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人群,我们随时都像一台在调频的收音机(欢迎关注作者微信视频号)

一、再好的互联网项目都需要反复论证

作者微信视频号已开通内测,目前上传了3段讲述运营及运营管理的小视频,有需要的读者可以关注评论。目前仅支持,通过微信朋友圈看,有需要的可添加作者微信号。
互联网项目与电商或者实体开店不一样,互联网项目在发展中有风险性也有多样性。电商就很简单,就是针对某一类产品,在遵守平台规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去提升营业额和利润率。就是没做好,也差不到哪里去?可项目不一样,项目最初的资金投入都是动辄百万的。
互联网项目,正如我前面所言,在最初的时候,都只是一个想法。
而靠谱的想法有一个简单的基础,你能帮助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市场上可能有类似的产品,别人也做了很多年,但都是解决不太好,类似的产品活得也不好,你有了新的解决方案,况且你也已经跟互联网运营人聊过了,知道该怎么去做,才能快速的杀入市场。这只是前期立项中的必备环节。
当产品出来并不意味着这条路是一定正确的,还需要放到市场上,让市场去验证。在验证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运营思路和运营策略,只要初心不变即可。别忘记了自己想要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样?项目在运营的最初就是跑通思路,验证想法是否可行?只要想法可行,其它的都可以进行再调整。
二、有些靠谱的项目或企业本来是可以做起来的,后来奄奄一息了?

有同学之前发了个薪资与提成之类的东西给我,让我帮忙计算下利润占比,我看了几遍,也没看明白,薪资划了很多级,提成也分了好多级,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但我不知道这东西到底干嘛用的,制定这个的前提和基础想法是什么?因此,我告诉她,搞不定,利润占比的事情还是你们自己自行计算吧!她说,你不是做顶层设计的吗?怎么连这个都搞不定?不好意思,在不了解项目和薪资待遇制定的出发点的时候,没办法说出规则是好还是不好,至少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就是如此。
如果说,在制定薪资待遇和提成上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我想有两点,大家可以参考:

第一,在制定的时候,永远不要让员工看到天花板。你可能会觉得你现在有的薪资体系的非常完备的,甚至是超过同行超越市场,不管有没有达成目标,都可能会触碰出“懒惰行为”,不要天真的认为一张表就可以搞定一切,人性这个东西总是变化多端的,你把工资涨上去大家都高兴,但如果你要降下来,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跟你干,所以,规矩制定的时候,尽可能的做好基础规矩,后面随着发展的不同,有心的话,可以用各种套路去玩,让员工兴奋——当然,我是说奖励。

奖励在呈现的时候,应该是以“意外”和“惊喜”而出现的

第二,凡是涉及层级与级别,要把薪资涉及的着力点放在“团队”和“管理”这4个字上。用以呼应,企业所有的业绩来自于员工,而员工面对中层,那么,在制定规矩的时候,要有意识的让中层发挥出能动性,把中层的团队管理力释放出来,只要中层给力,员工就会给力。

有些靠谱的项目或者企业本来是可以做起来,之所以奄奄一息,犯的最大错误就在于,在进行薪资或者制度设计的时候,把天花板露了出来,一开始可能会很快撬动市场,随着市场越做越好,员工的物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因为天花板从一开始就给到了,这时候企业又不愿意修改既有的制度,这时候就会发生懒惰行为,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目前作者尝试着开通了抖音,会发送一些关于运营管理方面的小视频,也会在适当的机会尝试直播,欢迎各位添加关注和捧场,抖音搜索作者姓名:“郜永华” 即可。以下内容,也是在抖音短视频录制之后,整理的文字稿。对于有阅读困难症的小伙伴,可以去抖音里面看视频版。

三、从经营的角度来探讨:小企业如何才能做成大企业?

