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丽:积累50年,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

1956年贺普仁进入北京市中医医院以来,医院每天排队挂号的病人无数,大夫们没法像从前那样大量用针了,扎针的时间非常有限。

这样就逼迫着针灸大夫要讲究效率和效果。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针灸大夫面前:要简化、精化传统群针疗法。

只有对病人的病情洞察清楚,有的放矢地精挑一两个关键穴位下针,方可手到擒来,马上缓解病人的痛苦。怎么才能精、准,这是大学问。

一、针灸治痛的三个原则

1.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古人从病机方面认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时就要疏通经络、调和脏腑达到气血通调,疼痛可止。这就提出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气血不通?是哪个脏腑、哪条经络气血不通?这对治痛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贺普仁教授总结针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经络病而致的疼痛,应当选取与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贯穿的经络穴位来治疗。也就是说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经络的循行与分布,这很重要。

古人也有进一步的具体指教,如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也就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时,可取相交、相贯经络的原穴、络穴、交会穴、会穴来治疗。这是由于经络病而引起疼痛的治疗原则。

3.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脏腑气血不调时,用带门字(如期门、章门)或海字(如气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募穴来治疗,通过这些穴位来调和脏腑气血,达到治疗因脏腑病而引起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常影响到人的精神,病人烦躁、坐卧不安、失眠等。这就是疼痛影响到人的神明,影响到心。也有一些疮疡疼痛,兼有红肿,而又烦躁,是疼痛影响到血脉,而心主血脉、主神明,也同时影响到心的表现,因此,“病机十九条”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依据此理,在治痛时不论因脏腑还是经络,只要病人出现坐卧不安,精神烦躁,脉数尿黄,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间使、心俞。药如: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连翘、黄连),均能取得满意效果。

二、针灸治痛的十个立法

1.疏风止痛法: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风邪、调和荣卫。穴用风池穴、风府穴、风市穴。风池穴可祛风解表,风府穴祛风清神,风市穴祛风通络。此法以治外风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以不是固定一点疼痛为特点。有汗、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风者都可以应用。

2.散寒止痛法: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络,行气止痛。穴用:大椎穴、后溪穴、昆仑穴。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能助阳以散寒。后溪穴是八脉交会穴,能通督脉。昆仑经足太阳膀胱经由上向下夹脊循背,寒邪伤人,首犯太阳。三穴共奏宣散寒邪,行气止痛之效。

3.祛湿止痛法:湿邪黏腻,易阻气机,滞在上常见头晕,头沉,头重如裹,滞在躯干常胸闷、腹胀。湿流四肢则胀痛,治疗均应祛湿消肿止痛。穴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三阴交可祛湿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浊,消肿祛湿。三穴共奏健脾、行气、祛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4.行气止痛法:气滞则痛,古有“形伤肿,气伤痛”之说,此处气滞,一指肝气郁结,二指思则气结,治当疏肝行气止痛。穴用:肝俞、期门、阳陵泉。肝俞、期门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气止痛。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可疏肝利胆。以上配合可治胸胁疼痛、胃气痛、四肢走注疼痛。

5.活血止痛法: 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发为疼痛,多为刺痛,其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穴用:尺泽、委中、膈俞。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为血之会穴。三穴能活血化瘀,何处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

6.温中止痛法:寒邪直中,或从内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经因寒者,均可使用。穴用:中脘、气海、脾俞。灸中脘、气海,可温中下二焦,散寒行气;脾俞针灸并用,温运脾阳,散寒行气止痛。

7.消导止痛法:食滞中焦,或停肠胃,常致便秘、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故须消导食积,通肠导滞,腑气通畅,胀痛可止。穴用:中脘、天枢、足三里。中脘调胃,天枢通肠,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腑以下行,增胃肠之蠕动,饮食积滞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8.养血止痛法:外伤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过多,常致筋脉失养而疼痛,有时疼痛游走无定处,治要养血荣筋止痛。穴用:肝俞、脾俞、阳陵泉。肝藏血,脾统血。肝俞调肝血以养筋,脾俞益脾而增饮食生血。阳陵泉为筋会,可舒筋利节止痛。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选穴。

9.清热止痛法: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火邪热盛,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易疼痛,诸如炎症的红、肿、热、痛。穴用:十宣、大陵、丰隆。十宣宜放血泻脏腑热,丰隆从阳明以泻六腑热。热去肿消,经通止痛。

10.补肾止痛法:肾主骨,肝主筯。肝肾亏损,则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则疼痛加重。治应补肝肾,强筋骨,肾气充实则筋骨不痛。穴用:肝俞穴、肾俞穴、太冲穴、大溪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常致腰膝疼痛。若兼见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脉沉细弦,则可用此法。

