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电视的记忆

电视的记忆

看了《南京日报》“南京40年 · 百姓心声”征文,一些回忆当年的文章,唤起了我有关电视的记忆。

40年前,在很多国人还不知道电视机长啥样的时候,我已有幸成为中国较早的一拨电视观众。那一年秋季开学后,我们学校不知从哪弄来一台电视机,就放在平时不怎么用的小会议室里,由教体育的丁老师负责保管。从此以后,单身的小丁老师周末也不急着回家了,晚上带着那帮跟他打篮球的高中部男生,一起躲在小会议室里看电视。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消息不胫而走,校内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各种途径来蹭电视,周末晚上,原本清静的校园人影晃动,紧闭的校门外还有人爬墙头向里张望。我因为家就住在校园里,变得吃香起来,不断被求帮忙“开后门”。

看电视的场面就更感人了,二、三十平方的小会议室里,黑压压的一屋子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巴掌大的小荧屏,大气都不敢喘,倒不是内容多扣人心弦,是因为稍有一点震动,屏幕便哗哗地没了图像,这时丁老师就赶紧去调那两根蜗牛角似的天线,好不容易调好了,手一松屏幕又上下翻起跟头来。后来有个小品说遇到这种情况得割块肉挂在天线上,虽然夸张却也是有生活体验的。就是这活受罪的电视,没有一个人舍得中途退场,每次都是看到屏幕出现“再见”两字,观众们才意犹未尽地起身。

那时的周末成了我和女伴最盼望的日子,因为与电视同样吸引我们的,还有校篮球队那几个从来没正眼看过我们的高年级男生。周末的晚上,我们都会暗暗打扮一番,我还从家里翻出一副不知哪来的宽边眼镜,每次看电视时都煞有介事地戴上,那时在我们眼里,戴眼镜是一件很有派头的事。人家戴眼镜是把模糊的看清楚了,我戴上眼镜是把清楚的看模糊了,而且还伴随着头晕目眩。

就在这一片混沌之中,我见证了中国电视发展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当时所有的电视节目几乎都被我们看遍,包括1979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的各界人士联欢晚会,那应该是春晚的雏形吧?还有一部叫《玫瑰香奇案》的电视剧,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电视剧”这个词。现在网上有说央视春晚始于1983年,中国最早的电视剧是1980年拍的《敌营十八年》,我虽然不清楚正确的答案,但至少能断定这两个说法都不对。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寒假,是我最期盼的一个假期,因为家里买了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一想到这个假期终于可以在自己家里随心所欲地看电视了,已在外住校的我就激动得无心上课,每天掐指巴望着寒假的快点到来。其实后来的感觉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美,因为没有多少节目供你随心所欲地看,记得由一群西部牛仔打扮的年轻人抱着吉他弹唱的《红河谷》,在仅能收看的几个频道翻来覆去地播放了很长时间,至今听到这首歌的旋律都有一种亲切感。

随着黑白电视机的迅速普及,彩色电视机成为人们新的追求。但那时彩电价格很贵,而且凭券供应,要有相当的关系才能搞到券,所以对寻常百姓来说彩电还是奢侈品。邻居陈伯伯当年的老友从美国回乡探亲,感念陈伯伯对其老母的多年照顾,送给他一台进口大彩电,这在当时真是件了不得的事,却让陈伯伯犯了难:这台彩电儿子女儿都眼巴巴地盯着,孙子和外孙女一般大,给谁是好?最终陈伯伯还是把彩电给了孙子,为此女儿有一年多没登父母和兄嫂的门。

等到80年代末我结婚的时候,彩电早已不是啥稀罕物了。我成家以后,添置的电视机前后加起来有6台,结婚时买的是18英寸的熊猫牌彩电,后来,一台不够看,又添置了一台21英寸的长虹牌彩电;再后来,嫌这两台电视机太小了,又先后换成29英寸的进口松下和索尼彩电;再再后来,这两台笨重的台式电视机又被49英寸LG超薄液晶电视和55英寸三洋高清智能电视所取代。

