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首辅也撒谎时,这王朝差不多该完了

“朕以天下听先生。”周延儒听到这句不似褒奖更胜褒奖的话,是在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初一的朝会上,崇祯帝向东对他揖拜。这时,他在复社张溥等人的运作下,被二次起用入阁已经快一年了,一时荣光无限,风头无两。而关外的后金也早已改国号为大清,实力愈发强盛,在辽东对明廷形成强大威胁。

在这段时间里,周延儒一改首次任内阁首辅时的作风,信守对张溥“行救时十事”的承诺,“广引清流,言路亦蜂起论事”,着实做了不少诸如减免民间欠税、免除灾荒地区赋税、召回监军太监等实事好事,民望一时有所好转。眼看着,“改弦易辙,重得贤声”的目的就快达到了。然而这一切,都毁于一个谎言,它不仅使周延儒最终被“打入”《明史·奸臣传》,还使其背负着“误国”之名。

内阁首辅自请督师

明朝末年,内阁权力之争频繁。阁臣们为了争夺首辅之位,往往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不以是非论彼此,只以彼此论是非”。政治局面一片混乱,不仅严重影响了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还波及到远在辽东与清军作战的将帅。被视为明廷“最后屏障”的名将袁崇焕,就是在内阁诸臣忙着互相倾轧的情况下,被诬陷“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最后被崇祯帝处死,成为政治牺牲品。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廷“朝中无人”,而愈发强大的清军再次从墙子岭、青山口入关,如入无人之境。他们绕北京城,过山东,一路奔袭南下到江苏一带,逡巡数月后于崇祯十六年三月北上而归,再次来到北京城附近,直逼京畿。面对有可能来临的攻城,北京城实行戒严,而周延儒“自请督师”,坐镇通州。

作为文臣,周延儒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他少年得志,素有文名,万历四十一年(1613) 以及冠年纪连中会试会元、殿试状元,并以翰林院修撰之职踏入仕途,但一直不温不火。等到崇祯帝即位后,周延儒在锦州兵变等几件具体事件处理中展现出的亮眼能力受到赏识,地位随之扶摇直上,官至内阁首辅。即便后来在党争中落败回乡,又与家乡百姓起了冲突,失了民心不说,还被挖刨祖坟,但在崇祯帝心中他仍是可信任的肱股之臣。

再次入阁为首辅后,周延儒依然发挥善于揣摩崇祯帝心意的特长,并且做了一些真正有益于国计民生之事,颇得崇祯帝宠信。据李长祥《甲申廷臣传》记载,崇祯帝对周延儒“恩礼极矣”,常常说:“还是他好!”

但关于军事,周延儒是不怎么精通的,他也有自知之明,曾老实地“但言愿捐躯报国,援兵事实非所长”。实际上,当时稍懂一些军事的大学士吴甡刚被派去“办流寇”,抵抗李自成的大军,朝中实在无人。周延儒“自请督师”也是迫于崇祯帝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在这种情况下,文臣督军政治意义明显大于军事意义。

毕竟崇祯帝虽然刚愎自用,但也未昏庸到指望周延儒在战场像袁崇焕一样派上什么大用场,当个朝廷的代言人好好守着,有清军的情况据实上报也就差不多了。但没想到,这位已年过半百的老臣抵达通州后没几天,就智商下线般开扯弥天大谎。

一谎铸大错

崇祯十六年四月,被崇祯帝比作召虎、裴度的周延儒来到了北京东南方向的通州,开始督军工作。真正上了战场,面对敌军,这个只懂弄笔行文的阁老怕了。他不敢与清军正面作战,只能派兵前去探查消息。当探知到清军并不打算攻打京城,只稍做停留后,周延儒松了一口气——既然清军没有对垒的想法,那我也正好按兵不动。

于是,他整日缩在军营里与幕僚们喝酒吟诗,坐等清军自行退兵。想到崇祯皇帝在京城里等待消息,刚到通州不久,他就大言不惭地上奏说自己“斩百余级”。后来愈发夸张,有时候甚至脑门发热,一天早晚两次上疏,“题皆飞报大捷”。等到清军自行出塞离开时,他则称“臣中夜冒警自顺义抵密云趋各督、抚,令俱出塞”,表示是自己将清军打退。

