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乡的年味儿——炕火烧
明天就是传统的小年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家乡过小年,年味儿开始变浓,是春节前的彩排,这一天晚上最主要的风俗就是祭灶神,图一年的吉祥与顺利,家家户户炕火烧,吃火烧,喝肉片汤,小年之后,算是春节拉开了序幕。
这让我不禁回忆起儿时过小年的情景。那时,我们住在农村,一到小年,母亲便早早地把面和好,揉成圆形的面饼,先把做好的火烧,放在炒菜的铁锅里炕得两面焦黄,然后再放到柴火锅里蒸熟,然后母亲把火烧摆到堂屋的神桌上,点上檀香,向灶神叩拜,以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此时差不多天快黑了,家家户户都燃放起了鞭炮,这鞭炮大多不是太长,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就放完了。然后,母亲开始把各种蔬菜和猪肉,倒进锅里熬制,不久,一锅香气浓郁的肉片汤便做好了,一家人吃着火烧,喝着热乎乎的肉片汤,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小年就这样过去了。然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人们竞相买火烧的场景。
做火烧的手艺人经常选取一个十字路口,或者租赁一间不大的门面,在平日里,为过往的行人提供火烧,一些食客吃火烧是在路途中,由于旅途的奔波劳累饥饿而补充体力,暂时填饱肚子,花上一两元钱买一个火烧充饥。的确给来来往往的行人提供了不少方便。在我们小县城,你会看到在车站路口,超市门口,甚至一个不大的巷子里,随处可以看见有这样的火烧摊点。如果摊点不固定,就用一个小推车,上面放一个专用的炕火烧的铁炉子,另外再放一个案板,带上调料,油盐、葱花,小擀面杖,整个设备简简单单,就这样,他们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存着。
现在,我每年过节都在县城里,一到小年前两天,大街小巷里飘散着火烧的醇香味道,由于炕火烧的人们越来越少,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大多数年轻人都不会炕火烧,只好到附近的街道上,小巷里购买一些火烧。今天又是小年的前一天,许多市民们已经开始排队购买火烧了,那排起的队伍像一条长龙,非常壮观,炕火烧的生意此时显得非常火爆,有的人家人口多,一家就买一大袋子,火烧就变得供不应求,有的顾客甚至提前预定火烧,先下了定钱,唯恐买不到手。
火烧的价格随着物价的上涨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我的记忆中,火烧的价格由最初的一元钱涨到一块五角钱,后来又涨到现在的两元钱一个,不过市民们还能够接受这个价格。因为毕竟小麦和面粉的价格都在飞速地上涨。
别小看这不起眼的炕火烧生意,它却是都市中一些人们谋生的一种职业。我的一位朋友,在中专毕业后,就业困难,还得交上岗费,后来,他索性和妻子一起,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赁了一间狭窄的小屋,夫妻俩勤劳能干,不怕吃苦,每天起早贪黑,经营着这间火烧店铺,靠着诚信经营,赢得了顾客的好评,他们做的火烧个大,量足,价格公道,深受食客们的青睐,生意相当红火,一年到头闲不住,靠着这项技术,他们夫妻俩养活了一家人,后来又在县城里买了房,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小康生活,他自豪地说,是炕火烧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由于现在根据环保的需要,过小年不再听到有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但是,传统的年味在人们的心中还是不能淡漠,过小年吃火烧的习俗将会继续传承下去,那飘香的火烧将会承载着更多的人生故事,继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演绎着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