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方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嬗变研究
间在用药特征及学术思想上的相似度。结果:1.共收集方剂833首,方剂频次1440次,涉及药物272种,药物频次9701次;药物频次100次以上的药物有25种,
药物频次在300次以上的药物有
甘草、白术、人参、陈皮、茯苓、干姜、半夏。
2.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总体用药分类排名前6位的有补虚药(2836次,29.23%)、理气药(1327次,13.68%)、温里药(701次,11.25%)、利水渗湿药(624次,7.23%)、解表药(624次,6.43%)、化湿药(622次,6.41%),补虚药约占总用药频次的1/3,补虚药的使用比例明清时期医家较金元时期医家有较明显的升高。
3.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总体用药药物性味归经规律,温性药(3973次,40.95%)、平性药(1848次,19.05%)、微温性药(1172次,12.08%)使用最多,辛味(5173次,53.32%)、甘味(4637次,47.80%)、苦味(4313次,44.46%)药使用最多,归脾经(7308次,75.33%)、胃经(5115次,52.73%)、肺经(4176次,43.05%)药使用最多。
4.分病而论,易水学派治
胃痛腹痛常用陈皮、木香、干姜、人参,
治痞满常用白术、陈皮、人参、半夏,治
呕吐常用人参、陈皮、白术、茯苓、半夏,治泄泻常用白术、人参、茯苓、干姜、附子、肉桂,
治痢疾常用当归、白芍、白术、黄连、干姜,
治便秘常用大黄、当归、木香、枳实、火麻仁、人参。
5.各医家论治脾胃病的特色:
张元素常用白术、茯苓、泽泻,
李杲常用白术、陈皮、当归、升麻、黄芪,王好古常用干姜、陈皮、半夏,
罗天益常用白术、陈皮、干姜、木香,
薛己常用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当归,
张介宾常用人参、白术、茯苓、干姜,
赵献可常用人参、白术、茯苓、当归、泽泻,
李中梓常用人参、白术、茯苓,
张璐常用人参、茯苓、生姜、白术。
6.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高频药物配伍组合:
药对为人参_白术、茯苓_白术、陈皮_白术、人参_茯苓、人参_陈皮、人参_干姜、干姜_白术,药组为人参_茯苓_白术、人参_陈皮_白术、人参_干姜_白术。
7.治疗脾胃病单味药物使用相似度:
张元素与李杲为0.74,与王好古为0.81,李杲、罗天益为O.84,李杲与薛己、张介宾、李中梓分别为0.86、0.81、0.83,薛己、赵献可为0.79,张璐与薛己、张介宾分别为0.86、0.89。平均值为0.8.8.治疗脾胃病药物组合使用相似度:张元素与李杲为0.33,与王好古为0.4,李杲与王好古为0.32,李杲与罗天益为0.6,李杲与薛己、张介宾、李中梓分别为0.46、0.44、0.53,薛己与赵献可为0.53,张璐与薛己、张介宾分别为0.5、0.65。平均值为0.47。9.易水学派认为脾胃常见病病因病机分别为饮食所伤、七情所伤、痰饮、寒邪直中、劳倦内伤;气滞、脾胃虚寒、食积、脾胃气虚、脾肾阳虚
结论:1.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的总体方药证治规律反映了易水学派以脏腑辨证学说为核心、尤其重视脾胃学说的整体学术思想。2.易水学派对脾胃病的认识以脾胃为中心,兼顾与脾胃生理病理相关的肺心肝肾大肠等脏腑,以饮食、劳倦、外邪、情志等病因导致的脾胃气虚或虚寒、脾胃枢机不利为核心病机。3.易水学派治疗脾胃病遣方多为补益剂、温里剂、化(渗)湿剂、理气剂,用药多选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重辛甘苦温平,远酸涩咸寒凉,多数归脾胃肺心经,亦有归肝肾大肠者。
4.易水学派对每种具体疾病的治疗在体现脾胃病治疗的整体规律同时,亦有所差别。治胃痛腹痛主以益气温中行气,治痞满主以健脾理气化湿,治呕吐主以补气运脾利湿和胃,治泄泻主以温补脾肾利水渗湿,治痢疾主以养血活血调气清热,治便秘主以泻下养血滋阴行气。
5.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治疗脾胃病在体现学派整体遣方用药规律的同时,亦有各自的辨治特色。6.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对脾胃病的认识及方药证治规律的相似性分析反映出医家之间较明晰的传承关系,这与公认的该学派传承关系较一致,但在整体用药相似度较高的医家之间仍存在某些疾病用药相似度极低的情况,这表明了学术思想的创新与发展。7.夹角余弦法计算两种同类事物相似度在医学流派传承关系脉络中的使用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的学派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