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的故事(七十三)冯氏临朝 献文禅位

纵观文成帝拓跋濬的一生,年幼,生母去世,被乳母常氏抚养长大,十二岁,父亲拓跋晃忧惧而死,十三岁,爷爷拓跋焘被宦官宗爱所杀,历经磨难,看惯了权利斗争的腥风血雨,最终登上帝位,在位十三年,虽英年早逝,倒也算是难得的善终。

文成帝死后,12岁的儿子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尊嫡母皇后冯氏为皇太后。冯太后并非拓跋弘的生母,按照“子贵母死”的制度,在拓跋弘两岁被立为太子之时,他的生母李贵人就已被赐死。也就是说:小小年纪,拓跋弘就成了没娘的孩子。其实,也不能说没娘,只不过这个娘是个后妈,她就是拓跋濬的皇后冯氏,也就是后来的冯太后,史称“文明太后”。

冯太后 像

文明太后冯氏是北燕国主冯弘的孙女。公元436年,北燕为北魏所灭,冯氏的父亲冯朗携妻子王氏归顺北魏,来到长安,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冯熙,公元441年,王氏夫人又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就是冯氏。

冯氏出生后不久,哥哥冯熙就因叔叔冯邈战败而没入柔然。紧接着,不知是朝廷对曾为北燕王子的冯朗心存疑虑,还是冯朗果真有什么不轨之举,官至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的冯朗被太武帝下令诛杀。

按照惯例,年幼的冯氏被没入宫中,成了一名婢女。虽是婢女,可在姑母冯昭仪的多方照应之下,冯氏有惊无险的长到了十二岁。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十三岁的拓跋濬继位,十二岁的冯氏被立为贵人。婚后,二人感情与日俱增,并得到了被尊奉为保太后的乳母常氏的认可。

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正月,在保太后常氏的见证下,兼具聪慧与美貌的冯氏被册封为中宫皇后,执掌后宫,母仪天下,打破了汉人不可以做皇后的北魏旧制。这一年,她只有15岁。当年二月,也就是冯氏被册为皇后的第二个月,不足两岁的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因其生母李贵人被赐死,冯皇后便担起了养育之责,将拓跋弘视若己出,这让文成帝拓跋濬深感快慰。

贵为皇后的冯氏,理解文成帝为国操劳的艰辛,尽力为他排解各种烦闷与不快。在皇后身边,文成帝仿佛忘记了朝廷上大臣的争斗,忘记了柔然和刘宋的威胁。可天不作美,冯氏成为皇后,尚不到十年,这种偕鸳效鸯的生活就画上了句号。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英年早逝。这一年,冯氏只有二十四岁。

丧夫之哀,令冯氏痛不欲生,她终日以泪洗面,既为丈夫离她早去而悲伤,更为自己命运多舛而哀痛。三天后,按照北魏的旧俗,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等器物,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亲临现场哭泣哀悼。

当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冯氏突然扑向了熊熊燃烧的大火。周围的人都被她的举动惊呆了,待回过神来,大家急忙冲入火海将其救出。幽幽醒转的冯氏似乎瞬间顿悟了生死。从此以后,她就像换了一个人,她不再是那个被文成帝环抱的弱女子,而成为了一个坚毅果敢的女强人。

拓跋弘即位时只有十三岁,而皇太后冯氏也不过二十四岁。眼看着这对孤儿寡母,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准备借机谋朝篡位,北魏的国内政治形势再次遭遇危机。得知消息的冯氏没有慌张,而是联合其他忠于皇室的文臣武将,暗中布置,指挥若定,权臣乙浑被杀,并夷灭三族。

冯太后 像

紧接着,冯氏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成为了北魏政权的实际统治者。这次临朝,前后仅十八个月,可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迅速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

皇兴元年(公元467年),献文帝的儿子拓跋宏出生,献文帝拓跋弘的弘是弘扬的弘,而他的儿子拓跋宏是宏伟的宏,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不是要避讳的吗?首先,二者同音不同字,此外,献文帝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第豆胤,而他的儿子除了叫拓跋宏以外,还叫元宏,也正是从元宏开始,北魏帝王世系改用元姓,一元复始的元。

皇太后冯氏喜得长孙,自然高兴。时隔不久,她决定停止临朝,还政于已初为人父的献文帝,转而担当起抚养皇孙元宏的责任。

献文帝亲政后,立刻对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进行了一轮清洗,尤其是贬斥了许多皇太后冯氏的宠臣男侍,并试图重用提拔那些虽有才能却不被皇太后冯氏所看重的人,以结成自己的心腹。

起初,皇太后冯氏对献文帝的所作所为虽心中不快,但也没有立即发作。但是到了皇兴四年(公元470年),一个名叫李弈的人被献文帝所杀,终于引发了冯氏的滔天怒火。

那么,这个李奕是谁?他和皇太后冯氏又是什么关系呢?原来,自文成帝死后,年轻的冯氏不耐守寡的孤寂与冷清,再加上北魏乃是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很注意那些美貌男子,以便选来为伴。李弈就是其中冯氏最喜欢的一个。

李奕,出身官宦世家,长得仪表堂堂,风流倜傥,又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兼之有朝政之望,因而深得皇太后冯氏的宠爱,经常入侍宫中。这让献文帝非常不满。

皇兴四年(公元470年)秋天,李弈的兄长、尚书李敷的好友,相州刺史李欣因罪被告发。李欣为求自保,检举尚书李敷有罪,按理说,将李欣、李敷二人下狱问罪,这件事也就结束了。可献文帝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他不但下令抓了尚书李敷,还将他的弟弟李奕牵连其中,二人被关入死牢,并于当年冬天,同时被杀!

