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34】脑转移瘤

来源:影领学苑

脑转移瘤CT、MRI诊断
●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2—10%(20%~40%),其中肺癌脑转移占40%~60%;
●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发病高峰年龄40~60岁,约占80%。
●分型:颅内肿瘤分脑实质、硬脑膜外、穹窿和软脑膜四型。多为脑实质型。
●原发病灶:原发癌多为肺癌,女性常为乳癌。
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癌(40---50%)、乳腺癌(15---25%)、黑色素瘤(5---25%)、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等。
●转移方式:以血行转移最常见。
●部位:好发于顶、枕叶,这与肿瘤栓子较易进入大脑中动脉末梢分支有关,也可发生在小脑,但脑干少见。
80%见于大脑半球的皮质及皮质下区(多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区)。
80%位于幕上,20%位于幕下。
80%为多发。
●分布特点:
1、血管分布:由于幕上脑组织接受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双重血供,血供丰富。
2、血液分布:受脑内动脉血液供应特殊性的影响,大脑皮层的血供为皮层下白质的3~4倍,故在解剖结构上供血动脉在灰、白质界面上突然变细,使转移瘤栓大多被阻于此。
3、体积:同时幕上组织的体积也较幕下的大得多。
4、易侵性:血行转移的肿瘤栓子较易进入大脑中动脉末梢分支。

【病理】

●数目:脑转移瘤常为多发,尸检占2/3,也可为单发。
●大体:呈球形,偶为不规则形。虽无包膜,但与脑实质有清楚分界。
肿瘤中心:由于肿瘤生长迅速,常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少数可见肿瘤内钙化。
肿瘤周围:水肿明显,水肿程度与肿瘤类型有关。
肿瘤血供:多数较丰富,肿瘤内的血管结构与原发肿瘤类似。
【临床表现】
  • 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水肿等。

  • 有时极似脑中风。

【CT表现】
●平扫
1、形状:病灶多为圆形、类圆形、环形、结节状、常为多形并存 。
2、密度:可呈高、等、低、混杂密度影。以等或低密度病灶多见;可略高密度或囊性肿块,囊内可有结节。
3、数目:与原发肿瘤及其组织细胞学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
60---80%病例为多发,对转移瘤较为特征。
4、大小:数mm---100余mm。
小者为实性结节;
大者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
5、部位:肿瘤较小,多位于大脑半球皮质或皮质下区,也可见于大脑深部、丘脑、小脑和脑干。
6、脑水肿:明显。87%有脑水肿,小肿瘤大水肿为转移瘤的特征(指状水肿)。
水肿分度:1997年王金林等分为四个等级。
无水肿
轻度,水肿长度小于肿瘤直径的1/4
中度,水肿长度小于肿瘤直径1/2
重度,水肿长度大于肿瘤直径的1/2
7、肿瘤出血:则于病灶中出现高密度区或液面。
8、脑膜转移(癌性脑膜炎) :
多呈局部增厚、结节、双面凸透镜状。
正常或脑池、脑沟密度增高和脑积水。
硬膜下血肿伴新鲜出血样改变。
9、颅骨转移:颅骨内外板及板障结构破坏,呈软组织样密度影,边界清楚,规则或不规则。
●增强
1、脑转移瘤:94%有增强。多呈环状、结节状、斑片状强化。
坏死、出血组织:示环内无强化的低密度区。
混合型强化:多发病灶,可呈≧2种。
2、脑膜转移瘤:
室管膜:则沿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表现较为特征。
软脑膜:为脑池、脑沟弥漫强化和皮质结节状强化。
大脑镰、小脑幕:也可呈不规则强化。
【MRI表现】
●平扫:
信号:
T1WI:实质性等低信号,囊性低信号,或不规则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T2WI:等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多呈囊实性或囊性病灶,实性病灶常伴有坏死、出血及囊变,呈多样性信号变化。
FLAIR:呈高信号。由于抑制了脑脊液信号,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
DWI:形式多样,呈片样高信号、环状、高低混杂信号。呈多种形态混合的特点。
形状:具多样性。
可呈结节状、环状、囊状、年轮状的病灶同时存在。
这种形态“多样性”可能与肿瘤多半伴有坏死相关,钙化少见。
瘤周水肿
指状水肿:多数明显,大片状,中度—重度水肿多见。
“小病灶,大水肿”:瘤体大小常与瘤周水肿程度不成比例,此征为其特征性的表现。
瘤周水肿与解剖部位密切相关:
1、血液供应:中枢神经系统无淋巴循环,因此几乎脑内转移瘤均来源于血行转移,倾向于末梢血管供血分布区。
2、部位分布:
解剖学上供血动脉在皮髓交界面上突然变细,使转移瘤栓大多被阻止于此。
脑白质水肿区与未受侵或轻度受侵的脑灰质、基底节、丘脑等相间。
因此,脑转移水肿一般呈特殊的“指状”形态。
● 增强扫描
强化:
转移瘤:实性瘤体明显均匀强化;坏死囊变示环形、不规则结节状强化。瘤体的境界清楚,可准确区分瘤体与周围的脑水肿。转移灶不会发生强化不完整的、有缺陷的表现。
多无血脑屏障:环壁及壁结节呈中等程度强化,但多不均匀;环内容物为坏死组织、出血、囊变等,因而增强后无强化。
无包膜:呈膨胀性生长。
壁结节:其外缘较光整清晰而环壁厚薄不一,显示壁结节。
脐样凹陷:与壁结节相对固定不易向外膨胀,而余壁相对较薄易向外膨胀有关。
多发性脑转移瘤:
多形性:可因病灶的形成时间不同、部位不同、局部血流和解剖结构的差异,出现同一患者“大小不一,多种强化形态混合”的表现特点。
可检出:小于0.5 cm,甚至1~2 mm的转移瘤病灶;可显示TlWI平扫病灶未见显示,增强扫描后发现。
乳腺癌:10—15%发生脑转移,87%在脑内,余者在硬膜外或软脑膜。
单发:占70%。其中20%有肿瘤内囊变。单发为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并有均一或环状强化。
多发:为等密度肿块并强化。
不同原发肿瘤脑转移
各具有某些特征。
(1)肺癌:以腺癌最易发生转移。
腺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通常为高密度结节或环状病变,有均一强化,水肿明显。
(2) 鳞癌:通常为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并有薄的环状强化,半数为单发。
(3)黑色素瘤:尸检75%有颅内转移。
单发:为40%。额叶最常见,其次为后颅凹。单发70%为高密度,25%为低密度,5%为等密度。
多发:约60%。60%为等密度。
(4)绒毛膜癌:10%有脑转移。平扫高密度代表肿瘤出血,并可发生肿瘤强化,周围有广泛明显脑水肿。
瘤周水肿的MRS
【诊断】
典型改变:
部位:大脑半球皮质及皮质下区多发、小的类圆形等和低密度病灶。
数目:多发性。
指状水肿:
结节或环状强化:是转移瘤常见而较为特征的表现,诊断可靠。
【鉴别诊断】
  • 多发病灶应与多发脑脓肿、脑结核瘤、脑囊虫等病鉴别:

