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为什么只是昙花一现?(附兵马俑研究图谱)
完整版链接:秦國為何能夠統一六合?秦朝為什麼只存在了15年?
大秦帝国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帝国之一,其兴五百年,其亡却很骤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短短的十五年就宣告了一个帝国的覆灭。作为一个帝国,灭亡如此之快,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在世界历史上闻所未闻。
秦国的崛起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崛起的过程中,是秦国历代名君贤臣的努力的结果,尤其是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时期,对客卿的重用,这也是秦国强大的真正秘诀。反之,秦国灭亡如此之快可否说是没能重用客卿,从而导致一个刚刚挥剑扫六合的帝国灭亡如此之快,在笔者看来不尽然。
关于大秦帝国灭亡如此骤然,也引起了后世诸多精英的关注,人们总想对这个帝国的骤然灭亡找出真正的答案。当你看到秦始皇陵的威武雄壮、恢弘气势、威风凛凛、英姿飒爽以后,不禁发出难以置信的慨叹!如此强大的军队所缔造的帝国竞怎么可能只存在15年?!后人对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分别站在其时代的角度表达了一家之言,但是作为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均是偏颇的。
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是历史的合力,是由诸多因素所造成的,并非某一方面的原因所导致,尤其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各有所长。纵观历史上,对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大致有四种观点最为世人所青睐,分别是西汉时期贾谊《过秦论》中论述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唐朝时代杜牧《阿旁宫赋》中论述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宋代苏洵《六国论》中所论述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以及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所提倡的“秦亡于奢”。下面围绕这四个观点来分析其时代的局限性与功利性。
1、贾谊《过秦论》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此时汉朝依旧沿用道家休养生息的治国思想,贾谊撰写《过秦论》总结大秦帝国灭亡的经验教训,目的可能是为了冲破文学时黄老之学的束缚,将儒家学说推到政治前台,并制定仁与礼相结合的政治蓝图。
贾谊从时局出发,认为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果要使大汉王朝长治久安,必须施仁义、行仁政。贾谊主要的政治思想是爱民,“胡夫民者,弗爱则弗附”,只有与民以福,与民以财,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贾谊也看到,在面对北方匈奴的屡屡骚扰时,黄老之术绝对不是治国之法,所以他力主施仁义、行仁政的爱民政治思想。
然而,汉文帝一直没能采纳他的建议,李商隐感慨道:“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站在儒家本位主义的立场,直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也正应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那句古语。
2、杜牧《阿房宫赋》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其大意是: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的基业,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他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从杜牧的《阿旁宫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六国的批评。苏秦已经拟定好了对抗秦国的战略,六国之间不团结,实行绥靖,直至秦国各个击破;秦国的灭亡,也不是农民起义所致,而是秦国自己出问题。所谓“物先必腐而后虫生之”,就是这个道理。
3、苏洵《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中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
苏洵对秦亡的看法有些片面,他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绥靖,贿赂秦国,并不是说六国的兵力不强盛。但就当时秦国变法之后的兵力来说,六国兵力的确难以与秦军匹敌。然而,苏洵是站在北宋当朝的角度,借古讽今,说明六国灭亡的原因,同时,苏洵也暗示如若宋朝内乱,对周边的邻邦实行绥靖,最终会导致自己的像六国一样,被蚕食,最后土崩瓦解。历史最终上演了苏洵的预言,南宋的灭亡,便是被元朝逐个击破(包涵兼并战争,如金灭辽等),金、辽、西夏、契丹、大理、吐蕃,一个“C”字形的蚕食友邻,最后到彻底灭亡。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这是苏洵对北宋时局的一种寄托。面对北有金辽,西南有吐蕃,南有大理,北宋的边境被重重围困,苏洵写《六国论》的寓意自然再明了不过。尽管岳飞是一名良将,但是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4、秦亡于奢
“秦亡于奢”这是今人对那段历史的看法,难道说秦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秦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吗?秦国的灭亡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有着直接的关联,秦始皇修建陵墓、修筑直道、修建长城,所动用的民工达百万之多。而正是庶民不堪重负才揭竿而起,前有陈胜吴广,后有项羽刘邦,最终大秦帝王被倾覆。结合时代背景来看,“秦亡于奢”只是砥砺我们合理索取、科学发展,反对铺张浪费,尤其是物质空前繁荣的这个时代。
秦国灭亡的原因,以上四种观点都应该有,是综合的因素才导致当时统一六国的强大帝国短短十五年就夭折。下面我们就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灭亡时的年表,来细看一下秦国灭亡所潜在的原因。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毒掌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并着手进行统一六国之策略。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领兵攻韩,俘虏韩王。
公元前229年,秦派将军王翦领兵攻赵,前228年秦军进入邯郸,赵王献出地图投降,赵国遂亡。
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贲领兵攻魏,引河水和沟水灌魏都大梁, 魏王假投降,魏亡。