捷报频频传回京城,有不少人对此质疑,言官纷纷弹劾周延儒不作为,还将纵容清军出塞谎报为功劳。但崇祯帝坚定地相信周延儒,将这些弹劾视为讹传。等到清军退兵后,周延儒带着一身虚假的荣耀回京,不仅被加封为太师,其子也受荫为中书舍人,并赐银币、蟒服。

按理说,周延儒在官场沉浮三十年,不可能不清楚谎报军情的严重性与危害性。不过向来善于揣摩皇帝心意的他明白,好大喜功的崇祯帝喜欢并希望听到这样的捷报,这既是他周延儒的功劳,更是崇祯帝的。同时,东北有大清虎视眈眈,中原有李自成农民军势如破竹,朝廷亦需要一些好消息来振奋人心。一次撒谎,竟让周延儒的声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何乐而不为呢?扯下如此大谎,未必是脑门一拍所做的决定。

但周延儒没想到,数日后这个谎话就被戳破了。当锦衣卫与东厂太监将周延儒消极怠战和谎报战功之事上报后,崇祯帝也翻脸震怒,下旨谕府部诸臣追究周延儒蒙蔽推诿之罪。

见事情败露,周延儒赶紧“席蒿待罪,自请流放戍边”。崇祯帝虽然震怒,却还是说周延儒“报国尽忱,终始勿替”,终究功多过少,只让他体面地免职回家,并未严惩。

历史没有假设与如果,谁也不能推断出假如周延儒不说谎,明廷的命运会如何。时人觉得周延儒以谎言欺骗君主,贻误战机,耽误了国家大事。而后人则认为周延儒的谎言让明廷以为清军只是纸老虎,既放松了警惕,又影响了崇祯帝的判断。待到清军大举进攻时,为时已晚。

徒留身后骂名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有中兴之志却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又命贴身太监带三位皇子出逃。而他自己则逃至煤山,自缢而死,国祚276年的明朝灭亡。就在三个月前,他才命人传诏,勒令周延儒自尽,籍没其家。

免职本已是周延儒最好的结局。但为官时用人不当、贪污等积弊过多,因谎言下台后,各式弹劾如雪花纷至沓来。其实弹劾以前也并不是没有,但对于之前深受崇祯帝信任的周延儒来说,犹如隔靴搔痒。直到谎报军情触了命门,加上之前崇祯帝与周延儒秘密商量南迁之事,周延儒走漏了风声,崇祯帝一直耿耿于怀,最终这些弹劾才汇成雪崩之势,给了周延儒致命一击。

其实,周延儒将清军自退作为自己功劳的危害性,比不上某些将败报为胜的例子,何况很快就被揭穿了。但这个谎言却着实影响了朝廷的判断。所以,随着周延儒门生范志完兵败并纵兵祸害百姓,亲信吴昌时泄露机密,“赃私巨万”事发且“大抵牵连延儒”,相继被问罪,周延儒“招权纳贿”的证据也被翻了个底朝天。

崇祯帝终于下定决心要对周延儒进行处理。周延儒知道崇祯帝盛怒,几次托人乞求,崇祯帝都不为所动。处死吴昌时后不久,崇祯帝便派素来与周延儒不和,也是揭发周延儒在通州“一矢未发”的骆养性传诏,令其自缢。

据《烈皇小识》记载,当周延儒知道骆养性带锦衣卫将前来拿问他时,预感在劫难逃,便把自己搜刮的珍宝付之一炬,火焰发出五彩斑斓的光芒。而他身死后,民间传唱歌谣曰:“周延儒,字玉绳;先赐玉,后赐绳。绳系延儒之颈,一同狐狗之头。”

原本,在人才凋零的明末,周延儒的才干即便比不上张居正、徐阶等首辅,考虑到第二次入阁时所做的一些实事,也不至于被批为“狡诈欺君、丧师辱国”。实际上,亦有不少人认为周延儒只是一个身不由己的“能臣”,因一谎而被视作误国覆邦之徒,实是处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被极度放大的结果。


