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永宁古城老衙门上演“一城两省辖”怪事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永宁古城老衙门(一)
文/孙雪
永宁古邑有两个老衙门,一个在东城,一个在西城,这是我打小就知道的。叙永的两个老衙门,是叙永人的骄傲,也是老辈人常挂在嘴边说道的“一城两省辖”的怪事,也就是在川南叙永县才能有此奇特之色。
叙永乃边城,云贵川三省交界要地,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永宁卫指挥杨广率永宁宣抚使禄肇修筑了永宁东、西土城。明十三年,改建石城。
从叙永老街十字口、芭蕉拐接马号街旁,彝族风格建造的老衙门就是城东老衙门。属贵州省官衙机构,管理贵州东城。城西杨武坊老街与罐罐街交接路口,川南民居风格建筑的是城西老衙门,属四川省官衙机构,管理四川西城。两个老衙门的选址都分别都在永宁古城闹市区,也就是经济文化中心点上。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老话,就是说旧时的永宁,三十年在河东最热闹,四十年在河西最热闹,也就是“风水轮流转”之意,无分彼此,都一样闹热。但是,每个叙永人都知道,这河东与河西是相互不能分割开的,少了哪边都不行!少了哪边永宁人都觉得不是完整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一城两省辖”的生活,要硬生生把他们独立起来,百姓心中还不能接受。
那时的永宁城就是这样,由贵州和四川二省分辖着。流淌城中千年的永宁河欢笑着穿城而过,将古城一分为二,形成河东与河西永宁双城。河上建蓬莱桥(俗称上桥)、永和桥(俗称下桥)两座石古桥,形成“永宁八景”之一的“双桥夜月”,联通河东与河西交通往来。人们喜欢到东城去购物,到西城来听戏。那些座茶馆的、做买卖的、赶街逛市的来来去去,虽说各有省辖不同,但相互往来无间,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和不一样,无非就是经过上下两座石拱桥而已。甚至永宁许多百姓人家,儿子在西城住,父母在东城住,一个家分两省住着。有的父母又在城西头上班,儿子又在城东头做生意,一城桥东贵州地、一城桥西四川地的景象,倒是十分喧嚣热闹,没有一般边地小城的冷清。
永宁是古邑,四川接云贵两省之南大门,交通要塞,水陆码头,也是川盐出川的古盐马道,历来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经济活跃。这里多民族聚居,文化经济交融,民风淳朴,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汉代以前,多为濮僚等古老民族聚居,东汉时期彝族先民迁徙入境并不断壮大,成为本地区重要民族部族。后来苗族先民也南迁而来,在此落户。清初回族也迁入此地,加上多次争战遗留之将士和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及大批南北往来做生意的商客们在此落户,所以这里就成了民族杂居地,民风习俗多彩纷呈,再加上它交通要塞之重地,也就成了川南十分热闹繁华的地方了。
东城东门湾子这条通云贵的“十里长街夜市”就是远近闻名的例子。南来北往商客在此交易,排排栈房灯火通宵达旦,并不太宽的街面充塞着南腔北调的声音,各种不同服饰穿着打扮的人群拥挤在小街上,货物充盈丰富,别的地买不上的东西这里都有,盛极一时。西城春秋祠则为陕西、山西盐商会馆,上云南、到贵州、走四川的商客往往来来进出,整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清时永宁是四大岸口之一的“永岸”,川盐由此运往云贵,永宁河上百舟争荣的景象,非一般码头可比,岸上袍哥人家抱拳、拜堂口的交往道弟称兄,欣欣向荣。
这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永宁城藏龙卧虎,古老建筑秉承川南建筑之古风鳞次栉比,石砌古城墙结实坚固,联通城内交通的上下两桥如两道彩虹横跨永宁河上。明正德状元杨慎有诗这样形容:“一水跨云虹,洞洞重门司锁钥;两城连地轴,双双环壁拱金汤”,赞誉他们的雄奇壮美,也是上下两桥的真实写照。同时,在他流放的岁月里,多次途经永宁,赞誉这座云贵川结合部的小城为“华夷统镇连千里,黔蜀分疆第一关”。描述永宁的地理位置险要和其重要。抗战时期,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寓居永宁,对这座小城深入了解后也大加赞誉,说这里:“山高水深,更有一种幽味”。
这就是永宁,一座“一城两省辖”的川南边地小城永宁。她有河东贵州、河西四川两个老衙门辖治,也非什么奇闻逸事,也非啥新奇新鲜。这是历史形成的,是叙永永远磨不灭的徽记,是永宁人世世代代忘不掉的老衙门!永宁的历史会世世代代都记着她,永宁的岁月会世世代代记着她,永远不会泯灭和消除。(未完待续)
(图片由颜林、万中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