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茫茫,不茫茫——从《草原》想开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流传了千年的民歌不知是谁创作,至今仍影响深远。北国草原的辽阔,富饶,一读便知。
很显然,诗歌中的草原给老舍先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初入草原的他,才会感叹:“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因为他看到的草原是这样的: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课后第二题说,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其实,这道题出得不太好。因为作者写景和写感受的时候并不能截然分开。平地是绿的,小丘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这是看到的景象;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大花就是感受了。你可能会说,很好分啊。可是,这个句子是我加的,课后题只写了后面两句。小丘的线条柔美是景还是感受呢?像中国画是景还是感受呢?让人惊叹,让人舒服,让人愿意久立,让人想要吟诗,当然是感受了。
分这个有意思吗?没有。我觉得读这样的文章不是要让小朋友来准确判断哪些是景,哪些是情,而是读一读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景的时候抒情,让我觉得很有代入感。
我去草原的时候是5月,草还没怎么长出来,东一块,西一块的,大地像被刚学剃头的师父剃过,有些乱七八糟。天很蓝,太阳很大,风很猛。走在太阳底下睁不开眼,风一刮过会有泥土的气息和青草的香味。视野开阔,行走自在,但不茫茫,也不像中国画。哎,可惜,没赶上草原最好看的时候。
我想起李娟写的草原:你的眼睛永远望不到天际,看不到草和天相接的地方。草原上并不是平坦之极的,它有舒缓起伏的小山丘,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一个接着一个。人总是忍不住爬上一个又一个碧绿的山丘,想要翘望更远的远方。雪白的蒙古包散落在原野上,仿佛绿毯上开着一朵朵白蘑菇。站在草原极目远望,碧色连波,满目青翠,连眼睛好像被青草染绿了,变得透明、清澈。
真是让人羡慕啊。
李娟和老舍先生应该是在同一个季节去的草原吧。对了,她受老舍的影响也很深,因为她说,少年时,读过老舍先生笔下的呼伦贝尔草原。
除了胡思乱想,我还听了一下午腾格尔的歌。
好书推荐:《怎样做小学教师》
推荐理由:陈鹤琴先生是很懂教育的,他的思想放到现在大多都不过时。在这样一个时代教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学习究竟是了什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社会更美,祖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