摘自 | 《领导文萃》2021年7月上

本文作者 | 邓苗苗

(0)

相关推荐

  • 21岁就当上状元的明朝首辅,死得活该,却不应该列入《奸臣传》

    很多人读到明朝历史,都认为大明不应该亡,特别认为崇祯勤政,与历代亡国之君的懈怠嬉戏有所不同.其实,崇祯就是一个暴君,他在十七年内阁将大学士换了50个,首辅换了19任,弄死7个兵部尚书,最后落得&quo ...

  • 周延儒的朋友圈与徐阶的公众号

    (原稿) 明代宜兴人周延儒,他年少时就很有名气,写得一手好文章,只是个性比较张狂.20岁的时候,他连中会元.状元,少年得志,走马京城,入翰林院为修撰,威风八面. 1627年8月,明熹宗驾崩,他的弟弟信 ...

  • 明朝灭亡在东林?东林有那么大能量?

    现在网上出现一种声音,他们认为,明朝的灭亡是因为东林,也只有东林一个原因. 要不就是小冰河,反正明朝皇帝和宗室没有错. 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东林有这个权力?有这么大的能量吗? 东林最有权力.地位最高的3 ...

  • 盘点明朝6大奸臣,你全都认识吗?

    严嵩 严嵩生于公元1480年~1566年,字惟中,号勉庵.分宜等,江西袁州府分宜)人.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权臣.严嵩的书法写的很好,更是擅长写青词.严嵩在位时喜欢跟夏言对着干,更是将夏言这一忠臣给成功 ...

  • 明朝历史人物——彭时(明朝首辅,明朝状元)

    彭时(1416年-1475年4月27日[1-2] ),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庐陵安福(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枫田镇松田村)人 .明宪宗时名臣.内阁首辅.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状元及第. ...

  • 西楚王朝人物汇编第一篇·柱国首辅·历阳侯范增

    两千多年过去了,一直以来,对于楚霸王项羽,更多的人还是报以无限的惋惜和仰慕之情.但可惜的是,关于当年和项羽一同战斗过的人中,我们能知道的,除了项羽和范增外,却几乎没有了?当然,非要说有的话,还是有那么 ...

  • 张居正在担任明朝内阁首辅时,发起了一场改...

    张居正在担任明朝内阁首辅时,发起了一场改革,极大地增强了明朝的国力.对此,万历皇帝向张居正表示,"先生的功劳太大,朕没有什么可以酬谢的,只能厚待.照看先生的子孙了!"万历十年,张居 ...

  • 大明王朝最后的救世主——首辅张居正的成与败

    大明的腐朽已经深入骨髓之中,想要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必须要一场大刀阔斧的彻底改革.内阁首辅张居正也是这么做的,纵观天下,他就是那个唯一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救世主.张居正提出了当今社会的五大 ...

  • 明朝历史人物——徐阶(明朝首辅)

    (1503-1583年),汉族.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松江区)心学(王守仁创)传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 ...

  • 明朝历史人物——解缙(明朝三大才子,明朝首辅)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汉族,江西吉安吉水县人,解纶之弟.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解缙(xiè jìn )洪武二年十一月初七日(1369年12月6日) 出生在吉 ...

  • 明朝历史人物——杨廷和(明朝首辅)

    杨廷和(1459--1529),汉族.字介夫号石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举于乡,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进士及第.孝宗弘治二年(1489)进修撰.历官左春坊大学士,典诰敕.以指斥佞幸忤刘瑾 ...

  • 明朝历史人物——夏言(明朝首辅)

    夏言(1482-1548)字公谨,号桂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谥文愍.以才隽居首揆,天下重其书.贞珉法锦,视若拱璧.正.行亦遒美,但肥过而滞 ...

  • 明朝历史人物——李贤(明朝首辅)

    李贤(1408年-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谥文达,邓(今河南邓州市)人.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为一代治世良臣.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曾奉敕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