大凡临床疗效较好的医家都是灵活地运用腧穴,合理配穴,而不是受某穴治某病的局限而墨守成方,呆板地配穴。

虽然前人对于腧穴的功能及临床应用积累了很多宝贵丰富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腧穴的功能,不掌握腧穴的特性只是机械地照搬,死记某穴治某病,某病取某几个穴,孤立地认识疾病,就会使我们在临床上受到限制。特别是遇到复杂的疑难病证往往会束手无策,即便是治疗也是取穴不清,治疗不明,病轻不知何因,病重不知何故。

贺老在临证治疗中,取穴方法非常灵活,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但决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严格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

一、循经取穴

在众多的穴位中,如何进行选穴是比较关键而又有一定难度的,贺老一般以循经取穴为基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按照经络学说来辨证,分析疾病是属于哪一经或哪几经。

清代的《针灸神书》中说:“医人针灸,不知何经受病,妄行取穴”是针灸疗效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灸选穴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要按受病部位来分析病位在何经。

对此早在《标幽赋》中就有“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之说。明代张三锡在《经络考》序中也指出:“脏腑阴阳,各有其经……明其部以定经,循其流以寻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犹适燕而北行,岂不愈劳愈远哉。”

这实际也是强调针灸治病必须按病变部位来分析,才能顺藤摸瓜,选出正确的穴位,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循经取穴的基本原则。

二、随症选穴

针对某一主要症状取穴称之为随症选穴。关于随症选穴的理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取穴位,既要考虑病所与经络的联系,又要根据经络、脏腑的理论酌情选用治疗病因的穴位,此时的选穴就要注重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

二是根据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来选取穴位。实际上针灸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症取穴大多见于特定穴中,其中五输穴最为突出,从贺老的治疗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穴位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因此深入细致地研究特定穴的应用对提高针灸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性能选穴

补气:太渊、气海、百会、膻中;

补血:血海、膈俞、中脘、绝骨;

滋阴:三阴交、阴郄、太溪、照海;

壮阳:命门、关元、太溪、肾俞;

疏肝:丘墟、太冲、内关、期门、蠡沟;

健脾:太白、建里、章门、脾俞;

解表:合谷、外关、大椎、(五输)经穴;

祛风:风字穴位;

温里:荥穴、壮阳穴;

通行穴:支沟、手三里、天枢、曲池、三焦俞、条口、环跳、归来;

利水:太溪、四渎、三阴交、阴陵泉、水分、水沟、水道;

祛痰:络穴,邪随络穴而出;

镇静安神:神字穴;

升举穴:百会、冲字穴,加补气穴;

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补血穴;

醒脑开窍:人中、井穴、四神聪、会阴、百会、内关;

退热:大椎、膏肓俞、阴郄、劳宫、尺泽、耳尖放血、曲池、清冷渊;

治汗穴:合谷、复溜、阴郄、尺泽、气海、劳宫;

扶正祛邪:原络配穴。

四、部位选穴

半身:听宫;

上半身:合谷;

下半身:太冲、环跳;

头顶:太冲、涌泉、合谷;

头两侧:足临泣、外关、中渚;

枕部:至阴、后溪、长强;

前额:解溪、丰隆、合谷;

面部:合谷、冲阳、气冲、条口;

眉棱骨:肝俞;

目:肝俞、臂臑、养老、光明、目窗、风池、行间;

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膻中;

口唇:脾俞、太白、丰隆;

牙齿:太溪、曲池、合谷、偏历;

舌头:通里、照海、风府、哑门、滑肉门;

耳朵:太溪、外关、悬钟;

颈项:列缺、支正、昆仑;

咽喉:通里、照海;

肩:条口;

肘:冲阳;

手:大椎、中脘;

脊柱:后溪、人中、大钟;

背:合谷、养老;

胸部:内关、足临泣、梁丘、太渊、孔最、大陵;

乳房:足临泣、梁丘、内关、肩井、少泽;

胃口:内庭;

胁部:丘墟透照海;

胁下:内关;

胃脘:足三里、梁丘、丰隆;

腹部:支沟、手三里、三阴交、足临泣;

少腹:蠡沟;

腰部:委中、太溪、合阳;

前阴:大敦、水泉;

后阴:承山、二白;

大腿:腰阳关、秩边、环跳;

腿部:风府、腰夹脊;

脚底: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脚趾:百会、中脘、章门;

