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国 | 北宋东京近郊的农业转型
一、北宋前期京郊农业的恢复
(一)校猎:从旷土到耕地
(二)阅武:从京郊到后殿
二、北宋中后期京郊农业的转型
(一)观稼:从京郊到后苑
稻”,五月,“增修
麦殿成”50 。那么,观稼地点为何由城郊转移到后苑呢?笔者认为,这不能单单归因于君主个人的怠惰,更是因为北宋中期以后京郊稻麦生产的中止,没有庄稼可供观瞻。
(二)京郊园圃产业的兴旺
狂。寻芳选胜,花絮时坠金樽,折翠簪红,蜂蝶暗随归骑,于是相继清明节矣。57
(三)籍田:京郊农业的尴尬
麦殿,规地十一顷有奇为田,及筑坛置仓,引惠民、蔡河水灌其中。取卒之知田事者,刺为籍田兵,给其役。五谷之外,并植果蔬,冬则放水,凡一岁祠祭之用取具焉。”67 籍田中还设有先农坛,东南立有神仓,玉津园之南建有
麦殿68 。这些建筑从视觉感官上赋予南郊有形的皇家景观。
麦殿只不过是君主行幸时的一个居所。籍田及其相关建筑也为籍田礼划定了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空间,君主在籍田之时难以接触到基层社会的农夫,劝农的色彩也因而淡化,与北宋前期的籍田礼迥然不同。
三、北宋东京近郊农业的特点
(一)北宋京郊农业与唐长安的比较
(二)京郊农业与一般城市的区别
结 语
注释
1. 李伯重:《“革命”乎?“虚像”乎?——宋代江南农业的时空变化》,《九州》第2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梁庚尧:《宋代太湖平原农业生产问题的再检讨》,《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第54期,2001年;李根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宋史研究论丛》第8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2—273页)简要概述了北宋时期开封府的经济地理及农业状况。
3. 樊莉娜:《北宋东京城郊的发展》,《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程秋莹:《杨侃〈皇畿赋〉中对宋都京郊的描写》,《殷都学刊》2006年第4期。
4.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6—47页。
5. 曾雄生:《宋代的城市与农业》,《宋史研究论丛》第6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
6. 地理学研究者对此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带)”、“乡村—城市边缘带”、“城乡结合部”、“城市影响区”、“城乡交错带”等多种表述方法。本文不纠缠于概念的辨析,姑且认为上面表述指的是同一区域。
7. 梁建国:《北宋东京的人口分布与空间利用》,《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年第6期。
8. 《宋史》卷121《田猎》,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840页;《玉海》卷145《建隆校猎近郊 乾德校猎》,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第2673—2674页;《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9,太祖开宝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06页。
9. 《长编》卷16,太祖开宝八年九月壬申条,第345页。
10. 《宋史》卷121《田猎》,第2840页。
11. 《玉海》卷145《太平兴国校猎西郊 畋近郊》,第2675页。
12. 关于宋代的动物保护问题,可参见刘华《宋代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张全明《论宋代的生物资源保护》(《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魏华仙《试论宋代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期)等。
13. 孙方圆《北宋前期动物保护诏令中的政治文化意蕴——以〈宋大诏令集〉为考察中心》(《史学月刊》2012年第6期)认为,北宋统治集团在新君即位、田猎兴废以及泰山封禅等政治事件中,通过颁布禁猎、放生等诏令来灵活地宣扬帝系正统、回护君主决策乃至强调君权神授,并最终在“德泽禽兽”的表象下因事制宜地加强皇权。
14. 《长编》卷65,真宗景德四年六月条,第1465页。
15. 张显运:《宋代畜牧业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16. 《长编》卷90,真宗天禧元年八月条,第2076页。
17. 《长编》卷157,仁宗庆历五年十月庚午条,第3804页。
18. 《宋史》卷121《田猎》,第2841,2841页。
19. 《长编》卷159,仁宗庆历六年十一月辛丑条,第3854页。
20. 《宋史》卷121《田猎》,第2841,2841页。
21. 孙方圆:《北宋前期动物保护诏令中的政治文化意蕴——以〈宋大诏令集〉为考察中心》,《史学月刊》2012年第6期。
22. 陈峰、刘缙《北宋讲武礼初探》(《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认为,讲武礼最初依然发挥着炫耀国威、激励军功的作用,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北宋“崇文抑武”国策的不断推行,军事与武力因素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受到压制,国家的尚武精神日渐消退,讲武礼遂走向形式化和边缘化。
23. 《宋史》卷121《礼志·阅武》,第2830页。
24. 《长编》卷18,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九月条,第413页;《玉海》卷145《太平兴国讲武台大阅》,第4册,第2674页。
25. 尹承:《北宋讲武礼新探》,《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1期。
26. 《玉海》卷145《咸平东武村大阅[赋]》,第4册,第2677,2677,2677页。
27. 《玉海》卷145《咸平东武村大阅[赋]》,第4册,第2677,2677,2677页。
28. 《玉海》卷145《咸平东武村大阅[赋]》,第4册,第2677,2677,2677页。
29. 《玉海》卷145《景德崇政殿观神勇军习战》《祥符便殿观习战飞山雄武场习战》《天圣崇政殿阅骑射习军阵》,第4册,第2678、2679页。
30. 《长编》卷114,仁宗景祐元年二月乙未条,第2663、2666、2667页。