  • 脑脓肿:壁较薄,厚度较均匀。

  • 脑结核瘤: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等密度、稍高密度病变,边界不清,周围水肿不明显。增强后呈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壁较薄,规则或不规则。

  • 脑囊虫:病灶较小、直径多不超过1cm,临床病史有助于鉴别。

单发的脑转移瘤需与脑内胶质瘤、脑膜瘤、原发性出血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原发肿瘤鉴别有困难,需结合原发恶性肿瘤病史,MRI又表现为颅内占位者,首先考虑转移瘤;位于脑凸面或镰旁的单发脑转移瘤有时类似脑膜瘤样改变,脑膜瘤T2Wl多呈等或略高信号,增强扫描瘤体明显强化,可资鉴别。原发脑出血多有高血压病史,好发于基底节及丘脑,随访可见病灶出现形态学变化,增强病灶不强化;转移瘤出血常形成液平面,血肿旁常有异常信号,增强后异常信号区显示强化。
多发脑转移瘤要与多发脑瘤、脑脓肿及脑囊虫病鉴别。
脑转移瘤多位于皮髓质连接处,病灶较小,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多发恶性胶质瘤多位于大脑深部,较大,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常有壁结节,瘤周水肿更广泛,二者均可见瘤内出血。脑脓肿表现为单发、多发环形或囊状病灶,有明显强化,较转移瘤更圆,脓肿壁多呈均匀薄壁,结合多数患者有感染中毒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通常鉴别诊断并不困难。脑囊虫病壁很薄,增强检查很少强化,若在囊内发现头节或钙化,有利于鉴别诊断。
MRI在脑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
MRI平扫在脑转移瘤的诊断上仍有一定的限制,MRI增强扫描能够发现平扫未能显示的病灶或充分显示病灶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大大提高了脑转移瘤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因此,对临床症状或发现具有高度颅脑转移倾向的原发肿瘤,常规颅脑MRI平扫加增强扫描,对于明确有无颅脑转移的发生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