腋窝:内关、蠡沟。

五、病因选穴

举例如下:

外感:合谷、外关、大椎;

内伤:伤食——足三里、天枢;

外伤:局部放血、循经郄穴。

总之,选穴思路是多方面的,需要基础知识全面,才能灵活运用。

还可以考虑时间(子午流注针法)、体质、辨证、经验、现代医学认识等来选穴,依据上述思路,按君臣佐使组合成处方,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贺老认为,现在年轻中医在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是穴位使用太多、不专,治疗的重点不突出,所以临床效果欠佳。另一方面重视文献不够,就如同木匠工具不齐全,是不可能做好手艺的。

他认为研究腧穴可以从五方面进行:①位置变异,②功能作用,③穴位的配伍,④针刺的深浅,⑤手法的不同。要取得好的疗效,就必须全面考虑这五方面问题。

《一针一得》就是在寻找精、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它的宗旨是选穴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精,贺普仁为此花了70年!

1

第一秘

1、摇头(即宾努之症):针取屏迫,手法补,穴在长强穴。

2、失音:针孔最,腕上七寸。

3、腰痛:合谷。

4、肢肿:温溜。

5、月水不调:曲池。

6、目视昏昏:灸五里。

7、胸中瘀血:巨骨。

8、气硕(颓):天鼎。

9、目痛不闭:大迎。

10、噎病:乳根。

11、心烦:太乙,或针强间。

12、舌强:滑肉门,或针中冲,或针风府。

13、心悬:外陵。

14、吐血不愈:取气冲,三棱针去血,立愈。

15、喉闭:足上、下廉。即上、下巨虚。

16、腹坚大:冲阳。

17、面目浮肿水病:陷谷。

18、唇裂:厉兑。

19、慢惊风:针隐白。

20、黄疸:商丘。

21、癥瘕:地机。

22、四肢强硬:大横。

23、喉中作声(中风痰厥之症):针天溪。

24、项难回顾:少海。

25、遗尿:少府。

26、阴痛:少府。

27、偏坠:少府。

28、手足麻木:肩贞。

29、半身麻木:列缺、太溪。

30、痔漏:天窗。

31、眼动:颧髎或承泣。

32、翻胃:胃俞或针上脘。

33、津液少:小肠俞。

34、赤白痢:中膂俞。

35、身热怠惰:阳纲。

36、恶血泄注:殷门。

37、大便坚:浮郄。

38、身战不耐久立:金门。

39、身后侧痛:京骨。

40、阴痒:然谷或蠡沟。

41、手足冷:太溪。

42、经闭:水泉。

43、近视:水泉。

44、腹胀如鼓:复溜。

45、五种水病(心、肝、脾、肺、肾):复溜。

46、吐舌:筑宾。

47、舌纵涎下:阴谷。

48、阴缩:大赫。

49、心恍:通谷。

50、唾多:彧中。

51、神气不足:郄门。

52、掌中热:中冲。

53、身如火:中冲。

54、口干:关冲。

55、产后血晕:支沟。

56、嗜卧: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7、四肢不欲摇动:三阳络,或针腿五里。

58、肩臂痛不能举:清冷渊。

59、瘿瘤:臑会。

60、风寒吐沫:丝竹空。

61、唇强:耳门。

62、喘息:承灵。

63、吞酸:辄筋。

64、语言不正:日月。

65、四肢不收:日月。

66、百节(肢)酸痛:阳辅。

67、毒犬伤:外丘。

68、各处气伤:足临泣。

69、诸疮毒:窍阴。

70、不孕:灸阴廉。

71、腹肿如鼓:章门,或针水分。

72、难产:关元。

73、一切出血:阴交,或针刺长强。

74、舌缩:廉泉。

75、噎水浆不下:璇玑。

76、房劳:长强。

77、小儿惊悸:身柱。

78、身瘦:至阳。

79、水谷不化:悬枢。

80、舌急不语:哑门。

81、恍惚不乐:陶道。

2

第二秘

1、感冒发烧:大椎放血。严重的,1~7节逐节放血,效果更佳。

2、寒战:针后溪。

3、饮食无味:灸食关三壮(穴在建里旁1.5寸处)。

4、雷诺氏病:灸肾俞各一寸处。

5、手颤病:灸关元300壮。

6、口腔溃疡:地仓。慢性的针照海。

