目筛,各粉混匀,装瓶备用。
主治:褥疮(II度或III度)。
用法:首先要妥当处理创面,除创面上有小水疱可直接涂上药散外,若有大水疱需抽出疱内渗液,如表面渗出物过多时,再以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用10%黄柏水湿敷,直疮面干净为止,再外撒药散,每日换药1-2次,直至收口为止。
三、洛阳白马张氏七代祖传特效方:褥疮洗方
博萃堂珍藏药方:蒲公英30克、金银花30克、紫花地丁15克、菊花15克、连翘15克、苍术15克、黄柏30克、赤芍30克。
用法:水煎,早晚各洗一次。
四、神效生肌散:褥疮、下肢溃疡等疮毒破溃后久不收口
神效生肌散是治疗褥疮、下肢溃疡等疮毒溃后,久不收口的一首外用秘方。
秘方:乌贼骨30g、五倍子15g、血竭10g、生大黄30g、白芨15g。
临床将上药共细末,将药粉直接撒在创口处,可有生肌收口之效。对于外伤流血不止,掺此药粉也可达到立时止血之效。
以前的血竭不好捣;现在的血竭一捣就碎。
以前的血竭特黏,染到手上不好洗;现在的血竭不那么红,黏到手上也好洗了。
血竭:只有那种外表看起来颜色鲜红、摸起来黏手不易洗、捣时不易碎的血竭才有效,其他一概无效。
乌贼骨,咸、涩,温。归脾、肾经,外用收敛止血,敛疮。用于一切损伤出血,疮多脓汁,及现代医学的溃疡病、浅度溃疡期褥疮。《本草蒙筌》“医科切要药……收疮口腐脓”
五倍子,首见《本草拾遗》,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外用止血、解毒。用于各种出血、痈肿疮疖。
血竭,性味甘咸,平。外用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治疗跌打肿痛,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臁疮溃久不合。能增加凝血作用。
生大黄,苦,寒。归经:胃、大肠、肝、脾经,外用祛瘀止血,有良好止血效果。
白芨,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外用止血消肿,生肌敛疮。《本草图经》“治金疮不瘥,痈疽方中多用之”。《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白芨能增强血小板第三因子活性,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形成时间,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对局部出血有止血作用。【白芨打成细粉,然后将疮口脓水清理干净后,将白芨细粉敷上,对于没有脓水的病人可直接敷上】
诸药配伍,共奏收敛止血,散瘀消肿,敛疮生肌之功。
五、邓铁涛:褥疮溃疡,用白砂糖就治好了
对于褥疮所致溃疡,我比较主张用白砂糖外敷法治之。
其方法:把砂糖铺填满溃疡面,并使之稍堆隆起,然后用胶布条叠瓦式封贴好,三五天后,待砂糖溶化,封贴之胶布表面按之出现波动感即可换药,再用砂糖如法敷之,直至溃疡面愈合。
法国研究人员认为:“砂糖之所以能治好溃疡,是因为糖所造成的高渗压能把创口中细菌的水分吸出,从而使细菌处于脱水状态;糖还可以阻碍细菌接近毗邻的营养物。不过砂糖疗效的这种解释还在争论中。”
清代名医王清任1786~1831年,他的名著《医林改错》木耳散:治溃烂诸疮,效不可言,不可轻视此方。木耳一两 (焙干研末),白砂糖一两 (和匀),以温水浸如糊,敷之缚之。
当然,从现在来看,如果一味砂糖有效,似比加木耳更方便。如能进行对照组实验,则结论会更确切些。
据《中药大辞典》木耳条,临床报道用于创面肉芽过剩,取平柔、肥厚而无缺损的木耳,用温开水浸透胀大后,酒精消毒,伤口及肉芽用盐水清洗消毒后,将木耳平贴于肉芽上,纱布包扎,约三四天拆开观察一次,治疗2例,均于3天后痊愈。木耳疏松易收缩,吸水性强,能将肉芽中大量水分吸收,使肉芽开始干萎;加之木耳干燥后,收缩皱凸,给予肉芽均匀压力,使肉芽过剩部分退平,上皮细胞随着向中心生长,伤口易于愈合。可见木耳还有另一作用。
对于白砂糖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缺少临床经验的年轻医生往往半信半疑,他们在使用砂糖外敷溃疡面时,会同时加入抗生素类药,但往往适得其反,愈合过程反而减慢了。慢性溃疡,局部辨证应为虚损之证,主要矛盾在于正气衰败,气血亏虚,复生不能。抗生素治疗,毕竟是攻伐之法,正气受伐,生机不旺,肌肤怎能复生?砂糖之作用,重点不在于抑菌,而在于给溃疡面有一个营养的环境,这符合中医扶正祛邪的法则,故能生效。
对于慢性溃疡的清创排脓问题,我亦有不同的看法。对慢性溃疡面过度地清洗清刮,脓液是给排掉了,但新生的组织亦会被清掉,创口会再次受损,并存在重复感染的可能,所以我认为,过度的清创排脓是不利于慢性溃疡的愈合的。当然,中医疮疡科有 “成脓勿留” 之说,这是指当疮疡成熟时,脓液已成,则应让其穿溃,将脓液排出,消除肿胀疼痛,有利于脓腔的缩小,使疮疡转愈。但对于慢性溃疡,日久不愈之阴疮,亦有 “脓能生肌”之说。因为此时病证已不是热毒实证,而已转化为虚损之病,治疗重点亦应从攻邪转移到扶正、内托生肌上来。
本文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邓铁涛》,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黑木耳30克,(焙干,去杂质)研细末,白糖30克,混合后加温开水调膏外用,隔日一次换药。
第一次换药后整个敷料全被绿染,而疮面上的脓性分泌物消失;
第二次换药溃疡面即显红润,以后周围开始有新肉芽长出。
换药15次后,疮口长平,上皮组织亦从四周向中间生长覆盖,中心只剩下直径约1.5厘米的溃烂面,继续换药7次,最后形成一直径0.5厘米的干痂,脱落后成为正常皮肤。
共换药一个半月而获痊愈
三、使用木耳散,肉芽组织生长快,但不会高出皮肤;上皮组织修复较慢,但不需置皮。所治三例溃疡深度分别为1.5厘米、1.0厘米、0.8厘米,均在一个月内长平,无一例肉芽组织过度增生高出于皮肤表面;溃疡面直径分别为4厘米、3厘米、2厘米,均在二个月内上皮完全自行修复,不留疤痕。相对而言上皮组织生长较慢,可能与难以避免的疮面受压、摩擦有关,有时会发现新生的上皮组织被摩擦掉,但仍能长出新的上皮。应该注意的是只要未形成干痂,就应坚持隔日一次换药,如果以为疮口已长平,疮面已缩小,就停止换药,那么湿润的疮面就会将新生的上皮重新腐烂,前功尽弃。因此在上皮修复期间,务必避免疮面受压和摩擦,这是缩短病程的关键。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90年第9期,作者/张善举、张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