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出 礼
出 礼
徐世荣||江苏
出礼,有的地方叫“随礼”,也有的地方叫“随份子”,就是亲戚朋友家遇事,掏腰包去祝贺。据说,出礼最早起源于明初,是朱元璋创造性的发展了中国乌托邦式的“集体主义”,建立了“乡饮酒礼”制度,提出“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应该说,朱元璋建立的“乡饮酒礼”制度的初衷是有政治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但是,客观上也推进了民风民俗的进步,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钱出钱、有粮出粮,“随力相助”。这种“随力相助”一直延续到“文革”后期,那时亲戚朋友遇到喜事可以买被面、床单、脸盆、茶瓶、钢笔、书籍相送,遇到丧事一般都是送“帐子”(一丈左右的白布或蓝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出礼已经变味了,变成了商品经济的产物,亲戚朋友“婚姻丧葬”一律都是现金,而且金额的多少是判别关系远近的标准。现在出礼也不仅仅是“婚姻丧葬”了,也变得与日俱增、与时俱进了,除了“婚姻丧葬”之外,还有孩子出生、孩子周岁、孩子剃毛头、孩子上学,以及买房、买车、搬家、开业都要出礼,甚至有的人离婚了还要办“分手宴”,叫人出礼。
既然出礼变得名目繁多,成为了一些人的家庭负担,那么,出礼的人和受礼的人之间就出现了一种莫名的忖度和为难的心理。家里遇事,特别是喜事,都希望搞得热闹一点,于是,就想多请一些人捧场。但是,又担心请了人家,人家不愿意来,或勉强愿意来。不请吧,又怕人家说“瞧不起人”。最终还是采取礼尚往来的方法请人,也就是请自己出过礼的人。这样的人,大多都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有时宴席搞得好还倒贴钱。
当然,也有一些人不考虑礼尚往来,凡是认识的都请,自己不好意思请的,就列一串名单委托别人请,而且,还振振有词:“我请你是看得起你的”。我听一个同事老李说,他儿子结婚的时候邀请了一些亲戚朋友前来庆贺,他儿子生小孩的时候,他认为这是儿子的事情了,由儿子邀请的朋友庆贺,自己是隔一代人了,就不应该再张罗朋友出礼。可是,他的战友老孙就不这样,他儿子结婚的时候“撒了一张大网”,儿子生小孩的时候他又“撒了一张大网”,能请的都请了。当他准备请老李时,有人提醒他:“老李来孙子没叫人。”他却说:“他不叫人,我也要叫他。”说过就打电话给老李,说:“老李啊,我是来请你喝喜酒的,我来了个孙子。”然后,他又说:“你上次来了孙子没告诉我,你这是看不起我啊,你看不起我,我不能看不起你,我还是来请你了,我们什么关系啊!”老李心里在苦笑着,心想我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啊!
在办宴席的时候,这样的人就专门找名气小的饭店,按照低标准办,这时人家还振振有词:“那个饭店有特色”。
这样的人“会请人”,当然更会拒绝人。有一对姓黄的弟兄,他们兄弟家有事,都分别叫人出礼。当人家有事叫他们兄弟的时候,他们兄弟都以“父亲在,兄弟不能同时出一家礼”,来拒绝人家。如果普通职工玩一点伎俩,创造条件叫人出礼,同时又不想出别人的礼,也还情有可原。可是,有的领导玩弄这些花招,就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听说有这么一个领导,他家有事的时候,都是一竿子插到底,不留死角,人人都去出礼,有的人还以能去领到家出礼为荣。别人家有事叫他的时候,他口头上答应,实际上根本不去,等事情过了,他看到请他的人时,直接就说:“哎呦,你家那事我忘了。”
其实,出礼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不能不说有它的合理性,别人家有事去捧捧场、架架势,还能在宴席的时候遇到平时不常见的人,大家在一起推杯换盏、畅所欲言、增进友谊,岂不是一件好事。问题是受礼的人和出礼的人都要摆正心态,把这个传统的民风民俗,推向健康的轨道。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徐世荣,男,江苏省泗洪县人,喜欢写点文字。微信号wxid_1ewtd2lbjgsb22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公众号 hyd19671125
微信号 hyd196711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0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1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