7、水臌:偏历。

8、喘息:肺经压痛点。

9、血淋:三阴交。

10、断奶:光明。

11、子宫肌瘤:灸痞根。

12、小儿疳积:针四缝。

13、小儿腹泄:针曲池。

14、串腰龙:龙眼放血。

15、各种疔疮:针身柱或天宗放血。

16、发际疮:大椎或委中放血。

17、唇风(疮):针合谷,用烧山火手法。

18、鹅掌风:针劳宫,痒甚加刺大陵。

19、雀斑:针合谷,用烧山火手法。

20、白癜风:灸侠白。

21、肛门瘙痒:针公孙。

22、痔疮:灸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处,或刺龈交出血。

23、阑尾炎:针阑尾点(急性),或灸肘尖(慢性)。

24、痢疾:针曲池。

25、湿疹:针曲池。

26、瘰疬:针曲池透臂臑,或针肘尖。

27、乳腺炎:针足临泣。

28、乳胀:温灸鱼际。

29、鼻衄:针上星,或少商放血。

30、崩漏:针或灸隐白。

31、癔病:双内关同时进针。

32、癫痫:长强周围放血。

33、阳痿:大赫或环跳。

34、疟疾:针大椎,可放血,并可合并拨火罐。

35、痔漏:针阳溪。

36、肛裂:针孔最。

37、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

38、身体反折:肝俞。

39、目戴上:丝竹空。

40、过经不解:期门。

41、咳嗽饮水:太渊。

42、引两胁痛:肝俞。

43、引尻痛:鱼际。

44、呕脓:膻中。

45、呕逆:大陵。

46、呕哕:太渊。

47、喘呕欠伸:经渠。

48、数欠而喘:太渊。

49、胁下积气:期门。

50、小腹胀痛:气海。

51、胀而胃痛:膈俞。

52、腹寒不食:灸阴陵泉。

53、心痛食不化:中脘。

54、烦渴心热:曲泽。

55、心烦怔忡:鱼际。

56、烦闷:腕骨。

57、虚烦口干:肺俞。

58、懈惰:照海。

59、嗜卧不言:膈俞。

60、支满不食:肺俞。

61、振寒不食:冲阳。

62、胃热不食:下廉。

63、胃热:悬钟。

64、胃寒有痰:膈俞。

65、脾病溏泄:三阴交。

66、胆虚呃逆热上气:气海。

67、狂言不乐:大陵。

68、多言:百会。

69、目妄视:风府。

70、暴惊:下廉。

71、见鬼:阳溪。

72、魇梦:商丘。

73、疟:腰俞。

74、头痛:腕骨。

75、心烦:神门。

76、痿厥:丘墟。

77、暴泄:隐白。

78、洞泄:肾俞。

79、泄泻不止:神阙。

80、肠风:灸尾闾骨尽处百壮。

81、脱肛:灸百会,或尾闾七壮。

3

第三秘

1、转胞不溺淋涩:关元。

2、风动如虫行:迎香。

3、眉棱痛:肝俞。

4、毛发焦脱:下廉。

5、鼓颔:少商。

6、咽外肿:液门。

7、咽食不下:灸膻中。

8、喉痛:风府。

9、目风赤烂:阳谷。

10、倒睫:丝竹空。

11、目急痛:三间。

12、鼻有息肉:迎香或火针点刺息肉处长效佳。

13、唇干有涎:下廉。

14、舌干涎出:复溜。

15、唇动如虫行:水沟。

16、唇肿:迎香。

17、舌黄:鱼际。

18、齿寒:少海。

19、齿痛:商阳。

20、不能嚼物:角孙。

21、腰背佝偻:风池、肺俞。

22、背拘急:经渠。

23、脊强浑身痛不能转侧:哑门。

24、臂腕骨痛:阳谷。

25、手腕动摇:曲泽。

26、手腕无力:列缺。

27、两腿如冰:阴市。

28、鹤膝历节风肿:风市。

29、腰痛不能久立:附阳。

30、腿膝胫酸重:附阳。

31、四肢不举:附阳。

32、腰痛不能举:灸仆参三壮。

33、腰重痛:灸阴谷、委中、阳交三壮,吹火泄法。

34、脚转筋:灸踝上一壮,外灸内,内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壮。

35、月经过时不止:隐白。

36、产后诸病:期门。

37、乳肿痛:足临泣。

38、横生手先出:灸右至阴三壮,火炷如小麦粒,直接灸。

39、欲断产:灸足右内踝上一寸处及合谷。

40、不时漏下:三阴交。

41、月水不调,周结成块:针间使。

42、小儿卒疝:太冲。

43、小儿角弓反张:百会。

44、小儿泄痢:灸神阙。

