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建 | 行走的梦想
行走的梦想
文|王文建
(一)
炎炎暑日,到处溅着火星。空中,车顶,路旁的行道树,燠热不停地流过来流过去。
从邓州到巩义,五个多小时的车程;从巩义到邓州,八百余里的朝圣历程。
这是一个凡人的梦想。凡人也是要做梦的,毕竟,有梦不觉夜长。凡人的梦,一样会萌蘖,开花,结果,假如认真经营的话。
这个梦想,是要穿越无数火星的。稍不留意,也许就会燎了眉毛,焦了肌肤。穿越的过程,无疑于行者八卦炉里的熔炼。坚毅的决心付过,强健的行动力践后,注定将脱胎而换骨。
这个梦想,是要去瞻仰、膜拜另一个梦想的。那是一个伟人硕大无朋、光耀千古的梦想,在碰撞中,这个梦想将擦出火花,升华再升华,最终觅到灵魂的皈依。
一路无语,只在内心孕育着激情,按压着“呼呼”喷薄的烈焰。尽管同行者中,有妻,子,同事。
似乎无语才显出虔敬,才能抻平烦乱的思绪和杂草般疯生的念头,彻悟人生的真谛。
(二)
日入中天,终至巩义。
匆匆扒拉碗饭,顾不上洗去满面尘灰,顾不上抿去颈项间蚯蚓般蜿蜒而淌的汗水,便向着站街镇南瑶湾村的杜甫故里进发,进发。
踏上“诗圣大道”的块块灰白方砖,俨然踩响了一枚枚琴键,历史的乐章訇然而起,梦的翅膀翩然而振。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诗圣”的曾祖父杜依艺奉诏任巩县令,并落户南瑶湾,在“笔架山”下选择了宅址。“笔架山”三峰并立,中峰明显高于两边,形状酷似笔架。择此而栖,是文人黑客的心态使然,抑或寄意后嗣“学而优则仕”?我一个凡夫俗子,不得而知。当然,知与不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圣”曾祖父作出了正确而睿智的选择。因了这选择,一个“幸”字被写大写直。巩义有幸,藉“笔架山”而文化气息氤氲;“笔架山”有幸,孕育出彪炳千古的一代“诗圣”;“诗圣”有幸,“笔架山”可供他的梦想行走。
公元712年,“诗圣”诞于“笔架山”下一孔窑洞。三岁失母后,忙于公务的父亲无暇管顾,只得依附姑母而活。在姑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下,“诗圣”日夜诵读经史百家。随着年岁增长,梦想相伴而生。
起初,诗歌只是“诗圣”陶情冶性、求索人生要义的凭借,从开元十九年(731年)出游郇瑕始,至天宝三年(744年)秋末与“诗仙”握手相别止,历时十余载,他在山水间尽情耽荡沐浴着梦想。视野的开阔,阅历的增加,“诗圣”已从垂髫稚童成长为翩翩青年才俊。此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开始成形,科举求仕成了矢志不渝的追求。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诗圣”雀跃而去。然而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的“野无遗贤”的闹剧,砸得他“拔剑四顾心茫然”。不甘心梦想就此搁浅,“诗圣”转而奔走于权贵之门,投赠干谒,希望有贵人从天而降,给梦想施以甘露。可惜,均无果。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十年弹指一挥,“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历经坎坷,“隐居”二字醒里梦里不止一回爬过他的眉梢,可“圣尧贤舜”一直蹲在泰山之巅遥遥招手,彷徨过一阵后,“诗圣”重新上路了。
梦想在延续,梦想在行走。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盛极一时的唐王朝慢慢向低谷下滑。时局的危艰,生灵的涂炭,在“诗圣”滚烫的心里注入了油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尽管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诗圣”心中却无时无刻不装着家国和民众,面对家庭的变故,百姓的流离,还有那破碎如风中之絮的山河,他饱蘸激情,奋笔而书。“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瓮牖绳枢,兀自放飞着“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的人生慨歌。
字字泣血,句句带泪,奈何凝不成铠甲,遮挡住纷乱的刀光剑影;化不出稻米油脂,填饱万千民众的辘辘饥肠。
梦想笼上了烟霭,绵软无力地蹒跚。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再乱,年已五十九岁的“诗圣”避走衡州,途中不幸溘然辞世。
就此,一个悲戚的句号画出。
就此,一段梦想尘封。
(三)
午后的太阳,焦灼无比。
从杜公祠开始,沿着瞻雪阁——诞生窑——上院——壮游园——三友堂——怀乡苑——万汇园,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
两个多小时阳光的灼烤,竟没有人喊热,喊渴,喝歇。
导游小姐的讲解,仿佛淙淙的泉水绵延而无绝。
随行者中,有老人、孩子、谦谦先生和窈窕淑女。无嬉闹之态,无喧阗之语,人人举止庄重,脸肃如砥,只静静地听,品。
要离开时,无一例外拥至那尊高9米、宽4.68米的铜铸塑像前,希望和“诗圣”一起定格成一方人生的风景。可无论怎样挪移,无论怎样调焦,“诗圣”总是不能完整地出现在镜头里。
也难怪,“诗圣”不是属于你的,我的,也不是属于他的,她的,而是属于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王文建,河南邓州人。迄今已在《解放军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电视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教师报》、《羊城晚报》、《广西日报》、《大河报》、《演讲与口才》、《时代青年》和《佛山文艺》等报刊刊发作品200余篇。小说《枣树》经本人改编后,被南阳电视台拍成电影《柿子熟了》播映;小说《哭泣的麦子》荣获“金佛山杯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陈粘缠”的真诚》录入河南省2010年度教育年鉴;另有小说《受灾补助》、《阅读的方式》和《三条腿的烤鸭》多篇,入选“小小说名家排行榜”《心灵的眼睛》、《对镜正衣冠》和《尘世之美》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