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隆冬记

《送东阳马生序》里的冬天,才是真正的冬天。“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看到古人在这样的冬天还抄书借读,拜师求学,我想我还有什么理怪这个冬天的冷呢?况且我们待在家里有暖气,出门在外有好装备,这一九和二九的穷冬烈风,都不算啥,只是少了雪,这冬天里的精灵,多少让人有点失落,作为堂堂大西北人,却只能蜷缩在朋友圈里,羡艳南方人的雪,不由悻悻然。

想起故乡的冬。朔风凛冽,滴水成冰。男人们戴大耳朵棉帽,肥大的棉衣棉裤把人扮成大熊,双手捅在棉衣袖口里,在阳面的街道墙跟下,站成又一道墙——暄关,(“暄”其实是一个很诗意的字,有典有诗)嘴里哈出的气像烟筒冒白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安爷精瘦,骨骼清奇,一说话就觉面部的骨架都在动。当过教书先生的他,一身青衣,帽子端端正正,像校正后粘在头上,没见有过歪斜的时候,衣服穿得一丝不苟。说话言简意赅,就像三句半里的那半,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现在的年轻人,结婚三天,就要和爹妈把锅单……”“白眼狼!”“现在的人,钱多了,楼高了……”“心眼窄了”不用说,最后一句是安爷接的。记得他老伴去世后,安爷写的悼词里的一句话:老伴是我的一把伞,和我一辈子没红过脸。朴实无华,自然而然。我羡慕他们一辈子没红过脸的感情,在那样一个条件艰苦忍饥挨饿的年代,抚育六儿一女,还能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何其不易!盛爷有点守旧,却幽默风趣,看见街上女人穿长靴,就说穿了一节火筒子(生炉子外外接的出烟的铁皮筒子),那是苦家的女人?说起城里楼房,一副嫌弃样,楼房有啥好,做饭的和拉屎的混一个屋里,那干净吗?男人的头上多少女人在踩,能不阴盛阳衰吗?还没热炕,我们的热炕多解乏啊,浑身上下的血管毛孔都疏通了,不比城里的暖气差。女人的头烫得跟狮子一样吓人,还以为好看哩,还花银子买那么多化妆品,败家娘们,我们的热冬果比她的什么化妆品都强,没见秋里吃跌果的猪,毛都黑亮黑亮滴……
女人们棉衣棉裤鸡窝鞋,隐匿了性别区分,就那一溜儿的围巾——红的绿的,紫的蓝的,裹得冬日的街上有了颜色,生动起来。她们集中在开朗热情的玉英娘姨婶家,坐在炕头上,做起针线活来。纳鞋底的,行鞋垫的,飞针走线的当儿,东家长西家短的聊着聊。头一偏,针往头皮上一个优美的弧线,那针真是上了油般,飞了起来。一直喜欢那样的镜头,画面感十足,尽显农村女人的灵巧和妩媚。那天她们喧关的主题是如何讨伐陈世美一样的男人。村里在外跑运输的男人多了起来,有个别人口袋是鼓了起来,可心却猥琐起来,拐上别人家的女人就公然过鸳鸯日子去了,出了车祸成了废人又回来了,老婆忍辱负重,伺候吃喝拉撒,闲了还推出来晒太阳,那天的太阳又不烈,却把看到的女人们晒炸了!“杏儿还推出来晒太阳,直接推河里算了沙!”“那不要脸的还好意思回来,脸抹到裤裆里老!”一个个义愤填膺,咬牙切齿,恨不得拿针拿锥子去扎那负心汉。也有人叹气说:“你们站着说话腰不疼,杏儿有杏儿的难怅呢。”女人们一会儿生那男人的气,一会儿生那女人的气,却都不忘手里的活。