45、小儿秋深冷痢:灸脐下三寸。

46、小儿吐乳:灸中庭。

47、小儿口臭:灸劳宫。

48、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49、溺水死者:灸脐中。

50、狂犬咬伤:灸咬处疮上。

51、蛇咬伤人:灸伤处三壮(隔蒜灸)。

52、疡肿振寒:少海。

53、风疹:环跳(补法)。

54、暴痒:蠡沟(补法)。

55、身瘦不能食:灸大肠俞27壮。

56、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饥。

57、身瘾疹:伏兔。

58、乏气:灸第五椎下随手壮。

59、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50壮。

60、腹皮痛:鸠尾。

61、瘙痒:鸠尾。

62、鹅掌风:劳宫。

63、足外皮痛:足临泣。

64、偏枯:大巨。

65、疮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壮。七次为一疗程。

66、头痛如破:命门。

67、身热如火,汗不出:命门。

68、目不得闭:大迎。

69、肩背颈项痛:涌泉。

70、身肿身重:关门。

71、大便血不止:劳宫,灸三壮。

72、皮肤干燥:灸曲池三壮。

73、痂疥:灸大陵二壮。

74、不知味:针气户。

75、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处,以差为度。

76、脐风:然谷。

77、鼻痛:脑空。

78、恶犬伤毒不出:外丘。

79、寒栗重衣不得温:阳白。

80、吐舌:筑宾。

81、舌纵:阴谷。

4

第四秘

1、口干:针阳池。(针章门亦可)

2、鼻窦头痛(即鼻窦炎):(实证)针飞扬。

3、心痛如刺:针然谷。

4、白虎历节风(痛风):针金门。

5、大眥痛:针至阴。

6、腰痛不可屈伸,痛如折:针束骨。

7、身后侧痛:针京骨。(内容重复)

8、心下痛气攻腰胁:针肓门。

9、浑身骨节痛:针魂门。灸之效更佳。

10、臑内廉痛:针譩嘻。

11、关节不利,浑身疼痛:针膈关。

12、腰髋痛不得久卧:针白环俞。

13、经行腰腿痛:针合阳。

14、妇人阴内湿痒疼痛:针膀胱俞。

15、腰痛疲漏:针气海俞。

16、脊间心后痛:针中渚。

17、两耳珠痛:颔厌。

18、足下热:针中都。

19、善摇头:针京骨。

20、头痛如破:命门。

21、肩髃痛:针二间。

22、眼痛:针下廉。

23、腰髋坚痛:针石门。

24、腰胯痛:针伏兔。

25、侠脊膂而痛:针尺泽。

26、膝痛不可屈伸:针大杼。

27、膝胫肿痛:穴巨。

28、肩背强急酸痛:穴水道。

29、膝膑肿痛:穴厉兑。

30、小便热痛:列缺。

31、肩背痛:听宫。

32、肘中痛:冲阳。

33、肩背痛:中渚。

34、正头痛:中脘。

35、偏头痛:肓俞。

36、足心痛:针昆仑。

37、脚气症:针肩井。

38、肩背酸痛:中渚。

39、肘挛症:尺泽。

40、手臂痛:针肩髃。

41、手腕无力:针列缺。(内容重复)

42、手腕摇动:针曲泽。

43、眉棱骨痛:肝俞。(内容重复)

44、头痛项强重不能举:承浆、风府。脊背反折不能回顾:承浆、风府。

45、足寒如冰症:肾俞。

46、膝痛:风府。

47、转筋:灸承山七壮。

48、面肿:水分(灸,禁针)。

49、唇肿症:迎香。

50、唇干:三间。

51、口腔溃疡:针劳宫、照海。

52、鼻流清涕:灸百会。

53、口臭:人中、大陵;咽寒:膻中。

54、秋寒冷痢:灸石门、关元。

55、卒腹痛:青皮灸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半处三壮。

56、战栗:针鱼际二分深。

57、月经不调,固结成块:间使。

58、月经时漏下:三阴交。

59、堕胎后手如冰厥逆:肩井。针后如觉闷乱急补足三里。

60、产后恶露不止:气海、关元。

61、白虎历节风:针肩井、足三里、曲池、委中、行间。

62、哭笑:百会、人中。

63、目妄视:风府。(内容重复)

64、见鬼:阳溪。(内容重复)

