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唐诗解读——李白之《蜀道难》(下)
噫吁戏,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解读:
第四段:“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此段用入声“十一陌”韵,形容高山绝壁上有倒挂的枯松;第五段:“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此段用上平声“十灰”韵。形容山泉奔瀑,冲击崖石的猛势犹如万壑雷声;第六段:“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此段用上平声“九佳”韵。这是总结之前的描写,转而化为问句——远方的客人,你为何要来此呢?紧接着诗人又讲到蜀地的军事形势,诗人化用张载《剑阁铭》的句子,并进行了翻新。自古蜀地全仗剑阁天堑之险,守锦城金汤之固,以此割据天下,成就霸业。如此险要之地,诗人联系自唐开国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致使朝野震动,诗人认为应该派一个亲信可靠的人去镇守,否则就会非常危险,这也为这首诗注入非常现实的政治意义。此三段韵法与章法有点错落,读诗至此,总有气氛短促之感,此种短韵用法,往往是个缺点,但这也是李白的长处。不过李白自由用韵,不受拘束,且内容思想上又不成段落,这应该算得是他该诗的缺点。
第七段:“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此段用下平声“六麻”韵。蜀地猛虎成群,长蛇遍野,虽然锦城沃野千里,号称天国,但如此可惊可怖之世界,诗人认为还不如早早归土中原。最后两句诗人又一次将全诗主旨托出——蜀难之难,难于上青天。诗歌基调也由激昂归于低沉,蕴藉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也给读者以悠悠之思。
全诗融想象、夸张与神话传说于一体,兼之以描写、抒情、时事评论,刻画了蜀道之艰险,政局之危险,加之大量散文化的句子的灵活运用,使全诗形成了雄壮奔放的语言风格,可谓“倏起倏落,忽虚忽实,真如烟水杳渺,绝世奇文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