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花糕
重阳节吃花糕习俗久远,“六朝时重阳节俗形成,糕类成为节令食品。”(仲富兰《节日里的中国》)仲先生为此解释道:“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阳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尝新食品。这也就是后世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的秋祭习俗渊源,民间在重阳节以重阳糕荐神祭祖,是为秋祭。”
重阳节吃糕,源于“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步步登高”“步步高升”之寓意。六朝以后,在唐代称麻葛糕,到了宋代已习称“重阳糕”。“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阁分及贵家相为馈送。”(宋吴自牧《梦梁录》)从此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重阳糕”已十分讲究并被作为重阳节的礼物互相赠送。
到了明清,重阳花糕已成为都市、乡村的应节食品。“明清时代登高所吃的糕,用麦面作饼,点缀枣栗,称之为花糕。明清人们吃花糕也颇有讲究,依据明人谢肇淛《五杂俎》所记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仲富兰《节日里的中国》)另外,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记胜》中也记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盛。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累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小儿辈又以酸枣捣糕,火炙脆枣,糖拌果干,线穿山楂,绕街卖之。”
不仅民间重阳节这天吃花糕,清宫的重阳花糕更是要从九月初一开始,一直吃到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晚膳。故宫宫廷部专家苑洪琪在《中国的宫廷饮食》里记录:“自九月初一起,官中御茶膳房就开始准备做花糕的原料:糯米、黏黄米、粳米,要精心挑选,磨成面粉,再将辅料,红枣、核桃、松子、瓜子去皮去核,苹果脯、山楂脯、青梅、瓜条等蜜饯果脯切成碎块。熬蜂蜜,炼奶油、猪油……九月初二日起就开始使用不同熟制法制出黏花糕、炉花糕、蒸花糕、奶子花糕。每日由皇帝分赐官内妃嫔及大臣们食用,直到九月九曰晚膳为止。”
清宫的重阳花糕当然是尽善尽美、精益求精,而老北京重阳节花糕有许多种类,一类是饽饽铺里卖的烤制好的酥饼糕点,如糟子糕、桃酥、碗糕、蛋糕、萨其马等。另一类则是四合院里主妇们、农村妇女们用黄白米面蒸的金银蜂糕,糕上码有花生仁、杏仁、松子仁、核桃仁、瓜子仁五仁,有的是用油脂和面的蒸糕,有将米粉染成五色的五色糕,有的糕中夹铺着枣、糖、葡萄干、果脯,或在糕上撒些肉丝、鸡鸭肉丝,有的花糕上还贴有“吉祥”或“福寿禄禧”字样,并插上五彩花旗。“普通的花糕就是蒸的饼,两三层,中间加上枣,上面插上红红绿的小旗子,为的是上供用。北京有名的悖悖铺(点心铺)比如说八条的瑞芳斋、前门外的正明斋、东四的聚庆斋都做优质的花糕,酥皮枣泥馅两三块儿一叠,中间加上青梅、瓜条、山楂、葡萄干,现在传统点心铺还卖重阳一季。花糕一般一进入阴历九月初就开始卖,卖到大概九月十ー、十二就没了。”(赵珩《百年旧痕》)
重阳时节趁金秋大好天气之际,选择适宜郊游地区,不妨全家来一次旅游,届时登高望美景,心旷神怡身心愉悦尽享家庭幸福和谐之乐,还可同时预备重阳花糕等食品与炊具,阖家饮酒游乐野餐,确实别具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