65、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66、小儿吐乳:灸中庭。

67、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下五分处,直接灸三壮。

68、小儿牙口蚀烂:针承浆。

69、小儿口舌疮臭气冲人:灸劳宫一壮即可。

70、小儿偏坠单侧睾丸肿大:灸关元、大敦三壮。

71、吐食反胃:先针下脘,后针足三里。

72、哮吼灸法:用线一根套颈上,至鸠尾尖上截断,转向后脊骨上线头尽

处是穴,灸七壮。

73、中风失语:针鱼际。

74、偏头风:鸠尾。

75、中风:灸神阙百壮。

76、水谷不化、下利:针悬枢。

77、气喘难卧:灸灵台。

78、张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壮。

79、堕胎:关元,如不落,再补昆仑,立下。

80、口干:章门。阳池亦可。(内容重复)

81、妇人不孕:灸阴廉五壮。

1.急性咽痛

其症恶寒发热、咽干、疼痛继而肿胀,甚至咽不下饭,呼吸困难。

针:三棱针急刺少商出血数滴,既能止痛又退烧,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暴发火眼

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眼球微痛,有异物感、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

针:患侧耳尖放血。或太阳穴放血。

或内迎香放血。根据病情轻重,灵活应用。

3.偏头痛

本病特征多数为左侧头部发生剧烈疼痛,数日或数月反复发作,有时恶心呕吐、目(眼)流泪、影响视力等。

针:一针两穴,丝竹空透率谷,留针30分钟,即可治愈。

4.落枕

其症颈项强直,酸楚疼痛,左右不能回顾。

针:绝骨,用“龙虎交战”手法,针感可以窜至颈项,效较显著。如治疗不及时成为慢性者,效不佳。

5.漏肩风

肩背部疼痛,有压重感及发冷感,不能高举及外展。痛得严重时彻夜不眠。

急性针刺条口,慢性针刺膏肓。

6.胸胁痛

本症多为发作性刺痛或剧痛。咳嗽及呼吸时疼痛加重。

针:丘墟透照海。

7.心绞痛

主要症状是心窝部突然发作,收缩性剧痛,如灼、如刺、如钻,甚至有时痛从前臂尺侧窜到腹部或小指。大发作时胸内闷塞,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虚汗,脉搏不整。临床上多数病人巨阙穴处有压痛,阴郄穴处有条索。如紫宫处有压痛,乃心脉梗死之症。

针:内关(双穴)重补。或针极泉。不效加膻中、然谷。

8.胆道蛔虫(中医称蛔结痧)

主要有吐蚴或便蚴史,剧烈绞痛、恶心、呕吐,脉象乍大乍小,面色忽红忽白。无手术指征。

针:至阳一穴即可。

9.急性腰疼(包括风寒和外感)

其症腰部疼痛,动转困难,不能弯腰,不能后仰及翻身。

针:委中,缓刺放血。血色由深变浅即止。疗效往往都很突出,或刺养老。

10.腿股风(坐骨神经痛)

从臀部、大腿之后外侧至膝关节附近疼痛,直立时痛更甚,抬腿时痛亦加重。

针:环跳重刺激,不留针。如慢性可刺气冲,确能助气血之运行,起到镇痛之作用,昆仑更佳。

有人认为针灸只能止痛治点急性病,这种认识非常片面,事实可以驳倒这种错误论点。例如:

11.慢性关节炎

膝关节疼痛,屈伸困难,气候变化时加重,有时肿胀及关节作响。

针:阳关透曲泉或阳陵泉透阴陵泉,一针即有效,如效果不显著,可刺风府,搜一身之风即可取效。

12.网球肘

针冲阳。

13.阳痿

阴茎柔靡不能勃起,或性交顷刻泄精。常伴有腰酸、头晕、耳鸣、健忘、脉细弱,有两组处方:

(1)双环跳:针尖斜下内下方,使针感窜至小腹或阴束。

(2)双大赫:针感直达龟头。

14.输尿管结石

中封。

15.胃肠炎

尺泽、委中。

16.失语

哑门、通里。

17.聋症

听宫、翳风、中渚。

18.高血压

曲池。

针灸对传染病也有奇效。例如:

19.痢疾

为外感病,有传染性,其症酸痛下痢赤白,有黏液,恶寒发热,里急后重,天枢处有压痛。

针:曲池穴,有消炎止痢作用。

20.疟疾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发有定时,至汗出后而热退身凉,有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的,还有三日一发的。

针:以三棱针在大椎处点刺数下,拔一火罐于其上,吸出恶血,疗效甚佳。久疟灸脾俞。

针灸对神经、精神方面的疾患疗效更为满意,比一般镇静药的优点为多。例如:

21.癫痫

其症陡然跌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白沫,目斜视,发作后移时而起。

针:长强周围(前后左右)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或针刺大椎、腰奇,均有抑制发作的功能。