31. 《玉海》卷145《景祐安肃门阅习战》《康定延和殿习阵法天圣庆历》,第4册,第2679页。
32. 《长编》卷268,神宗熙宁八年九月乙丑条,第6560页。
33. 《玉海》卷145《咸平东武村大阅》,第4册,第2676页。
34. 《旧五代史》卷82《晋少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081页;卷84《晋少帝纪》,第1114页。《旧五代史》卷111《周太祖纪第二》,第1472页;卷112《周太祖纪第三》,第1481页;卷113《周太祖纪第四》,第1496页。《新五代史》卷9《晋出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108、112页。《旧五代史》卷130《王峻传》,第1712页;卷114《周世宗纪第一》,第1518页。
35. 《册府元龟》卷114《巡幸第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250页。
36. 《新五代史》卷12《周世宗本纪》,第141页。
37. 《册府元龟》卷167《招怀第五》,第1857—1858页。
38. 《旧五代史》卷115《周世宗本纪二》,第1525页。
39. 《玉海》卷77《建隆劝农诏》,第2册,第1422—1423,1422页。
40. 《玉海》卷77《建隆劝农诏》,第2册,第1422—1423,1422页。
41. 《玉海》卷77《建隆劝农诏》,第2册,第1422页。
42. 久保田和男《关于北宋皇帝的行幸》(载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编:《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指出,北宋皇帝的行幸以太祖、太宗、真宗三帝为多,行幸是一种为和庶民交流而营造的空间的东西,带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而行幸中的赏赐和赦免犯人是表现皇帝“德治”的政治表演秀。这一观点颇有启发性。
43. 《玉海》卷77《乾德北郊观稼》,第2册,第1423页。
44. 《玉海》卷77《雍熙城南观麦》,第2册,第1423页。
45. 《玉海》卷77《太平兴国南薰门观稼》,第2册,第1423页。
46. 《玉海》卷77《天圣南庄观刈麦》,第2册,第1425页。
47. 《长编》卷49,真宗咸平四年八月壬子条,第1069页。
48. 《玉海》卷77《景祐观稼殿观稻麦》,第2册,第1425页。
49. 《长编》卷268,神宗熙宁八年九月甲申条,第6572页。
50. 《玉海》卷77,第2册,第1426页。
51. 《东京梦华录笺注》卷6《收灯都人出城探春》,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613页。
52. 漆侠:《宋代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53. 丁建军、华仙:《一个面向市场的新型种植行业:宋代的花卉种植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魏华仙:《宋代花卉的商品性消费》,《农业考古》2006年第1期。
54. 《东京梦华录笺注》卷7《驾回仪卫》,第737页。
55. 李天石、王淳航:《北宋东京种植蔬菜土地分布影响因素之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3期。
56. 吴晓亮:《略论宋代城市消费》,《思想战线》1999年第5期。
57. 《东京梦华录笺注》卷6《收灯都人出城探春》,第613页。
58. 宁镇疆:《周代“籍礼”补议——兼说商代无“籍田”及“籍礼”》,《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1期。
59. 包伟民、吴铮强:《形式的背后:两宋劝农制度的历史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60. 《玉海》卷76,第2册,第1410,1410页。
61. 《玉海》卷162《雍熙观耕台》,第4册,第2995页。
62. 《玉海》卷76,第2册,第1410,1410页。
63. 《渑水燕谈录》卷1《帝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页。
64. 张其凡、白效咏:《乾兴元年至明道二年政局初探——兼论宋仁宗与刘太后关系之演变》,《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
65. 《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2,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17页。
66. 《长编》卷300,神宗元丰二年冬十月条,第7309,7308,7308页。
67. 《长编》卷300,神宗元丰二年冬十月条,第7309,7308,7308页。
68. 《玉海》卷76,第2册,第1410页。
69. 《长编》卷300,神宗元丰二年冬十月条,第7309,7308,7308页。
70. 宁欣:《转型期的唐宋都城:城市经济社会空间之拓展》,《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71. 武伯纶:《唐代长安郊区的研究》,载氏著《古城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88—138页。
72. 《新唐书》卷48《都水监》,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276页。
73. 《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24—225页。
74. 漆侠:《宋代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75. 《长编》卷70,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条,第1582页。
76. 《宋会要辑稿》方域1《东京杂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9272页。
77. 杨瑞军:《略论宋代厢坊制度》,《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78. 《宋会要辑稿》食货55《供庖务》,第7281页。
79. 陈振:《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中州学刊》1982年第1期;陈振:《略论宋代城市行政制度的演变——从厢坊制到隅坊(巷)制,厢界坊(巷)制》,载《漆侠先生纪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