玉英娘姨婶心灵手巧,会画画会剪纸,左邻右舍的方桌台布、扇被单都是她飞针走线的画布。我家方桌的台布图案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扉面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栩栩如生,翠绿色的叶片映着棕色的枝干,那活泼泼的样儿,让人能感觉到葡萄甜。乡亲们的窗花都是她白天黑夜赶着剪的。总见她不厌其烦地坐在一堆琼花玉碎间,自信地抿着嘴,一把小剪刀,嚓嚓有声,一会儿一幅喜鹊登枝,一会儿一幅人寿丰年,还边忙活边哼唱《洪湖水浪打浪》,娘姨爸也被卷进这纯公益活动中,剪好一幅,娘姨爸急急送到乡邻家,家家都等着糊新窗户呢!不到二十八九婶婶的剪刀是停不下来;不到这一天,娘姨爸的脚步也停不下来。这位能干的婶婶,第一个学会了打针,第一个买了压面机、烤饼箱,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她也是我见过的婶婶辈里唯一一位忙里偷闲捧书夜读的女人!

男孩子们在朝阳的墙跟下排成一溜,挤热热。两边的人都使劲往里挤,挤出来的就重新排在两头继续往里挤,叽哩哇啦叫着嚷着,全然不在乎那衣服蹭了一身土。女孩子们在麦场玩起打沙包。沙包榴弹一样投来投去,女孩子们灵巧地上下弹跳,左躲右闪,小辫子钟摆一样左右晃动,只玩得满头热气精疲力尽才罢休。

我家尕爷最忙了,一个筐篮里杀猪的家什全货着呢。长的短的刀,宽的窄的吊钩子,木塞子,铁矸子……活脱脱一个冷兵器库。尕爷人和善,活干得利落漂亮,还没到腊月,就有人提前预约排队呢,赶得上大医院的专家号了。天麻麻亮就有人家烧好水候着,尕爷穿着工服——长雨鞋、长皮围裙、蓝布套袖,和赶来帮忙的左邻右舍的男人们,左拦右堵,一起追逐那可怜的年猪。猪知道大限已到,拼了命的左奔右突,最终被死死摁在地上,随着一声冲天嚎叫划破村子的寂静,一个生命气绝生亡。这一天的感情是复杂的,又开心又伤感,为即将要到的口福,为喂了一年的一个活蹦乱跳生命的消亡。

家里有一张童年旧照,照片里的我棉衣棉裤,又肥又大,把那个还不算丑的小女孩装扮得滑稽可笑,和冬天背景里的干枝净树、寒山瘦石违和感十足。一直埋怨母亲她们那代人的审美和衣品,只是白雪染过的大自然的美盖过了所有,满树的琼枝玉叶,千树万树的梨花。空旷的梨园洗尽铅华,遒劲的枝条向天空进发,这样的隆冬,让人很容易想起《林海雪原》的冬天,冰天雪地里的杨子荣,一身戎装,白色披风,虎皮大氅,头戴绿色黑绒军棉帽,足登长靴滑雪板,一颗红星耀白雪,波浪般风驰电掣于林海雪原,英气逼人的样让人沉迷。

其实那时候真正沉迷的是雪后捕麻雀,扫开一块雪地,撒上一把糜子,用木棍支起一个筛子,一根细绳远远地牵着狭进门缝,我和小姑进屋从门缝里伺机候着,那麻雀就是鬼精,只吃遗落在筛子外缘的,还迅速啄上一口就赶紧警惕地四周张望,就是死活不进圈套,半天一无所获,耐心用完了,气得收兵,刚拿走筛子,“呼啦啦”一阵,那天兵样的麻雀纷纷落地,将地上的一把糜子风卷残云,得胜回巢。懊恼之余,沮丧地回到热炕,盼星星盼月亮地期待年的到来。

外爷织来的羊毛袜子,虽然扎脚但却保暖,套在冻成红萝卜样的脚上,又痒又幸福。脚上的冻疮让人怕热,一旦置于热炕,痒得难受,得不停地蹭。手冻成了馒头,有时候会裂口化脓,痒得想挠却又上不得手,难受得想哭。