22.癔症

本病起于诸般精神功能障碍,故其症发作千差万别,发病前多有精神不快。

针:双内关同时进针,行强刺激,可起到通心开窍之作用,必要时人中可刺。

针灸在临床上还有止血作用,在紧急药品供应不上,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里,就更有意义,大家应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以备急需。例如:

23.鼻衄

鼻内出血,通常为一侧鼻孔出血,也有两侧多量出血,常引起头疼、眩晕、耳鸣、面色苍白、肢体倦怠等。

针:上星穴,需刺激,或刺少商出血。

24.鼻炎

针飞扬。

25.脑溢血(属于中风闭证者)

中风是一种发病急骤,并很严重的疾患,凡患此病,就有九死一生的危险。其症猝然仆倒,不省人事,痰盛,牙关紧闭,面色潮红、脉弦硬。

针:①四神聪放血,平肝息风。②十二井穴放血,通经开窍,止血。脱证:灸关元。

26.先兆中风

四神聪、合谷、太冲。

针灸除治疗内科病以外,还能治疗皮外科方面的疾患,而且疗效也很满意。

27.乳痈

其症乳房红肿,热痛。

针:足临泣,针尖向上刺,刺激量加大,使针感沿经向上窜至肋部。

28.瘰疬

多生于颈下或腋下,小如粟,大如核桃,肿胀疼痛,破溃后经年累月难以收口,渐至骨蒸潮热,形体消瘦。

针:曲池透臂臑或火针点刺局部。

29.湿疹

急性局部红斑,发生水疱,以后则成红痂,周围糜烂,瘙痒,多发于乳、面、肘、手足等部。

针:曲池。用烧山火疗法。

30.痤疮

背部痣点。

31.发际疟

大椎放血。

32.肠痈

本症初发,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恶寒、便秘或下痢,其痈初期多漫及全腹,但不久即固定于右下腹,右腿不能伸直,麦氏点出现压痛。

针:阑尾点。足三里和上巨虚之间的向外处,重刺激。

33.肛门瘙痒

会阴及肛门剧烈瘙痒。

针:公孙。

34.痔

阳溪、后溪。

35.肛裂

孔最。

36.牛皮癣

委中放血,坚持治疗有效。

37.鹅掌风

手掌皮肤发硬、发干、刺痒、脱皮。

针:劳宫。

38.发际疮

多于项后,形如黍豆,痛时如锥如燎,痒时坐卧不宁,顶生白头,破后流水,此起彼伏,俗名“气不忿”。

针:大椎放血或委中放血,以泄太阳经湿热。

39.串腰龙

水疱累累珠形,大小不等,灼热疼痛。

针:龙眼点刺出血。

有人污蔑针灸是精神作用,小儿科有许多疾病适宜用针灸治疗,用事实驳斥了说针灸是暗示作用的人。因为小儿思想尚未开展,还没有思维能力。但针灸疗效很突出,例如:

40.小儿腹泻

乳食不节,下痢不止,有时腹痛,不欲饮食。

针:曲池、足三里,或刺会阳。

41.小儿疳积

体瘦、腹胀大、毛发焦落,不欲食,大便异常秽臭,小便混浊,潮热,哭时涕泪皆少。

针:四缝。挤出少量黏液或血液。

42.阴痒

阴门初感灼热,次即瘙痒难堪,重时影响睡眠。

针:蠡沟。

43.崩漏

隐白。

44.缺奶

少泽,回乳,光明。

45.子宫肌瘤

灸痞根。

46.断奶

因某种原因,乳儿不需哺母亲的乳汁,两乳房胀大,乳汁流溢。

针:光明。

《“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可以说是贺普仁先生一生的干货,称之为“秘籍”一点都不夸张。

常言说: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贺老信奉治病时要彻底全面地了解病情,精选少量的穴位,即可消除病邪,使机体恢复健康,若用针过多反而会损伤人的元气,影响病的治疗。

在贺老的《“一针一得”针灸临证秘法》一书中,有数百个疾病的独穴用针秘法,也有大量的普通老百姓可以使用的灸法。现摘抄44条艾灸秘法如下:

