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分水岭陵墓出土一件青铜器,经过研究,还破解了牺兽的谜团
祭祀是古代先民最重要的活动,因此基于祭祀的需要就会制造很多器具,同时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和传统,并流传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几千年前的时代毕竟遥远,很多古籍记载的东西也已经失传,但考古发掘弥补了这一遗憾,比如战国铜牺立人擎盘就破解了牺兽之谜……究竟什么是牺兽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看完小编下面的揭秘您就知道了。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提到祭祀,就不能没有牺牲,不然就成了“瞎忽悠”。在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某人为了某种目的,而付出自己的生命或利益,是一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尚品质。但是在古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代祭祀时用的动物,比如猪,羊和牛等等,即“凡祭祀,共其牺牲” (《周礼·地官·牧人》)。如果要严格区分的话,牺牲还可以分为牺畜和牲畜,区别在于用纯色动物叫牺畜,整体祭祀不切割叫牲畜,可见古人对祭祀礼仪十分重视。
古籍中记载,商周时期祭祀时还会用到牺兽,并且也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让专家们感到疑惑的是,他们一开始都以为牺兽也是泛指某种纯色的动物,但后来发现不是纯色的也就叫牺兽,比如用白色的猪和黑色的牛。因此,专家们就纳闷了,牺兽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是某种特定的动物吗?这一问题难以回答,直到分水岭古墓的发现,才有最终的答案。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山西长治的石子河附近时常能发现一些青铜器,于是就引起了市里文物部门专家的注意。1953年秋,市里的考古专家们前往石子河考察,发现此地有一片长达2公里的丘陵,再往北就是石子河岸边,并且丘陵上还有明显雨水冲刷留下的痕迹,所以也做叫“分水岭”。
专家们经过钻探和发掘,确定丘陵沿线有数百座古墓和祭祀坑,年代跨越主要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少量汉代到明清时期的古墓。次年,考古专家们对东侧区域展开了发掘,清理出12座东周古墓,还出土了百余件大大小小的青铜器和玉器,并在一座车马坑中还出土了战车和马骨。
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多,种类齐全,有鼎鬲等炊具,编钟等乐器,还有斧钺等兵器,以及各式各样的祭祀用器。其中,有一件铜牺立人擎盘最为精美,它造型奇特,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是一个圆盘,直径约14厘米;中部是一个小人,高约6厘米,双手握持圆盘底座站立;下部是一个神兽,高约8厘米,长约18厘米,看起来威武健壮。让专家们疑惑的是,这只神兽叫什么呢?
仔细观察神兽,它的面部像猪,耳朵像老鼠,四个蹄子像牛,腹部又像熊,尾部还像貘,这简直就是个“五不像神兽”嘛,而且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还从未出土过类似的“五不像神兽”。专家们经过研究,一开始还推测是古代无角的犀牛,但后来通过与其他犀牛青铜器对比,发现并不是犀牛。
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又翻阅了大量的古代典籍,最后在宋代金石学家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中发现了一件类似的青铜器,也是小人举着青铜盘子站立一个神兽上,不过神兽是犀牛和猪的结果,并称之为“牺”。因此。专家们推测这件“五不像神兽”也是“牺”,即古籍中闻名不见器的牺兽。
由此可见,牺兽并不是某种自然的动物,而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神兽,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用它来祭祀祈求平安和幸福。其实,牺兽也有点像龙的意思,都是多种动物优秀品质的集合,体现了一种美好的向往。春秋战国之后很少再见到牺兽了,或许是因为后来生产力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牛羊祭祀神灵。
牺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虽然它后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它的意义和作用。现如今,铜牺立人擎盘已成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如果您对它感兴趣,不妨去一睹真容,还能带来好运呢。
参考资料:
《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览·青铜器卷》 作者:山西博物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