在经营上,我们会遵循企业运营管理上的套路,将经营也划分为“流量型”、“日销型”和“利润型”(见作者《运营元素》一书)。在企业从小到大的过程中,也同样遵循这个套路。
作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生产工厂,其发展的思路遵循:贴牌、自有品牌的渠道拓展、自有品牌的上线主动。
贴牌作为利润最薄的经营动作,是必须长期存在的,利润薄不代表没钱赚,如果有了固定的贴牌授权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问题不大;
自有品牌的渠道拓展则是指,作为企业经营不能仅仅只是靠给人家贴牌而活着,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举动,假设有一天当外部环境变化(比如本次疫情),贴牌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企业是不是就不用经营了?所以,拥有自主品牌是为企业经营上保险,尽可能的去拓展更多渠道,找到优质渠道商,不断的渗透市场,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做出来的都是企业的利润。流动的产品就是你最好的代言人,当你质优价廉,你的产品会在更大范围内被接受被传播,让优质渠道进行沉淀,不是太稳的渠道,去寻找思路方法和对策,巩固现有成果。
自有品牌的上线主动是指,当你不断的拓展渠道占领市场,当你的产品能让他人赚钱,就有人会看好,会有人主动找你,从而形成上线主动的代理模式。这个动作是锦上添花的行为,但一定要有。当企业走到这一步,企业已经发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企业就可以放开手脚,朝梦想进发。但一定别忘记,再伟大的梦想都要吃饭,保持基本业务形态不变,保持持续的现金流,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重中之重。梦想不是天马行空,也得遵守成长规律。
四、当市场变化的时候,你的动作也得保持同步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我总是能碰到说自己家产品品质有多好的人,言下之意是说自己家的产品成本高,况且自己家的品牌定位本来就高,一般人买不起也很正常。这话说的没毛病,但如果你仔细思考和观察下就会发现,你都已经看不到同行的尾灯了,你还在振振有辞的发表你的高谈阔论,大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你说你高端,可是高端市场也没见你的踪影,甚至企业经营的越来越差,再玩一段时间,工资估计都发不出来了,这又是何苦呢?
你可能会觉得消费者不懂事,因为他们不识货,但你也得给消费者识货的选择权,你连消费者的识货选择权都剥夺的时候,意味着你在给自己挖坑,你会死守着你的地盘和你的观点,天遂人愿,你终于把自己守挂了。
无论你是企业的经营者还是企业请来的经理人,都要负责一点,理性一点,看清市场变化,当市场变了的时候,就一定要引领企业保持与市场同步,抱守残缺不是消费者不懂事,是你自己不懂事。
五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因为微信公众号,总有同学加了我的微信来问我一些关于运营及运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对于知道的,我总是会和盘托出,这时候有些同学就说,你懂得真多呀。
其实站在我个人的角度,这还真不是懂得多。如果说人与人之间有区别,我想,那就是,我总是把自己所经历的,思考的,实践的,变成了文字,分享出来,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我把这些内容又重新整理一遍。
在分享的过程中,无论你看与不看,有没有赞赏,有没有掌声,我都在这里,不放弃。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这样做。我知道,人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专业上的精进也是如此,日积月累,慢慢的,你就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临场的时候才去匆忙准备,你这样的匆忙,运气好,你会脱颖而出,运气不好,你可能就会倒在场上。而那个不紧不慢准备的人看似毫无准备,可是你知道吗?他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或者临场发挥比你要好太多,因为那些知识从来不需要整理,都在他的脑子里,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拿出来使用。见过大场面,临场也不过是小case。
六、某些自媒体平台是来打酱油的吗?

在一些自媒体平台赚到钱的写作者肯定会觉得该平台好,这是必然,毕竟让你赚到钱了,你不说它好有点说不过去,可是,对该自媒体平台的运营部门而言,该平台真的做好了吗?
每次看到某平台后台的那些活动,总让我想到15年前身处重庆的某个以博客聚合和博客营销为生的公司,当时,那家网站会联合企业做一些软文征稿的活动,有幸也被邀请参加过几次。后来我再也没参加过,不是说稿酬不行,而是的确不太愿意写一些跟自己职业无关的内容。后来那家公司随着博客整体行业不行也不见了,当然,它的不见与大气候有关。而该自媒体平台在干什么?跟那家网站的做法如出一辙。这本身就是一个看似不适合的运营方式。此外,该自媒体的运营部门可能忘记了一件事——母公司的定位。
母公司一向是以搜索引擎广告起家的,而该媒体平台的定位是不是也该与母公司定位保持一致?至少说在SEO上,媒体平台是不是也该倾斜,既然说到了SEO也就意味着,在该媒体平台本身的“信用机制”下是不是不要搞动不动就扣分那一套,“扣分”本身是很low的管理思维,你会发现,越是传统的企业,越是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他们擅长使用的就是罚款,这里的扣分与罚款没有任何区别。
你搞的越严格你与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反倒越弱。一个明显的案例是,你知道当年腾讯的拍拍网是怎么死的吗?不是没有人也不是没有流量,就是照抄照搬淘宝网的规则,生生被自己弄死的!
我知道各位都是运营上的优秀人才,可是,优秀人才总是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运营策略和节奏。而不是人云亦云,做个事后诸葛亮,如果当时我......就好了,那样不但显得自己不专业,还特low~
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在初期,尤其是市场上同类产品特别多的时候,是跑马圈地的阶段,你是清爽了,可是同行可不跟你玩这一套,当更多的人跑去同行那里,也就意味着你在流失资源。你在逐渐流失别人在逐渐强大,有一天,你的就会发现,你变成了可有可无,可有可无其实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意味着你最终会被淘汰。
做运营的时候,一定要动动脑子,看看同行在做什么,市场在做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既放大你的优势,也看清楚同行的玩法,与同行差异竞争。你的每一条清楚的规则都是在同类产品争取成功机会,也是在为自己挖坑。
作为一个运营人,无论你的运营水平多高,运营技能多纯熟,运营方案多完美,都有一个大前提:认知产品。连产品都搞不清,所有的运营动作只能证明你勤奋,证明不了你成功。
七、当你的APP只有60%乃至80%的时候,都不要过早对外