01、目视昏昏,灸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02、 妇人不孕:灸阴廉五壮即有子

03、食无味,灸食关三壮(穴在建里旁1.5寸)。

04、雷诺氏病,灸肾俞各一寸处。

05、手颤抖,灸关元300壮。

06、子宫肌瘤,灸痞根。

07、白癜风,灸侠白。

08、乳胀,温灸鱼际。

09、崩漏,针或灸隐白。

10、腹寒不食,灸阴陵泉。

11、肠风,灸尾闾骨尽处百壮。

12、脱肛,灸百会,或尾闾七壮。

13、腰痛不能举,灸仆参三壮。

14、腰重痛,灸阴谷、委中、阳交三壮,吹火泻法。

15、脚转筋,灸踝上一壮,外灸内,内灸外。或灸承山二七壮。

16、横生手先出,灸右至阴三壮,火灸如小麦粒,直接灸。

17、欲断产,灸足内踝上一寸处及合谷。

18、小儿泄痢,灸神阙。

19、小儿深秋冷痢,灸脐下三寸。

20、小儿吐乳,灸中庭。

21、小儿口臭,灸劳宫。

22、小儿夜啼:灸百会三壮

23、溺水者,灸脐中。

24、狂犬咬伤,灸咬伤处疮上。

25、蛇咬伤,灸伤处三壮(隔蒜灸)。

26、身瘦不能吃,灸大肠俞27壮。

27、少年房多气喘,灸鸠尾头50壮。

28、乏气:灸第五椎下随手壮

29、 疮毒久不合,灸合谷七壮。7次为一疗程。

30、大便血不止,劳宫灸三壮。

31、皮肤干燥,灸曲池三壮。

32、痂疥,灸大陵二壮。

33、噎食反胃,灸乳下一寸处,以差不度。

34、浑身骨节痛,针魂门,灸之效果更佳。

35、鼻流清涕,灸百会。

36、卒腹痛,青皮灸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半处,三壮。

37、小儿囟门不合,灸脐上下五分处,直接灸三壮。

38、小儿偏坠单侧睾丸肿大:灸关元、大敦三壮。

39、中风,灸神阙百壮。

40、气喘难卧,灸灵台。

41、张口不合,灸神道七十七壮。

42、痔疮:灸十四椎下旁开一寸处,或刺龈交出血

43、兰(阑)尾炎:针阑尾点(急性),或灸肘尖(慢性)

44、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宛宛中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无影针灸:行针灸要诀歌

    行灸之要在守神      目无外视不分心        持针似锥势如焰       心无内幕待贵人 疗疾先定上与下      次定穴位高低分        头上有疾足之取       左之有病而右医 ...

  • 暗示、安慰剂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一.对痛的语言暗示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1.针刺中对痛的语言暗示对针刺镇痛的作用:针刺10分钟,61例痛阈平均数为193.77克,之后在测痛过程中主试者不断地对受试者说:"要注意,就要痛了,就要 ...

  • 徐小丽:50种常见病的穴敷疗法,简单无痛有效

    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

  • 积累50年,国医大师贺仁普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

    积累50年,国医大师贺仁普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

  • 积累50年,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

    1956年贺普仁进入北京市中医医院以来,医院每天排队挂号的病人无数,大夫们没法像从前那样大量用针了,扎针的时间非常有限. 这样就逼迫着针灸大夫要讲究效率和效果.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针灸大夫面前:要简化. ...

  • 贺普仁:积累50年,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

    I导读:贺普仁,从医70年,针灸大临床家,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师从京城中灸名家牛泽华,22岁悬壶应诊,1966年调入北京市中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30年之久,创"贺氏针灸三通 ...

  • 积了50年,这是我一生用针的心血结晶

    1956年贺普仁进入北京市中医医院以来,医院每天排队挂号的病人无数,大夫们没法像从前那样大量用针了,扎针的时间非常有限. 这样就逼迫着针灸大夫要讲究效率和效果.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针灸大夫面前:要简化. ...

  • 徐小丽:对应9种癌瘤病症的18个经验方

    对于每一部位不同性质的癌瘤,结合不同的病因病机与病人的体质特点,也就是按照不同癌瘤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本质,拟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原则,辨证用药. 在辨证治疗过程中,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癌瘤,均可按以下 ...

  • 徐小丽浅刺法如何效如桴鼓?

    I导读:马石铭老师的浅刺多捻针法,不同于现行的针刺手法.这种针法有两个要点,"浅刺"和"多捻"缺一不可,目的也是"得气"和"行气& ...

  • 徐小丽十五位中医名家的专病绝招,都是干货

    徐小丽十五位中医名家的专病绝招,都是干货

  • 徐小丽干货:牛皮胶升血小板

    ​7.关幼波:牛皮胶升血小板 牛皮胶系民间验方,其制法如下:取新鲜牛皮(不拘量)去毛洗净,用绞肉机搅碎后,用清水煎熬成稀胶状,以无皮渣为度.功能养阴补血,效如阿胶,通过实践,对于提升血小板有一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