李弈之死,让皇太后冯氏失去了一位甚是相得的情人,心中极难平静。可不久之后,那个出卖朋友,直接导致李奕被杀的相州刺史李欣,居然被献文帝提升为尚书,参决国政,这让冯氏忍无可忍。于是,她利用自己的声威与势力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

在冯氏的强大压力下,献文帝曾想传位给素有声望的叔父拓跋子推,可遭到宗室大臣和宦官的联合反对。无奈,他只得在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将皇位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元宏,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而18岁的献文帝自己则做起了太上皇。

孝文帝即位之初,太上皇献文帝并不甘心放弃手中的权力。他不但继续把持朝政,还屡屡颁布诏书行使大权,甚至多次率军北征南讨,颇有太武皇帝之风。延兴五年(公元475年)十月,已经做了四年太上皇的献文帝在平城北郊举行盛大阅兵式,天下震动。

面对这一切,冯氏越来越觉得,自己有必要再次临朝称制。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六月的一天,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师气氛紧张,宫中更是戒备森严。太上皇献文帝应召觐见皇太后冯氏,结果,被强行软禁,死于平城永安殿。随后,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

(0)

相关推荐

  • ㊙㊙北魏第一奇女子冯太后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最黑暗.最野蛮.最痛苦的时代,那就是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过后,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势力,涌入中原的时代.当时无数的北方汉人迁到了南方,中华大地很快陷入了四 ...

  • 北燕亡国后,公主入宫当婢女,14岁成皇后,辅佐三代皇帝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有面对磨难不放弃.不妥协的勇气.谁说只有男子才有能力驰骋沙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朝代 ,她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才华,一步步走到最后,她11岁入宫当婢女,14岁为中宫的皇 ...

  • 她11岁入宫14岁封为中宫皇后,从宫中女婢成为中宫皇后最快

    历史上的女性有时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动乱时代,更为明显.例如,在动乱不息的南北朝时代,中国的北方就出现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在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发展史上创下过彪炳后世的光辉业绩. 这位曾在封 ...

  • 鲜卑的故事(八十三)尔朱进京,河阴之变

    尔朱荣 尔朱荣,胡人,因世居尔朱川(今山西省西北部的朱家川),遂以地名为姓氏.其历代先祖都是部落首领,自道武帝时投靠北魏,此后数代都是北魏的将领,被封为郡公.及至北魏孝明帝时期,尔朱荣继承家业,承袭父 ...

  • 鲜卑的故事(七十九)南梁代齐 八年鏖战

    东昏侯萧宝卷的昏庸无能和荒淫无道,能够造成的结果无所谓两种,一种是反叛内乱,一种是外敌入侵. 公元500年十一月,负责指挥守春战役的豫州刺史萧懿被萧宝卷所杀.十二月,萧懿的弟弟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讨伐萧宝 ...

  • 鲜卑的故事(七十八)后宫外戚,南北二帝

    北魏与南齐 南齐永泰元年(公元498年)七月,明帝萧鸾去世,太子萧宝卷继位,成为南齐第六位皇帝,是为东昏侯,改年号为永元.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四月,孝文帝驾崩,太子元恪在鲁阳即皇帝位,是 ...

  • 鲜卑的故事(七十七)立法选贤,南伐而崩

    孝文帝曾说:"教随时设,治因事改",他认为: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地修改完善. 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在<太和五年旧律>的基础上,由群臣起 ...

  • 鲜卑的故事(七十六)革俗汉化,平定叛乱

    孝文帝以迂为直,迁都洛阳后,大批鲜卑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纷纷涌入内地,新的问题出现了:鲜卑人编发左衽,男穿袴褶,女衣夹领小袖,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而且新迁之民初到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七十三) 扁平疣很烦人外用中药一扫尽 补气固表防感冒 延龄益寿抗衰老

    奶奶说,中国人防感冒的经典方就是扶正固表的玉屏风散,方子很简单,就是三味药一比二比三的比例配好,坚持服用一段时间,人的抵抗力就增强了.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减裁化就又配出了很多补气固本的酒方来.这些酒方最适 ...

  • 我们的家谱 我们的故事——黄埔冯氏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冯",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中华冯氏网"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冯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冯氏文化 ...

  • 冯骥才和冯氏家族的文化故事

    慈城古县城千年史,积淀了许多江南古城.古镇所具有地方人文传统.慈城冯氏为代表的世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对慈城古镇历史文化的挖掘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对当代多元价值取向的思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月22日, ...

  • 鲜卑的故事(七十五)以迂为直,迁都洛阳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两度临朝称制,长达十四年的文明太后冯氏去世,时年二十四岁的孝文帝亲政. 孝文帝 像 亲政后,孝文帝继承太后遗志,继续重用汉族士人,改革旧俗,全盘推行汉化.效仿汉家王朝的礼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