我总是很疑惑,有些人刻意强调结果导向,说什么时候就必须什么时候去上线项目。比如说,一个对外的APP。
结果导向貌似是对的,但在互联网项目实际操作中,这又是违反规律的。在互联网上,尤其是互联网项目,千万不要过早去开启线上之旅,当你的产品还没有测试完成,没有100%做到让自己满意,就不要轻易的对外宣布,更不要规模性推广,这样做,只能用王兴的话说:“这就是个垃圾”。
一方面后端压力大,另一方面客户体验不好,让自己陷入被动。从大学毕业就进入互联网行业,我在其间见过太多急吼吼的推产品的公司。他们所遭受和遭遇的就是我上面所言的。推广力度越大,对自身的伤害越大,最后就没有最后了。
把一个考信心的事情,想得这么简单,同样的互联网项目早就成功了。为项目运营考虑,也为未来计,千万别以胸有成竹的心态去实施什么结果导向,你是小公司,跟阿里华为这样的公司还真没法比,他们有优秀的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大不了可以上人,按照模块化研发,同步测试,但作为中小型公司,千万别有此想法。
我发现,有类似想法的人,一定没在互联网公司呆过,按照外行的认知去做内行的事,结果吃亏的只能是自己,还顺带连累已有的研发团队和运营团队。
八、52万阅读量与200个粉丝

偶然的一天,我转发了一篇与薇娅直播相关的技巧贴,必须承认那帖子真不是我写的,我至今没看过一场跟薇娅有关的直播。只不过当时看到该帖子的时候,感觉还是很有技术含量,于是,随手放自己的头条号上,做资料备份使用。在头条,我有很多资料备份,大部分是自己的,还有一部分是转发过来的,用来留存,学习,琢磨。

我没想到的是,就这么个帖子,竟然火了,让我在头条上收获了今年的第3个10w+,让我有点吃惊。不到24小时,实现了52万阅读量也收获了200个粉丝,我想接下来就是掉粉时刻,无论如何我必须得说一句话,不是自己的,掉了也没关系。但还是有点小感慨:

我们很多人总是在熟悉的领域喋喋不休的谈论我们熟悉的套路,甚至某些时候还以专家自居,但如果跳出这个框,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仍然只是老世界,与此同时的新世界已经异彩纷呈。可是转型并没有容易也没这么快。同样的帖子,我们总是孜孜不倦的去写我们所谓的经验贴,但跟新技术新商业新势力相关的帖子阅读量比,会让你有一种钻地的感觉。

作者新书《运营元素》纸质版目前仅剩少量,从即日起《运营元素》电子版将免费分享。有需要的可与作者联系,私人微信号【danshui1982】咨询。

张爱玲有句经典的话是:出名要趁早。放在新商业新势力上一点不为过,还特别恰切。比如我上面提到的直播,当它一出来的时候,你就在上面死磕,估计你现在也能收获不少粉丝,商业变现的可能性就会变大,还比如早期的微信公众号、早期的淘宝、早期的拼多多......,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没见过没接触过,只是当时觉得好玩,且不认真,当有一天平台的价值变大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只有拍大腿的份(其实我也是那个拍大腿的人)。这个时代,机会对所有人而言是均等的,尤其是新技术新商业的机会,有些人赚钱了,有些人打酱油了。当你反应过来,再想进入的时候,进入的门槛或者说进入的成本就会自然变高,因为跟你有同样想法的人太多了,当门槛高了,势必意味着竞争激励,这时候就有了所谓的定位,技巧,打法,运营等等东西都会跑出来,总能跑出一些杰出者,还有很多人,仍然只是普通人。

九、成功全靠实力吗?


