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锄奸部门破获了一起汉奸...

1943年,八路军锄奸部门破获了一起汉奸案。这个汉奸的名字叫做赵金声。破获的过程是这样的。原来从1941年开始,日军就集中兵力,对山东敌后根据地展开了反复“扫荡”,由“分散配备、集中突击”到“分区围攻”,由“分进合击”变“铁壁合围”、“拉网合围”。八路军仗打得十分辛苦。这种情况到了1943年初,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潮。

八路军主力115师,根据上级“敌进我退”的战略方针,大范围的迂回穿梭在敌人包围中,声东击西,避实就虚,采用“翻边战术”,与敌人周旋。所谓“翻边战术”,就是敌人打进我这里来,我打到敌人那里去。这种战术的要求,就是灵活、机动、飘忽不定,使敌人疲于奔命,难以追我行踪,在运动中取得主动。这种本领可是八路军的特长,有着群众的支持,再加上对这片土地了如指掌,自然是进退有余。然而鲁南军区二分区却失去了这份进退自如。

1943年初开始,二分区脱离了大部队,作为牵制力量,分散敌军注意力,掩护主力行动。刚开始二分区也是得心应手,但是自从收容了国民党苏鲁战区一批溃兵后,情况就开始糟糕起来。从那以后,日军就如影随形一般盯上了他们,就像是能够嗅到气味的猎狗,紧紧咬住不放。

这一天,二分区决定在柳镇宿营,但是部队刚刚准备好,宿营还不到三个小时,日军就摸了上来,这不能不让人警惕。

随后紧接着的一次转移过程中,而一支日军仿佛从天而降,在队伍转移的半道突然截击,战士们几乎被打个措手不及,后来虽然有惊无险的突围了出来,但是这种种情况说明,队伍内部显然是出了问题。

两次遇险幸亏都是在夜间,月黑风高,善于夜战的八路军战终于杀出包围,没有受到较大的损失,但是队伍中已然议论纷纷,军心有所不稳了,毫无疑问,部队里面出现奸细。必须把奸细挖出来,因为隐藏在内部的奸细才是最可怕的!

二分区的司令员、政委等人坐下来分析,看情况出在哪个环节。行动计划是秘密的,有时候甚至是指挥员临时决定下一步方案的,匆匆传达后就开始动作,而且队伍遇袭都是在晚上,所以问题肯定出在传达命令后的那一环,由此看来,通讯员赵金声值得怀疑。

赵金声,来历历史不详,入伍时自称是山东济州人,原在国民党第五十二军当兵,抗战初期因兵溃而流落在冀鲁一带,苏鲁战区建立后,又混入周复部,前不久,谎称掉队而被八路军收容。而另一被收容的战士后来证明,他就是赵金声所自称在苏鲁战区部队服役的军人,但他却不认识此人,只是因为投入八路军时间甚短,还来不及说出自己的怀疑。由此可见,赵金声真实身份大有问题。

赵金声的问题引起了二分区的领导重视,下达了重点侦查他的命令。

二分区部队两次接连遭袭,部队上上下下都ー片警惕,大家办事都开始一向缜密起来,恨不得睡觉也睁一只眼,把隐蔽的内奸挖出来。

有一天上午,二分区保卫干事于东独自在分区值班,其他干部都下部队去了。此时赵金声左右张望没有什么人,就走了进来,讨好地冲着于干事笑了一笑,递上了一份上级通知。

此时的二分区干部,因为内奸的事,每个人都很警惕,而且重点的侦查对象,正是这位赵金声。所以于于事并没有立即拆封档案袋,他仿佛嗅出了气氛中的一丝异常,或者是赵金声那刻意讨好的笑容?或者是他那闪烁不定的目光?总之,他今天觉得这个赵金声很不正常,于是一种警惕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赵金声递过来的信封十分简陋,已经有几分残破,这在战争年代是很正常的。信封的封口粘得很牢,虽然已经被揉得有点皱巴,但是这也不能算是疑点,毕竟战火中干干净净的传递文件毕竟还不现实。

信封虽不可疑,但是赵金声的神色却出现了紧张的样子,于干事心中一动,于是用力“啪”的一声,拍响了桌子。赵金声不由得身子一哆嗦。

“这道命令被拆封过了!”于干事的口气很坚决,就像是完全掌握情况那样。

赵金声听完这话一愣神,身子筛糠一样抖了起来,他张张嘴想申辩,可是哆嗦着说不出话来。

于干事看到这种情况,心中多少就有了点谱,他决定再来一下,于是高声吆喝道:“来人啊”!

赵金声可是做贼心虚,一听于干事喊人,以为自己东窗事发了,这下可急眼了,他一脚翻桌子,转身就跑。

于干事一看赵金声逃跑,从抽屉里拿出手枪随后就追,此时外面的几名警卫战士闻声而来,一看这种情况,也跟着追了下去。

赵金声向外奔逃,见于干事等人紧追不放,就起了狠心,他取下肩上马枪,企图顽抗,和警卫战士的对射中,一颗子弹穿透了赵金声的胸膛,立时毙命。遗憾的是未能留下活口。

于干事向尸体呸了一口,说道:“这小子不经吓,刚才他拿的那封信的封口,不过有被水泡过的痕迹,我本想吓唬他一下,谁知道弄假成真了,这小子还真是个汉奸狗特务!”

赵金声案件发生之后,各部队都深入地开展了一次自査工作,效果很好,抓获了汉奸张珍义、王义全、夏山饶等人。

这些汉奸,原都是国民党部队失散的士兵,被日军搜罗训练后,打入我军内部的。当时破获这类汉奸案件为数不少。由此足见抗战的复杂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