放羊的尕瘸穿着羊皮袄,腰里系一羊毛绳,腋下夹一根长鞭,毛绳在凛冽的风里晃荡,统着袖子,一摇一摆地吆喝着一群嘴角毛边结着冰碴子的羊,孤独地往山里走去。他一直未娶,可能是因为穷,也可能是和羊处久了,觉得羊比女人安静温顺。
冬天的夜晚,饲养场里爷的炕头是我们的乐园。马圈里的马粪把土炕烧得烫脚,虽然味道难闻了点,我和表妹才不在乎呢。我俩在炕上玩抓骨头,几个羊骨节炕上一撒,沙包空中一抛,赶紧抓起骨头,接上空中落下的沙包,乐此不疲,爷笑眯眯地说:“这两个女子,把我好好的一张新毡都抓了个坑!”仗着他的疼爱,我俩全然不顾,还缠着爷非要他讲古经,不讲就不回家。爷讲了什么我已不大记得了,只记得他去宝鸡西安卖梨,路遇土匪被抢的惊险,有点像枪战剧,听得开始打盹了,爷要送我俩回家,我们不想回,爷就哄我们说马粪会把女娃的香气熏没呢,将来就嫁不出去了。我们被连哄带骗下了炕,临走前爷要喂一次牲口。那匹红棕马总是用水样的眼睛看爷,跺着方步,优雅地甩着长长的马尾。爷说这匹马力气最大,干活最实诚,可不能亏待它。它面前的槽里,草料总是比别的马堆得高。爷走路裹着风,我们总是小跑着才能跟上他。

有电影的冬夜,早早拿上板凳去占地方,见到英俊潇洒的放影员尕达,农村娃不知道怎么称呼,仰头紧张地问一句:“今晚演什么?”尕达边挂帐子边笑着回一句:“狗看星星。”放下小板凳,拿出一节白粉笔,哗啦一个大圈,嘱咐邻居发小先帮我看着,急急跑回家吃饭,见到妈兴奋地说:“妈,今晚的电影是《狗看星星》。”妈一听扑哧笑出了声:“我这瓜女子,人家骂你呢”,骂就骂吧,才不在乎呢。胡乱吧啦几口饭,口袋里装上妈炒的麻麦,一溜烟又跑回学校。一看到闪闪发光的“八一”两字,就兴奋得瞪大眼,知道是战争片了,一颗童心随着我军的胜利而欢欣鼓舞,随着我军战士的伤亡失利而黯然伤神。遇到咿咿呀呀的戏剧,虽然不感兴趣,低头拜佛,再冷的夜晚也要坚持到大白幕上出现大大的“終”字。回到家感觉脚都不是自己的了,木木的,热炕捂上半天才慢慢热有点热。

老家有句土话叫“冻蹶了”,到今天才理解这个“蹶”字,那个冷,能让人一蹶不振啊。可是,再冷也挨着过,这三九天的天气,能洗去人的浮躁,让人回到家,回到炕头,体会“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凡和温馨,况且,在隆冬里的磨砺过的人,才是经过大自然严寒洗礼的人,才更有耐性和韧性。

近期热读
1
开口笑的软儿
2
什川古梨园景区今年将建两个停车场
3
看见父亲
4
君子萝卜
5
搭梢子(五)深山之夜
6
搭梢子(六)激情的早晨
7
搭梢子(7)老“县长”和梢娃子
8
搭梢子(8)红嘴“嗄儿”
“写留言”
跟老魏进行互动吧!
(0)

相关推荐

  • 【望安山文学•“望安杯”首届全国征文大赛100号作品】李秀亭||怀念老家的土炕(散文)

    怀念老家的土炕 作者:李秀亭     主编:非   鱼 年逾八旬的我,离开生我.养我长大的老家快七十个年头了,每当冬季寒风呼啸.雪花飘飞的时候,对老家土炕怀念之情就会骤然袭来.尽管现在生活在具有中央空 ...

  • 【留住记忆】当年,他们真年轻(下)

    --文革中的大串联实录 县档案馆在征集老照片时,文革中结伴串联的老陈同学和我提供了几张大串联的照片.竺科长建议我以这几张照片为引线,写一篇大串联的回忆文章.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尘封多年的记忆就此缓缓打 ...

  • 张 云丨母亲做的棉袄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前几天雨水过后,冷风乍起,气温骤降,虽然加了衣服,但走在路上还是感觉很冷,看来,冬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个渐渐变冷的冬季里,不禁让我想起了小 ...