公元前223年,秦派王翦领兵六十万攻打楚国,楚王负伤被俘,楚亡。早在前227年时,燕太子曾派荆轲前往刺杀秦王,未成,秦乘机于前226年攻下燕都苏城,燕王喜迁到辽东,至前222年,秦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派王贲领兵由北向南攻齐,俘虏齐王建,齐亡。秦至此完成统一山东六国大业。秦王政上皇帝称号,号“始皇帝”。改正朔,易服色,以水为德。除谥法。分天下36郡。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兵器,聚集咸阳,销铸12金人及钟了78-6A禾。统一度量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徙天下富豪12万户于咸阳。
秦王政二十七年 (前220) 四十岁 巡陇西、北地二郡,出鸡头山。治驰道。赐民爵一级。
秦王政二十八年 (前219) 四十一岁 修灵渠。造阿房宫,为太极庙。出巡东南郡县,泰山封禅;等芝罘,刻石。旋之琅邪台,刻石颂德;派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过彭城,之衡山,乘舟至湘山祠,自南郡由武关归咸阳。
秦王政二十九年 (前218) 四十二岁 出巡东游,在博浪沙险遇刺客,铁锤误中副车,令天下大索十日。登芝罘,刻石。旋之琅邪,经上党回咸阳。
秦王政三十年 (前217) 四十三岁 此年无大事可记载。秦王政三十一年 (前216) 四十四岁 使黔首自实田。于咸阳与武士四人微行,在兰池遇盗,下令关中大索20日。
秦王政三十二年 (前215) 四十五岁 秦始皇出巡北部边地之碣石,刻石于碣石门。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坏城郭,决通堤防。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击匈奴,掠取河南地。
秦王政三十三年 (前214) 四十六岁 发逋亡、商人、婿等50万人徙戍五岭。
秦王政三十四年 (前213) 四十七岁 谪治狱不直者筑长城及南方越地。下《焚书令》。
秦王政三十五年 (前212) 四十八岁 修直道。坑杀儒生460人于咸阳。公子嬴扶苏因进谏触怒始皇帝,使令他离开京师到上郡任蒙恬所统率的大军的监军。
秦王政三十六年 (前211) 四十九岁 东郡有陨石落地,黔首刻石曰:“始皇帝死而天下分。”朝廷使者从关东回咸阳,夜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持壁遮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迁民3万户于北河、榆中,拜爵一级。
秦王政三十七年 (前210) 五十岁 第五次出巡。由咸阳出发,左丞相李斯随从。行至云梦,望祀虞舜。登庐山,浮江下,观籍河,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刻石颂德。憩于阼湖,游会稽,渡江乘。并海北上,至琅邪。有琅邪北至荣城山,又至芝罘,射杀一巨鱼。归途中,至平原津患病。七月丙寅日,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
通过以上年表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绘制一个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帝国灭亡的潜在原因。其中,修驰道、修灵渠、造阿房宫、修长城、焚书坑儒等为秦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在秦始皇后,即BC210年到BC207年之间,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赵高的一些措施对秦国灭亡又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巡行,卒于沙丘。时年五十岁。胡亥矫诏赐死扶苏。杀蒙恬。道九原入。复行钱。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一年):胡亥继位为二世皇帝。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刘邦等奋起响应。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诛丞相斯、去疾,将军冯劫。七月,项羽大败章邯于东阿。十二月,“巨鹿大战”。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二世皇帝三年,赵高反,二世自杀。高立子婴。七月,章邯向项羽投降。
公元前206年 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
在秦始皇死后,矫诏赐死扶苏、杀蒙恬,直接让秦帝国后继无人,未来可期名君强臣被扼杀于血泊之中。随之而起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率先于大泽乡发难,揭竿而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农民起义军,项羽刘邦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拉开了推翻暴秦的序幕。诛丞相斯、去疾,将军冯劫,更是自断左膀右臂。巨鹿大战,使秦军摧枯拉朽、兵败如山倒。章邯向项羽投降,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正式宣告了秦统一以来大秦帝国的昙花一现。
下面结合上述年表,将秦国综合实力通过财力、军队、土地、民力、国政五个方面来作评分,其中基础分为5分,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该评分尽量客观地围绕秦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加上主观打出的分数,悉数自秦始皇登基,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再到秦始皇驾崩,直到秦帝国的灭亡。如下:
(注:综合评分为财力、军队、土地、民力、国政五者的平均得分)
通过过绘制秦国综合国力评分表,旨在绘制秦帝国灭亡走势图,从而说明秦国的灭亡不只是历史上主流观点所认为的那样,秦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合力所致。每个时代所流行的秦国灭亡的原因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因而自然也就会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对我们全方面地认清历史是有碍的。
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历史合力(图中红线)
从此图我们可以看出,以BC221年为界,BC221年之前为秦国的崛起之势,至BC221年达到巅峰,其合力朝上;BC221年之后为秦国的衰落期,综合来看,“诛暴秦,伐无道”,是秦衰亡的总体趋势,其合力向下。以BC210年又为界,在秦始皇死前虽然呈下降之势,但比较缓慢,在秦始皇死后,骤然下降,二世的昏庸与赵高的篡权加速了秦国的灭亡,而农民起义则是直接原因,项羽与刘邦则是秦亡的重击。总而言之,大秦帝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合力所造成的,并非某个人所说的某个原因,权且将一家之言作为参考,难登大雅之堂,不喜勿喷。
2017年12月30日21时
——————————————————————————————————————————————
附秦陵兵马俑研究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