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为主治疗白塞氏病(疑难杂症)

作者:田开愚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252000)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0914 白塞氏病又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是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现虹膜睫状体炎伴前房积脓、口腔粘膜疼痛性溃疡、生殖器或阴部溃疡这三联症状的一种特殊的综合征。《金匮要略》早有明确记载:“目赤如鸠眼、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其病名、定义及特征均与白塞氏病相似。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发病原因,看法尚不统一。有人认为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变态反应。在治疗上,眼科基本同色素膜炎,以激素治疗为主。祖国医学则认为狐惑由湿热内蕴心经,上炎则至目赤,视物不清,口舌破溃,下移则至阴部肿痛、溃疡。在治疗上则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为要,用甘草泻心汤、苦参汤等。

笔者应用原方治疗白塞氏病,效果并不理想。根据临床实际,反复探讨,对原方做了多次修改,减去干姜、半夏、党参、大枣,将炙甘草改为生甘草并加大剂量,合导赤散而组成变通甘草泻心汤:生甘草30g,黄芩、木通各9g,黄连、升麻、竹叶各6g,生地、银花、土茯苓各15g。本方以生甘草为主药清心泻火解毒,辅以黄芩、黄连、银花、土茯苓,以增强清热解毒作用;佐以生地、木通、淡竹叶以凉血、泻热、引热下行;以升麻为使,宣发阳明、肌腠之邪,共奏清心利湿、凉血解毒之效。

例1:张某,女,28岁,1997年3月10日就诊。自述右眼疼痛,视物不清10天。病史:患口腔及阴部溃疡已1年余。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1.2,右眼睫状充血(++),角膜后光斑(++),KP(+),虹膜纹理不清,瞳孔小,对光反射迟钝,即予1%阿托品散瞳,连续点眼3次,半小时后瞳孔散大约5mm直径。查眼底见视盘略充血,静脉充盈、纡曲、黄斑中心反光不清,后极部网膜水肿明显。嘱其以1%阿托品散瞳,每日3次,结膜下注射氟美松2mg,隔日1次,内服中药变通甘草泻心汤,另用生甘草、苦参各12g水煎外洗阴部,每日各1剂,经治疗9天后,睫状充血基本消退,口腔及阴部溃疡消失,视力提高到0.5,停用结膜注射及外洗中药,继续内服中药15剂,眼底水肿消退,黄斑中心反光隐隐可见,视力提高到0.8。半年后复诊,未见病情反复。

例2:李某,男,32岁,1998年10月发现右眼视力下降,全身反复发作阴囊溃疡4年,口腔溃疡3年,曾多次到外地大医院治疗。1998年11月5日来本院就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为0.05,睫状充血(+),角膜后细小KP(+),虹膜纹理不清,眼底视网膜有小片出血点。经确诊后内服变通甘草泻心汤加茜草、小蓟各15g,白茅根30g,眼局部以1%阿托品散瞳,同时结膜下注射氟美松,经治疗12天,右眼视力提高到0.3,眼底网膜出血吸收,口腔及阴部溃疡消退。患者病情稳定,继以杞菊地黄汤治疗,10天后视力提高到0.5,眼底视盘色淡、黄斑大片色素沉着,1999年2月1日复诊,右眼视力为0.5,病情无反复。

按:白塞氏病相当于中医的狐惑痛,病因由湿热内蕴心经引起,治以甘草泻心汤,方中生甘草为主药,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据有关资料报道:甘草次酸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且无激素的副作用,但用时要注意加大剂量,每剂30~50g,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收稿日期:1999-03-2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