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却考不好
为什么总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却考不好
你有没有出现过“作业对很多,考试错一堆”的情况?
你有没有过“考前信心满满,考后一塌糊涂”的现象?
你有没有过“看书全都会,考试全靠蒙”的烦恼?
这是为什么?
因为你的眼睛欺骗了你,手才是你的忠实仆人。
你平时看书的时候,眼睛读了一遍、两遍,甚至三遍。眼睛告诉你,已经都会了。
你做题的时候,因为刚听过老师讲课,刚讲过的这个题型,你会做了。
写作业的时候,你可以对着一道压轴题憋上一节晚自习,偶尔翻一眼答案,恍然大明白,以为自己掌握了。
这时候你也许还很享受这种学习的快感,但问题是考试的时候,你行吗?
当你上了考场的时候,你会发现:
考试卷上的这些题目不是你之前做过的题啊,不是你排好兵布好阵准备去大战一场的局啊。
出题老师不会完全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考你,让你这么简单地一眼看出答案,然后开开心心地填上考试卷。
如果你肚子里没有各种自己总结的花式的解题方法和应试技巧,你是玩不过出题人的。
所以我们在考试前所做的准备,不仅仅是背书和做练习题,我们要做的所有事情的核心,就是让你提前进入考场上的状态。而进入考试状态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限时”。
考试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不仅意味着你要按时完成,还意味着你必须做得又快又好。
很多人觉得我有解题技巧啊,为什么非要限时训练?
其实有更多的解题技巧和应试技巧都是被逼出来的,你没有这个逼自己的过程,你在考场上就会慢半拍,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人做试卷会做不完的原因。
我们需要在做题的时候有很多条件反射,比如看见某个条件、某个字某个词就可以马上想到一些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能做到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平时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限时训练多了,被逼出来的。
因为在考场上时间有限、高度紧张的条件下,你不得不用很多乱七八糟的方法把题做出来,当你考后复盘总结的时候,这些灵机一动就会转化为下一次成绩提高的催化剂。
如果你是做数学,你需要在看见这个题的瞬间,就应该在脑海中蹦出一堆你刷题时积累的所有有关这道题的解题方法,然后一个个往上凑。
如果你是做政史地,你从材料中挖掘出政治的主体、历史的时间、地理的方位,就应该立马在脑海里蹦出那一课的知识框架、那一段时间的背景、那个地方的自然、人文条件和各种答题模板,然后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做取舍,哪些能往上套哪些不能。
限
时
训
练
核心四个字——限时训练
限时训练的核心目的
在于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敏感,逼出自己看见题目提供的各种材料、各种条件时迸发出来的条件反射和应试技巧。
限时训练要从娃娃抓起,从高一抓起
一般来说一道大题需要10~15分钟,你很菜鸡的时候也许需要16分钟甚至20分钟,但自己心里一定要明白要高三还这样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每次做题或刷卷,都要试试能不能比上一次做得更快一点,毕竟要做得更快就需要对材料更敏感。
看见某字某词某句就能马上想到某某知识点、解题方法。
限时训练,不断提高时间要求
平时给自己计一下时,如果你一道大题15分钟,那下次能不能12分钟?
你要一直逼自己无限接近12分钟,等到你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请继续上调目标。
很多题都可以拿出来重复限时训练
比如这个题你这次花了20分钟才吭哧吭哧做完,那你可以在他旁边做个标记,或者在那一页折个角,心里面有个数,然后在三天或者五天之后不看答案解析继续限时训练。
限时训练随时可做,没有限制
没必要非要拿出两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刷完一套数学试卷,你完全可以落实到题目上,下一次一定要比这一次更快。
限时训练不仅仅适用于理科
做数学、物理等题目的时候需要限时训练,做地理计算、生物剖析、化学推算、历史事件分析等题目的时候也适用限时训练。
但是也不能一味图快
因为限时训练的核心目的是让你平时训练的状态尽可能和考试的时候一致,以及在显示的过程中逼自己通过各种办法把这道题搞定,所以正确率是必须保障的前提,不能保证正确率的快是毫无意义的。
小编的自我介绍:
辣妈一枚,热爱生活,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之余,以满腔热忱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自学画画,自学很多有趣的新鲜事物,开设公众号坚持日更,坚持锻炼,“聚众”背诵古诗词……还有更多生活中的小美好,等待我们去发现。
陪孩子一起成长
欢迎关注“希希成长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