  • 那年、那人、那炕

    文章作者:大康 那年冬天 我出生在 奶奶家的炕头上 兴许是炕头太硬 睡过这炕的人 脾气个个倔得像牛 那年我八岁 也是在这炕头上 爷爷含着泪 等着做手术的我回来 但是 他没等上 睁着眼走了 那年我小学 ...

  • 当代作家‖【岁月的痕迹】◆闫敏哲

    作者简介 闫敏哲,陕西西安人,笔名阿哲,<青年文学家>理事,中国西部散文文学会会员,<齐鲁文学>签约作家,国际诗词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北戴河创作基地文学院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 ...

  • 老家的冬天

    算起来,除了过年放假,已有近三十年,没正儿八经在老家过冬了. 其实,和大连相比,老家的冬天,也还是很冷的.虽没有海边的寒风刺骨,但那种干冷的感觉,还是有些让人生畏. 小时候的农村,一般人家冬天也没什么 ...

  • 农村80后生活记忆:以前的棉衣棉鞋都是自己做,感觉温暖舒适

    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种植一两亩棉花,为的就是做被褥,以及做冬天穿的棉衣棉裤和棉鞋,在那个相对来说自给自足的年代,穿羽绒服的人真的很少见,穿上自己做的大花袄,虽然显得很笨重,但确实感觉温暖又舒适,保暖 ...

  • 乡村风物记

    乡村风物剪影

  • 乡村救火记‖文/青衫

    乡村救火记 如果说冬天的太阳是暖阳可亲,那夏天的太阳便是骄阳似火.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彩出来走动,太阳把大地烤的滚烫.就连呼吸空气也是炙热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 尤其到了六月份之后,一天中只有早上和晚 ...

  • 乡村土地承包记

    ◆ ◆ ◆ 文 | 图:采芑 某湾90亩的河畈地肥沃而平坦,这么大范围的一片好农田在丘陵地区并不多见,湾里人称之为"大畈".前几年由村委会承包给本湾人,后转包给花老板.于是,农田上 ...

  • 蒋晓琳:乡村行记

    山水之情,花草之性,土屋之筑,全真全裸,没有许多作态,也无需包含.寂静的乡村,阳光洒落,悠闲生活,常态习惯. 周末随朋友一起,计划寻找历史建筑的痕迹,无意中走到阳新某山脚下的山村.这里没有轰轰烈烈,但 ...

  • 【图说武胜_28】双星乡村踏青记

    双星是武胜县辖乡,在县内没得啥子特色,撇开那个最美乡村,双星的乡村和县内大多数乡村差不多.如果追溯乡史,县志记载1913年设双星乡,1958年改双星公社,1983年复双星乡.双星乡位于武胜县境东部,距 ...

  • 情洒窑西村 助力乡村振兴——记新建区昌邑乡窑西村驻村第一书记葛振桐

    葛振桐和窑西村结缘于2019年,那年11月,他从南昌市大数据与信息化顶层规划的岗位来到新建区昌邑乡窑西村任第一书记与驻村工作队队长.刚到窑西村的时候,这个南昌市大数据与信息化方面的技术专家就立志一定要 ...

  • 【教育】执着追求梦想 爱洒乡村教育——记剑阁县涂山小学教师付代军 ‖ 赵立策

    执着追求梦想 爱洒乡村教育 --记剑阁县涂山小学教师付代军 赵立策 每天中午,辛苦教学一上午的老师们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休息,而她却照例一头扎进办公室,要么批改作业和试卷,要么翻阅教学用书批注.圈点, ...

  • 龙城破浪向小康——记甘肃天水的乡村蝶变之路

    龙城破浪向小康 --记甘肃天水的乡村蝶变之路 记者 王万亮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皇城村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王诚 摄 陇山苍苍,渭水汤汤. 在中华文明的坐标系里,陇山.渭水环抱的"羲皇故里 ...

  • 扎根乡村 为乡村教育引路护航——记2021年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薛法根

    2021年江苏省先进工作者 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 薛法根 手持一支粉笔,为希望引路:身立三尺讲台,为梦想护航. 2001年,薛法根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各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