买新电视机不费事了,处理旧电视机倒成了难事。前两台还好,分别送给了朋友的农村亲戚,人家上门来搬的时候还连声道谢。等到两台29寸台式机淘汰下来的时候,送都没地方送了,商场里和网上各种新款电视机价格不贵还送货上门,哪还有人愿意费事巴豁地捡人家的旧货?两台笨重的大家伙成了烫手山芋,总放在储藏室里也不是个事。那天看到楼下有骑着三轮车收废品的,忙喊上楼问他电视机要不要。收废品的男子对着两台电视机看了半天,又回头打量了一下我,边往外走边丢下一句话:20块,能卖就搬走不行就算!我一听真是喜出望外!我原来是准备如果他不要,就掏20元请他帮忙搬走的。

如今,电视机越来越高档,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可当年看电视的那种开心和满足,却再也找不到了。

插图/网络

本平台第一本散文精品集,2018年8月全国公开发行,每册定价人民币68元。联系人:琅琅,微信号LANG2672;电话18201110689

作者简介

袁梅林,笔名:大院老猫,江苏南京机关工作人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

  • 精美散文|看电视 作者:张东标

    看电视 小时候,爸爸时常领着我去他的战友家里看电视.爸爸的战友家里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这样的电视机在那个时候,也是很少人家有的.        吃过晚饭,夜幕降临,我便跟着爸爸去看电视了.路程不 ...

  • 柴扉别集(29)给清贫找个富裕的理由 | 张国领专栏

    柴扉别集(29) 给清贫找个富裕的理由 张国领 调回河南之后我就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同样是省会城市,郑州比合肥发展快,至少快十年. 这不光体现在城市的规模和建设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光从外表看, ...

  • 散文《不是故事的故事》丁丽萍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有一天晚上,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小女儿说道:"我需要每天看看电视,最起码是看看新闻,我除了要随时了解形势外,还要保证 ...

  • 【西南文学•散文】刘 君/四川/电视的记忆

    蜀道杯文学大赛 --微刊总第1458期-- [作家简介] 刘 君,四川省内江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资中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刊于<西南文学><内江日报><当代诗词> ...

  • 【西南作家•散文】马晓燕/电视的记忆

    西南作家·散文 [西南作家·快讯]阿 月 /西南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电  视  的  记  忆 马晓燕(四川南充) 四年前,家里搬新房,添置了一台55英寸4K超高清智能电视,这台电视的外观很精美, ...

  • 散文:把记忆的暖,洇染成缱绻的画卷珍藏

    作者:子墨 打开记忆,深刻的,记忆犹新的都是一束微茫,触摸之时,有些苍凉. 偶而会想起,偶尔会忘记,回味之间又会触及心里的柔软,滚烫的心,会趋于平静,如水的心情,是一叶孤舟在心湖荡漾. 时光搁浅在记忆 ...

  • [散文随笔]我记忆中童年往事...

    我的童年生活 那河,不再是记忆中的波澜壮阔:那树,不再是我眼中的茂盛耸立.我那美丽的童年,一去不复返-- 岁月的积累,沉淀了许多尘埃,但它们拥有最美丽的色彩,有酝酿许久的甘甜.没人知道,那到底是不是童 ...

  • 【散文】乡村记忆(作者:天一点点蓝&朗诵:如风)

    乡村记忆 作者:天一点点蓝  朗诵:如风 时光如白驹过隙,再过几日,就是中秋节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挥汗锄禾的身影,不禁勾起了童年乡村记忆. 我的故乡在农村,童年是在乡村度过 ...

  • 散文精选:记忆的深度(原创)

                                                                                                    文/青冥 ...

  • 赫崇明||【散文】珍藏记忆 ——写在《红果园日记》再版时

          珍 藏 记 忆     --写在<红果园日记>再版时                       文/赫崇明   2004年4月,经在北京和河北工作的几位同学提议,北方交通大学 ...

  • 散文《有些记忆只是太刻骨铭心》作者/雪莲花开

    荐赏 雪莲花开佳作 作者简介 雪莲花开,湖南人,<诗韵墨语>签约作家,爱好文学.在文学道路上勤耕不辍. 有些记忆只是太刻骨铭心 文/雪莲花开         我这一辈子永远记得,自从他死后 ...

  • 【方志四川•散文】吴刚 ‖ 记忆中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 吴 刚 随着岁月增长,故乡的记忆越发清晰,每当一个人独处时.三两朋友月下畅饮时,故乡的山.故乡的树.故乡低矮的土瓦房......一帧帧.一幅幅,总会莫名浮现在眼前,渐渐地,泪水噙满眼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