成功里面有很大运气的成分,在运气用完之前,请相信实力。好运不会一直伴随着你,你自身的实力却可以一直伴你终生。

就说做个打工仔,放到今天也没那么容易,除非你对自己没有任何想法。如果你是个有想法的人,你就会发现,今天不是普通的打一份工,你还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要对自己有要求,你每天勤奋的工作,晚上回家倒头就睡,按时领工资,你会发现,就是这样的工作让你干10年,你都还是一个螺丝钉。

你逃不出这样的职业命运,那是因为你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怎么要求呢,我想有两个方向大家可以去思考:第一,在专业范围内延伸职业的深度;第二,在职业的深度延伸以后,再行延伸职业宽度。当深度与宽度想结合,你的职业范畴就更为宏大,简单点讲,就是你的选择性会更大。这也会无形中提升你的职业竞争力。

此外,今天的职业竞争本身也是一个综合素养的竞争,你不但要会做,还得会写,最后还得能讲,就是说学逗唱那一套你都得会了。既要有专业能力还得有表演的职业的素养,这样会让你拥有更多选择性。因为你不做,你的同行在做,你的同事可能也是在默默做,竞争不在一时,而是长期,日积月累,差距就出来了。

十、大多数人的理解力,也就是读点简单的东西


最近这段时间我将写于10年前的在某大学讲课的稿件合集《运营五讲》分享了出来。尤其是在百家号上进行了分享,给我一个比较吃惊的现象:此前,我在百家号上发布的文章都是新近写的,与互联网最近也是最新的内容,我发现阅读量不高,甚至是没有阅读量,但是,当我讲10年前的那些老旧的知识和内容分享在百家号上的时候,阅读量竟然比最新的一些内容和知识阅读量还高。其实在分享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很多东西已经过时了,但读者们竟然乐此不彼的喜欢。看来,我还是把读者们想得太高端了,原来还有很多人在从事着10年前的套路和工作,认知和知识都没有经过太大更新。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依然会分享工作中,运营和运营管理过程中最新的认知,或许对一些读者而言是有用的。你懂得,三言两语就明白,你不懂,对着你喋喋不休,你也会一头雾水,甚至还有厌倦感。

十一、传统企业到底差在哪?


在接触传统企业的过程中,我有两个明显的感觉,第一,他们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急切的想改变,但之前因为遇人不淑,缴了不少学费,不敢轻易改变;第二,真要改变了,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这两个感觉都是表明的问题,本质的也有两个,第一,经营者的思维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他只是想将互联网作为一个渠道或者途径,简单而言就是卖货而已,但并没有考虑到,经营者自身互联网思维的不足,从而导致+互联网失败;第二,大数据应用能力弱,他们不是没有数据而是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应用,从而白白浪费了一堆数据。

这两个本质问题,需要时间和现实的教训。教育是温和且主动的,打在身上感觉不到疼,但如果是教训,那可能感觉就比较深刻。

5年前,我讲过一堂课,是在说传统企业的思想革新、组织革新以及产品革新,但目前看来,能理解这堂课的传统企业少之又少。

十二、身处人群,我们随时都像一台在调频的收音机


人与人之间有频道的,比如一瞬间心动的感觉;而人与企业也是有频道的,比如你新入职一家企业。

我们总说,给点时间磨合。只要是磨合都不容易,那说明还有很多不同,毕竟人与人还是不一样。要么你适应他,要么你离开他,这中间也有灰色的存在,认同你认同的,接受你不能认同的。

只要身处人群,我们随时都得像一台在调频的收音机,我们同频着他人,他人也在同频着我们。只要同频便有结果。是那种彼此欢喜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我总是在想,磨合这个词,总有一个动词可以更加清晰的表达,把自己的频道尽可能的去搜索到对方频道的存在,那么,就是所谓的皆大欢喜。


(0)

相关推荐